APP下载

以书法教学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2020-11-16秦华婧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书法学生

秦华婧

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书法成为文化精神的凝结物,实现了物质和文化的交融。文字语义、笔墨外形、墨象和历史文化共同组成了书法的4种层层递进的生态形式。笔者将以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兰亭集序》《念奴娇·赤壁怀古》组文的鉴赏教学为例,谈如何从书法欣赏角度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感受语言,品味文字的语义美

文学作品本身,是作者个人思想、情趣、胸襟的体现,审美鉴赏应该以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为逻辑起点。

笔者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时,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将“寒秋”“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长空”等置于广阔天地,用“独立”“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击”去丰富画面,用眼、用耳、用心去逐一感受,一反“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悲秋传统,一幅由远及近、由上至下、动静结合、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图便呈现出来。在执教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时,首先带领学生从语言文字本身来解读。首段写到了兰亭周围环境优美,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近低处“清流激湍”,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良辰美景可以助自己摆脱世俗的苦恼,自由抒发胸臆。第二段承接上文的“乐”,引发“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最后一段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认为老庄“一生死”“齐彭殇”的论调是“虚诞”和“妄作”,做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的推断,最后交代写序的目的,文字收束直截了当,情思绵绵不绝。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人登高望远,写出了长江向东奔流的非凡气象,引入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英雄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山之奇俏高峻,水之汹涌澎湃。下片写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的儒雅悠闲、谈笑自若之态跃然纸上。

诗词中的文字内容,是书法艺术有机构成的一部分,是其生态形式的最基础的层次,也是审美鉴赏的逻辑起点。

二、墨韵章法,领悟线条的力量感

教材中的课文以整齐工整的铅字排版形式呈现,仅仅以现代印刷技术传达文本的语言文字,是缺少力量和温度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学习相对应的书法作品,帮助其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过程、进行恰切的审美评价,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的有效方法。

学习《沁园春·长沙》课文上端的书法真迹,学生在欣赏时会发出对书法作品整体如排山倒海之势的惊叹,线条盘钩环绕,圆融遒逸,外柔内刚,神采飞扬,有一种动态美。细看每个字,骨力强劲,字形多左放右敛,左低右高,如“湘江”的“江”,“峥嵘”的“嵘”,不同于传统的字势“平正”,整个字重力平衡,斜而不倒,险而不危,威风凛凛,如胸怀大志的百侣少年,风华正茂,风度翩翩,漫步缓行于湘江之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学习《兰亭集序》时,教师可用幻灯片的形式导入书法作品,让学生品评这些勾勾画画的线条艺术。鉴于学生已完成了语义的理解品味,清楚地梳理出“乐——痛——悲”的作者心情变化,现在观察前两段书稿,写得气定神闲,字正端庄,特别是“游目骋怀”四字写得舒展,应和了心境的旷达。因为“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乐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得“五美”具足,故“乐”洋溢其间。观察第三段书稿,饱蘸浓墨,蕴含“痛”之深情,因为人生短暂(欣于所遇,老之将至)、世事无常(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往事不再(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命不可控(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感受到生命的渺小和脆弱,发出和庄子“死生亦大矣”的共情。第四段书稿,开始端正,后来奔放,写作速度加快,涂改痕迹增多,这是因为古今同悲(今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由痛转悲,发出了“悲夫”之慨叹,情绪激动。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恣意,大气磅礴,用笔轻重错落,视觉冲击力强,表达了书写过程中的强烈情感。与情感相对应,书法的整篇布局如波涛,一浪推一浪:“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笔断意连,滚滚东去的江水带观者走入历史画卷;“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其中“惊”“涛”“卷”的字形如字义,成为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展现的是陡岸、高浪和急水;相比前文,“豪杰”“当年”的运笔气势强于“惊涛拍岸”,结体以放为主,这是他缅怀周瑜的激情;“故国神游……一樽还酹江月”,笔法更为洒脱,将激情推向高潮。字与字之间,圆转牵丝相连,如“国”“豪”“醉”,间有枯笔飞白,如“国”“杰”“年”“华”“发”,虚实相映,神采飞扬,追求意趣不拘法度,表现出豪情的激荡。细观单字,用墨丰腴,字字饱满厚重,撇捺舒展,尤其“神”字,竖画很长,很有气势。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边梳理诗词的文脉情感,一边感受书稿整体的点线布局,观察讨论笔画、线条以长、宽、高而形成的形状、厚度所表现出的力量,比较点、画间的张力关系,学生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沉潜内心,细细品味时,这些流淌于点、画、钩、捺之间的活力,就真切地复活了。依托文本语义,获得了“形美”的直观感受,也加深了“情美”的理解。

三、披文入情,感受作者的人格美

勾勾画画的线条艺术呈现了书家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生命姿态。毛泽东的笔意奔放,气势畅达,章法大起大落,开合聚散,变幻莫测;王羲之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二十多个“之”字各不相同,书中极品,不愧为天下第一行书;苏轼的书法形神兼备,笔卷涛澜,恣意而不张狂,娟秀不失豪迈。

纵观《沁园春·长沙》的书写,纵横捭阖,虎视鹰扬,笔阵如军阵,泳墨海如沧海,如果与1925年的社会历史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及词人经历(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此时正至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中)联系起来,便能看出“书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即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一个胆识卓越的政治家,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博大胸襟的革命家形象跃然纸上。

据史料记载,永和六年,大水,大疫,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时东土饥荒,辄开仓赈贷;永和七年,日有蚀之,溺死者数百人;永和八年,日有蚀之。东晋世人崇尚老庄,避世清谈,而王羲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有生之年要多做实事。王羲之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关注社会生活,是一位有責任感的知识分子。

苏轼在北宋书法被列为“宋四家”之一,又为宋四家之首。纵观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写作此词时,时值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年47岁。即便如此,他心胸豁达,“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用自己多舛的命运告诫后人遇到挫折时应有的态度。意随文生,他的书法亦由心而发,书写胸襟。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书稿后言:“久不作草书,乘醉走笔,觉酒气勃勃从指端出。”他不拘泥于规则,用墨丰腴,横轻竖重,笔画舒展,轻重错落,大小悬殊,在壮志未酬的人生低谷时游火烧赤壁的古战场,是他直面人生的豪放豁达气质的展现。

(作者单位:京山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书法学生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书法欣赏
书法类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