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发展研究

2020-11-15钟学思徐宁宁

梧州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族体系生态

钟学思,徐宁宁

(1.2.广西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为推进全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提供了战略支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强调了各地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为推进各高校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和实践平台体系建设奠定基础。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通知(教技厅函〔2016〕115号)提出“立足以人为本,助力学生创新创业”,注重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明确指出,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创新创业发展动力、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和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优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成立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教技厅函〔2019〕23号)强调力行加快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校关键领域高质量人才培养能力。基于此,全国各地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民族地区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以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为典型区域。民族地区独特的生态体系决定该地区自然和人文社会资源的多样性,其复杂奇特的地貌分布及气候的垂直变化使该地区保留了多元的自然和文化形态。长期以来,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民族特色的彰显和挖掘、融合专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教育资源配置的效度等方面的建设仍待强化。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特殊性也决定着民族地区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存问题研判

1.1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民族特色仍待持续挖掘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敢担当和善创新的专业素质和创业意识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植根于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是区别于其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深入了解民族地区的创业制度、市场、文化和政策等环境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创业者的特征。然而,在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其主要面临着如何发挥民族文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挑战。

1.2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深度仍待加强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存在注重开展基础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训练学生掌握持续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现象。此现象易导致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性不足,致使原有专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仍待提升。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融入专业教育,通过坚实的理论基础来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1.3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配置效度仍待提高

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整体资源有限,容易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投入与需求不对称。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投入相对较为分散,呈现存量不足与资源限制并存的问题,因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质量仍待提升。除此之外,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单位以及相应职能部门相互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仍待健全和完善,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尚缺明显的针对性。

2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2.1 相关概念界定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11月举办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创业教育被翻译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有关创业教育的精神理念、模式建构、相关课程规划以及创业活动的作用机制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基础。欧美国家高校注重培养创业者自身对创业风险的认知,预估未来社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善于捕捉合适的机会,具备首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管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从事创业教育活动。本研究界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激励学生学习并使用其具备利用创造性思维开展科学研究和创业就业的教育。

Tansley于1935年率先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生物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表明某一地区的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从而达成能量交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方面的统一[1]。有学者认为生态系统具体是在一定区域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环境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整体。本研究界定的生态体系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体系,体系内部与各子系统、母系统、外部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换。

1935年,Tansley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之后,生态系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2005年,有学者将生态系统理论运用于创业领域,由此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如火如荼。目前,创业生态系统在内涵界定上存在两类划分:第一类将创业生态系统视为创业企业的外部环境,认为创业企业与生态系统之间暂无从属关系;第二类将创业企业视为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内部要素,强调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创业主体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构成[2]。本研究界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支持第二类划分,即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是由创新创业主体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所构成的整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基于高校社会角色变化而变化的。国外一些高校善于利用高校社交网络优势,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平台,把握资金流向,发挥创业中介组织作用,协同联动科研、教学和产业等,从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3]。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从属于创业生态体系,但它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和相对独立性。本研究界定的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由关键行动主体、服务支持群体、环境要素所构成的开放互联、高效运转、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4]。

2.2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特征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具有动态性、整体性、互促性等特征[5]。第一,动态性。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创业生态体系的子体系,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结构复杂且处于动态循环之中,其中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的高校师生、高校决策管理层、科研院所、社会企业、科创园区等关键行动主体均需随外部经济社会制度的变迁而改变。第二,整体性。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整体性体现为系统中各要素的子目标与系统整体的总目标一致。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的关键行动主体、服务支持群体以及环境要素,均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总目标,三者形成动态的闭环结构,彼此互动、互利共生,演化形成动态平衡的关系。第三,互促性。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互促性体现在各组成要素之间互惠互利互促。例如,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关键行动主体、服务支持群体与环境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关键行动主体中高校教师和学生主导支配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科研院所、社会企业、科创园区等服务支持群体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内外互动提供智力支持与服务保障;高校对创新创业的理念与制度设计所构成的环境要素则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出最有效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在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关键行动主体、服务支持群体与环境要素相互依存、协同演进、共生共存。

3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结构及功能分析

3.1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成要素

借鉴黄兆信和王志强[4]以及蔡莉等[6]学者的研究成果,重新梳理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的深层逻辑以及路径,从而进一步厘清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成要素(见图1)。首先,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基本要素是关键行动主体。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关键行动主体是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和学生,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承担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责任,通过利用其自身专业创业知识、工作经验进行创新创业基本活动的开展和应用研究;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扮演“追随者”的角色,具备创业意愿强烈、极具活力、捕捉创业机会能力较强的特征。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信息、技术、资金、平台等各种资源的支撑,政府、企业、技术转移机构、科创园区以及其他创业组织是生态体系结构的服务支持群体要素。其中,生态环境要素中政策要素、制度要素所发挥的引导和支撑作用不可忽视。本研究构建的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由“关键行动主体”(如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和学生)、“服务支持群体”(如政府、民族地区创业企业以及相关创业组织等)以及“环境要素”中的“软环境”(如政策、制度、创新创业文化等)、“硬环境”(如民族地区高校的地理环境、文化资源、基础设施)组成的开放互联、内生成长的生态体系。采用“关键行动主体”+“服务支持群体”+“环境要素”模式将对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既从内涵上基本涵盖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重要环节和领域,又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出现的新变化[7]。

