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质量:差异和预测

2020-11-15李静吴美玲

社会观察 2020年12期
关键词:极化人口老龄化城镇

文/李静 吴美玲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人口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对于转型期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通过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等对经济发展质量产生负向影响;另一方面,老龄化可以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在追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其首要任务是厘清老龄化发展形势、发展质量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老龄化发展形势已十分严峻:早在2000年65岁以上人口比重已达7%,初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8年,人口老龄化系数高达11.9%,老年人口将近2亿,且高龄人口约三千万,高龄比达17.76%。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和区域人口老龄化差异逐渐凸显,成为我国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的显著特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2010年,城镇老年人口比重从6.67%上升到7.68%;农村则从7.56%升至10.06%,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发展速度远高于城镇。分四个区域而言,数据表明:2018年东、中、西和东北区域的人口老龄化系数均值分别为11.82%、11.55%、10.18%和13.19%,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最低,而东北区域老龄化程度最高。根据《全国老龄办关于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未来四十年中国将经历三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其增长数量和比例将呈现出剧烈波动态势,波动幅度超过50%。通过以上的基本数据可知,当前人口老龄化具有增速快、绝对规模宏大、波动幅度大(会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剧烈的震荡效应)、高龄化程度日益显著、区域之间存在结构上的分化以及城乡倒置等基本特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当前很多学者主要是从增速、规模等数量指标来进行定量研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发展应该是高质量的发展,仅仅从量的一面来进行刻画研究存在严重的不足。

结合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人口发展周期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对老龄化高质量发展进行如下界定:老龄化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趋势下,人口发展矛盾由数量矛盾向结构矛盾转化,城乡发展逐渐实现结构优化,区域逐渐实现协调发展,并最终逐步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一种健康(绿色)发展模式。通过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历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城乡、区域人口老龄化进程存在显著差异,而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作为两个子总体,其内部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极化趋势,具体为老龄化程度深的地区老化速度越来越快,老龄化程度浅的地区老化速度较慢,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乡区域人口老龄化进程失衡,进而从侧面反映出人口老龄化高质量发展潜力不足。

人口老龄化特征事实和基本意义

在中国有近8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与此对应,农村的老年人口远高于城市。对近年来中国65岁以上城镇和农村的老年人口0.01%抽查情况发现,其中2000年中国城镇65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查为2 879万人,老年人口系数为6.3%;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查数位5 938万人,远多于城镇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却比城镇高1.05个百分点。到2015年这种差距明显拉大,农村老年人口系数比城镇高4.22个百分点。可见,农村老龄化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城镇,老龄化发展在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城乡人口老龄化差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三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第一,收入差距。城乡人口老龄化差异对收入差距有拉大作用,这种拉大效应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作用效果越大(王笳旭等,2017)。因为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农村地区适龄生产力远少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缺失,且适宜老年人就业的产业较少,以致于部分老年人口没有收入,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

第二,创新发展。城乡人口老龄化差异导致农村地区政府投入创新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不足。高龄人口增多,政府面临沉重的医疗和养老负担,在公共预算支出一定的情况下,养老支出增加,严重挤压了政府对科技研发和教育投资等方面的支出,且老年人口的创新能力显著与低于年轻人,因此,城乡老龄化差异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创新发展。

第三,城乡经济发展空间。随着城镇化的进行,乡-城人口迁移人数增多,城镇经济发展空间得到了充分开发,但是由于过多的劳动力的涌入也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住房问题、进城打工子女教育问题等)。相对的,由于现在电商产业的发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即农村经济存在大量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该空间并没有被合理地运用。因此,城乡经济的发展空间存在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效应带来了社会众多方面的压力。

城乡人口发展差异带来的矛盾和压力,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中国来说更加艰巨。因此,确切掌握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差异及变动趋势,研究城乡和区域人口老龄化差异的意义重大:(1)为调整、规范、解决中国老年人口的各种社会问题指明方向;(2)有利于完善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冲击;(3)有助于调整城乡人口结构,合理储蓄中国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4)为政府部门制定促进城乡经济和谐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质量测算比较

根据近年来中国城乡老龄化系数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城乡人口老龄化进程存在显著差异。而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作为两个子总体,其内部成员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极化趋势,表现为老龄化程度深的地区老化速度越来越快,老龄化程度浅的地区老化速度较慢,可能会导致老龄化进程愈加严重失衡,老龄化发展质量严重下降。因此,接下来这部分考察我国城乡老龄化极化趋势,即发展质量变化情况。

根据数据测算显示,1998—2018年间,全国农村的两极分化指数先上升至2005年的0.019,在2005—2009年维持平稳,2009年后开始逐步上升,于2010年达到最大值0.029;城镇的极化指数处于波动状态,上升和下降趋势交替出现。总体来看,两者均处于上升趋势,这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极化程度在不断上升。其中,1998—2004年间,城镇人口老龄化极化程度显著高于农村人口老龄化极化程度;在2005—2009年间,城镇和农村人口老龄化极化程度旗鼓相当,但是2009年之后,农村人口老龄化极化程度显著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极化程度,并且两者差距在扩大。综上所述,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质量变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村人口老龄化极化程度较低,即农村发展质量高于城镇;第二阶段,农村和城镇发展质量趋同;第三阶段,城镇人口老龄化发展质量显著高于农村,且两者的发展质量差异在不断增大。

