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暴力美学中的心理现实主义

2020-11-16付筱娜马荻梦

牡丹 2020年18期
关键词:欧茨凯莉黑水

付筱娜 马荻梦

在如今的美国文坛,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可谓是独树一帜。作为美国当代大师级作家,她擅长运用独特的视角和女性特有的敏锐情感挖掘社会诸相,其作品以性与暴力著称,但并没有停留在一味揭露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层面,讽刺与批判的同时也存在着对于人性复归的期盼。由于夹杂着哥特式的元素,欧茨作品往往带有空灵、神秘的气息,她所描绘的人物也或多或少地透露出虚无主义,但在这种后现代的表象下隐含着她对于人性的关怀。本文将以欧茨的代表作品《黑水》作为切入点,分析欧茨笔下暴力美学中的心理现实主义。

暴力与现实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许多作家用暴力镜头来描绘现实、挖掘现实、阐释现实。因此,暴力美学已然成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暴力美学的书写者,她作品中的性与暴力带给读者感官刺激的同时,也隐藏着心理现实主义,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的细腻心思和微妙情绪。与此同时,更进一步揭露现实的虚伪和残酷,刚柔并济,直击主题。

一、《黑水》中的软暴力

《黑水》以濒临溺死的女主人公凯莉·凯莱赫生命最后几个小时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运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以闪回的方式描写了凯莉·凯莱赫这个仅有二十六岁的年轻女子的不幸遭遇。凯莉是美国布朗大学的高材生,对于美国的历史与政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向往。男主人公没有具体的名字,被称为“参议员”。他是一名颇有声望的政治家,年过五十依然风度翩翩,富有魅力。两人相识于七月四日国庆节的宴会上,并彼此产生了好感,凯莉决定跟随“参议员”私奔,不想车子在开往码头的路上跌入河中,“参议员”踩着凯莉的身体成功逃生,而凯莉不幸溺死。

凯莉回忆的不断闪现表现出她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看不见的暴力之中。父亲不准她随意动车里的仪表盘,耳背的伯父却反感她大声说话。她曾在总统竞选中与父亲唱反调,结果却以失败告终,最后彷徨在街头只能求助于母亲接自己回家。这些稀松平常的回忆无不展现出在男权至上的社会背景下,女性获得独立的艰难。凯莉曾勇敢地追求自我,却始终无法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

凯莉与“参议员”的孩子年纪相仿暗示了——在社会现实中,在男性强权面前,她永远只是一个孩子。作者不断描写凯莉小时候穿着带花边的白色棉袜在屋子里跑跳被爷爷抱起来的画面也证明了这一点。她坐在“参议员”又黑又亮的丰田车里,空调发出的噪声和并不好听的歌曲混杂在一起,“参议员”不停地喝酒,还把酒洒在她裙子上,她都一声不吭。她怀疑他们迷路了,却一直不敢说出来。小说中一直反复出现“乘客”这个词,在这辆车上,甚至在他们突如其来的感情中,凯莉一直以“乘客”自居。她认为车是“参议员”的,这段感情也是“参议员”主动才得以生发的,“参议员”决定着方向,掌握着主动权,而她只是一个乘客,只能跟之随之。而当他们的车子失去控制,掉入漆黑的水中,“参议员”不断甩开她求救的手,踩着她的身子逃出车外,她都叫不出他的名字;当她离死亡越来越近,脑海中的记忆不断浮现的同时,她仍天真地幻想“参议员”会回来救她。但是,当她面前浮现“参议员”的幻象时,她叫不出他的名字。在凯莉与“参议员”短暂的爱情里,凯莉一次也没叫过“参议员”的名字,只用尊称而不能直呼其名,等级高下立判。

凯莉是一位有才、有貌、有梦想的知识女性,对美国的历史和政治颇有研究,她有自己的“美国梦”,那就是走上政坛。但从与“参议员”的多次交谈和互动可以看出,她希望通过依靠有声望的男性权贵对自己的爱慕与追求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尽管在之前失败的感情经历中,曾经的男朋友给她留下了痛苦的回忆,使得她不愿意再去触碰男性,但是对于“参议员”的亲吻以及表现出的赤裸裸的欲望,她只表现出忐忑。伴随这种忐忑而生的不是反感,而是欣喜。凯莉一方面不敢相信“参议员”真的会爱上自己,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美国梦”可能有了依托而窃喜。凯莉把自己的一切都“豪赌”在了“参议员”身上,最终只落得个梦未成、身先死的悲惨结局。