图1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成要素

3.2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对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进行研究,需要动态地理解和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除了对其进行结构划分,还需对其进行过程划分。刻画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需要描述关键行动主体、服务支持群体以及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

高校教师和学生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的关键行动主体,参与创新创业的全过程,承担高校内部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一般而言,高校教师利用其相对丰富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资源优势进行各类原创性基础研究,构成创新活动中最基础的部分。而学生利用其出色的学习能力、冒险精神来扮演最具活力的参与群体。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的服务支持群体虽不直接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但为该过程提供平台、资金、技术资讯等资源支持。服务支持群体通过结构化的课程体系、跨越校内外的合作机制以及快捷的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基础框架,从而形成以师生为行动主体、服务支持群体协同演进的创新体系。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的环境要素为关键行动主体提供必要的能量。从宏观层面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互联互通、互导互引。从微观层面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软环境要素中政策、民族地区制度、创新创业文化,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必需的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硬环境要素中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有利于民族地区高校根据独有的地域特色,立足于当地传统文化优势开展面向民族地区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的关键行动主体、服务支持群体及环境要素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它们围绕着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来维持生态体系的总体平衡。

3.3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功能

构建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着眼点致力于开展结合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地区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形成自身不断创新拓展的特色经济优势,建立民族地区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技术+特色创业教育+经济网络”为一体的民族地区自然与文化生态体系,逐步实现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良性发展。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功能是其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够维持自身平衡的能力。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具有以下功能:第一,资源配置功能。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征,创新创业教育参与主体能够获得及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在此情况下,在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技术研发、产品研发的创新创业教育主体集聚,通过密切合作,能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内的合理优化配置,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利用。第二,信息共享功能。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相互间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帮助主体及时了解和把握市场动态及国家政策,掌握创业进展情况。与此同时,系统内创新创业教育参与主体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相互交流学习,使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成长为学习型组织。第三,规模效应功能。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规模和素质受到限制,但是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长期发展。体系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主体通过识别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存在于体系价值链的具体环节,根据识别的结果,将自身有限的资源投入体系核心环节,实现与体系其他创新创业教育环节竞争力的互补,并释放系统规模效应。

4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运行机制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内在因素与其环境的互联互动,决定该生态体系是较为复杂的非线性生态体系,而生态体系各构成要素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运行是相对均衡、动态发展、非线性的过程[8]。

4.1 相对均衡机制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发展遵循相对均衡机制,其受竞争协调以及平衡再平衡生态规律的制约,与外部环境和内部子系统进行能量交换、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主观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体系内部失衡,体系内各要素将重新组合以便实现新的有序运转,此过程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体系内任一因素的变化均将引起体系的自我调节、自我修正,促进生态体系的动态发展。

4.2 涨落机制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运行遵循涨落机制。从体系的现有状态看,涨落变化产生于体系稳定状态下的偏差。从体系演化的角度看,涨落变化体现为体系在同一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差异。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包括体系内部的内涨落以及体系外部环境的外涨落。根据现有涨落机制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生态体系内部各构成要素的涨落动态,能够分析各要素是如何在某一临界区域引起宏观结构产生较大变动,据此揭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变化的运行机制以及体系的整体演化发展过程和科学规律。

4.3 非线性机制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稳定发展遵循非线性机制,需体系内各要素协同互联、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信息交换。由于体系内各要素的复杂性以及体系的整体相关性,使得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因素的界定与分析的量化模型难以确立,导致体系内各要素对体系的影响功能较难形成一一线性对应,体现为在系统的运行中各要素多是以整体的方式对系统产生作用。

5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

5.1 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创业精神培养以及先进文化导引,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弘扬红色文化中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唤起创业文化及创业价值的回归,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实现创客教育梦想提供精神支持;培养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提升他们自身的创业执行力;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设立高校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基地,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5.2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通过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强化高校创新资源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互联互通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建设;促进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创新,有效对接思政教学改革要求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聘请校内外知名的企业管理专家、青年创业英才、创业成功的校友等为学生创业导师,开展专业理论前沿专题教学科研研讨;推进协同创新高层次人才提质发展,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导与服务体系。

5.3 加快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

通过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教育,建立适用于协同育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落实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激励措施,给予民族地区高校同等参与科研项目和咨询活动的机会;建立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创业创新学院或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吸引整合优质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5.4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创新环境

通过完善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激励性政策、引导性政策和协调性政策等,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科技创新环境;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收益分享机制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能力建设;加大政府扶持资金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民族体系生态
我们的民族
“生态养生”娱晚年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生态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