在欧茨的作品中,暴力的描写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硬暴力,鲜血淋漓;《黑水》则是软暴力,也可以说是心理暴力,伤人于无形。

二、暴力美学中的心理现实主义

欧茨小说中所描写的暴力均有其现实原型,《黑水》就取材于1969年轰动一时的“肯尼迪-查帕奎迪克丑闻”。那一年,爱德华·肯尼迪当选为参议员民主党副领袖。同年七月,他到镇子上参加集会,晚上开车载着一位名叫玛丽的姑娘同行,途中车子掉入河中,爱德华成功逃生,玛丽却不幸遇难。爱德华因此被判两个月监禁,同时被迫退出总统竞选,但公众认为他因权势逃脱了应受的法律制裁。欧茨选择对此事件重新书写,并在小说中不断插入凯莉對于美国政治和社会的看法,以强调外界环境的压制力量对个体造成内心冲突与仿徨,进一步体现了欧茨对于现实的强调与重视。

欧茨以暴力为笔记录了当代美国的真实生活,作品中大部分主人公皆为女性,使读者从女性的视角审视美国社会。欧茨笔下的女性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将女性置于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探究资本主义家庭伦理、社会道德、人际交往规范、道德责任对个体,特别是对女性的异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暴力问题。欧茨的暴力美学皎如日星地体现在她对作品人物的刻画中,《黑水》中的凯莉一生都受制于无形的暴力中,形成一种“意志暴力”,在这种意志暴力的摧残下,凯莉的自我身份日渐破碎。欧茨在作品中揭示了作为统治工具的资本主义道德对女性的异化,女性通过暴力反抗种种的不公与剥削。这些暴力的背后隐含着欧茨诸多的伦理关怀。欧茨对被痛苦、焦虑和无助困扰而被迫诉诸暴力的底层人民给予极大的同情,肯定了他们生命的激情与意志,使人反思生存伦理。

《黑水》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堪称欧茨心理现实主义的典范。小说开篇就描写车子不受控制地掉入水中,凯莉闪出一个念头:“我要死了吗?就这样死去了吗?”这一念头产生了强烈的悬念贯穿始终,与凯莉回忆的闪回描写相结合形成一种奇妙的压迫感,“生还是死”像一块大石压在读者心头。随着时间的流逝,凯莉的意识逐渐模糊,小说的标点符号也随之减少,语句的异常连贯表现出她的思维混乱。读者也随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心跳加速,呼吸加快。

欧茨的心理现实主义受到亨利·詹姆斯和威廉·福克纳的影响,既具有意识流的特点,又善于运用内心独白、制造悬念。她的作品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又不吝惜笔墨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折射纷繁复杂的时代脉动。与此同时,暴力的频繁登场势必会有吸引读者的大部分目光,但欧茨写作的目的不是渲染暴力,而是要唤起读者对暴力背后的人的真实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欧茨的着力点不在暴力,而是暴力后的黎明、暴力后的生活的继续。欧茨作品并非歌颂暴力的存在,彰显了暴力背后的人性伦理关怀,她寄希望于暴力后人类的坚强存活和末日后的凌晨。

(辽宁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视域下乔伊斯·欧茨作品的伦理研究”(项目编号:L19BWW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马荻梦(1996-),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欧茨凯莉黑水
欧茨的成长、记忆与思考
——评欧茨的成长回忆录《逝去的风景》
帮助女儿独立行走
帮助女儿独立行走
“奔五”的凯莉·米洛:从邻家女孩到流行歌手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小说特点述评
小小励志鸡—黑水鸡
凯莉的影子
“阿穆尔”源于契丹语“黑水”说
西夏黑水名义考
我国历史文献中所见黑水靺鞨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