考察到区域异质性,本文进一步考察不同区域的情况是否具有显著的差异。1998—2006年的城镇和农村老龄化极化趋势基本一致,2006年后,城镇老龄化的极化趋势趋于平稳,而农村老龄化的极化趋势处于上升,即说明东部农村的老龄化发展质量还在继续下降,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重。就东部区域的城镇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极化情况比较发现:1998—2002年,城镇老龄化分化程度普遍高于农村,2002年后出现反转,农村老龄化极化程度大幅上升,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对比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的极化情况发现:西部地区农村老龄化极化程度稳步上升,城镇老龄化极化程度缓慢降低后趋于平稳,城乡对比变化过程为:2003年前城镇>农村、2003年后城镇<农村;而东北地区农村和城镇老龄化极化指数值变化均呈现上下振荡,其中农村带有微弱的上升趋势,而城镇有轻微下降趋势,且农村整体极化程度略大于城镇,即农村发展质量低于城镇,但东北地区总体发展质量教稳定。

综合对比四个区域的老龄化极化情况明显可知:(1)老龄化发展质量在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质量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居于第三,东北地区发展质量最低;(2)城乡老龄化发展差异明显存在于不同区域间,普遍现象是农村老龄化发展质量低于城镇,且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质量在不断降低,其中东北城镇和西部城镇的发展质量在不断提高,而中部和东部地区城镇老龄化发展质量在不断下降。

差异成因及其发展趋势

从人口学的角度来说,人口老龄化主要受三个直接因素的影响,即生育、死亡和迁移。从生育因素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全面开放了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上获得显著成效,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但这项政策在城镇的执行效果优于农村,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得比城镇要晚,因此城镇生育水平低于农村。假定死亡和迁移因素相同,城镇老龄化程度应该高于农村。从死亡因素分析,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医疗水平、养老保障体制明显优于农村,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农村长,基于这两个因素,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应该是高于农村,但事实却相反,合理推测城乡人口的迁移流动是造成差异的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加快,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根据预测,随着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2000—2020年内每年的乡-城转移人口为1 500万左右,其中有70%—80%为15—64岁的劳动人口。由于大量年轻人口从农村迁往城镇,使城镇老年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农村老年人口比重相对上升,深化了城乡人口老龄化差距。另外,许多农村青壮年在迁入城市时,同时将其妻子和子女迁出,农村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相对增加,使得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与城市的差距进一步增大,由此可以说城镇化是造成差异的间接原因。

而城乡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极化程度差异的重要原因。第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致不同区域间的公共服务质量、医疗水平、消费水平等存在差异。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具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和医疗设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基础设施、卫生医疗条件不完善,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存在不均衡现象,反映为极化程度增大。第二,经济发展不均衡引起人口转移。研究表明:由于公共服务质量差异、户籍歧视等原因,加剧了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城市间经济社会发展愈发的不平衡,造成区域间人口流动会向行政层级更高的区域或城市集中。而流动人口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劳动力由人口老龄化程度低的地区向人口老龄化低的地区转移,导致各城市或地区老龄化程度向两个极端靠近,低的逐渐降低,高的继续上升,呈现极化程度增大的趋势。如东北地区城镇和乡村基本均为人口净流出区域,因此表现为整体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由于城镇人口较农村人口流动性更高一些,因此表现为东北地区农村极化程度略高于城镇极化程度,城镇和农村区域内差异较小。

根据预测发现,城乡人口老龄化极化程度在未来仍然呈扩大趋势,即发展质量仍会下降,但其下降速度逐渐减缓。从前文分析,人口迁移流动是造成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预测,2000—2020年每年乡-城转移人口中劳动人口数为1 050—1 200万。只要城乡经济差异存在,城镇对农村青年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由此可预见,城镇将继续吸收劳动人口,减缓自身老龄化的同时加深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短期内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和发展质量差异仍会继续拉大。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逐渐扩大的城乡人口老龄化差异已成为中国人口发展的显著特征,现在和未来较长时期,中国将面临类似的局面。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还会引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同步,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应对人口老龄化,厘清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和预测未来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结论有四个方面。第一,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1998—2018年农村人口老龄化系数年均增长0.3%,城镇人口老龄化系数年均增长0.1%,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增长速度高于城镇。第二,1998—2018年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质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农村的发展质量低于城镇。第三,从各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城镇和农村的发展质量变动相对统一,均表现为降低趋势;中部地区和西部城镇发展质量显著高于农村,可见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差异较大,极化程度较高;东北地区城镇和农村老龄化极化指数在0.25上下波动状态,即农村发展质量与城镇趋同,人口老龄化差异较小。第四,根据预测结果,未来的城乡人口老龄化差异在短期内将呈现增大的趋势。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根据地区客观发展条件,减缓城乡老龄化差异和发展质量下降对经济发展的冲击:(1)鼓励农村地区发展产业,采用奖励政策鼓励城市青年前往农村创业或就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均衡发展;(2)鼓励老龄产业发展,根据不同地区老龄化程度,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适合老龄人群的新职业。第二,从源头治理,避免城乡人口老龄化差异的拉大:(1)加快地区城镇化建设,促进城市与乡村的交流,速效城乡发展差距,留住劳动力本地就业;(2)为缓解农村人口高度老龄化和预防未来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增大,应积极落实全面二胎政策,特别针对极化趋势最明显的中西部农村,应加大力度鼓励生育并适当给予生育奖励。第三,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对城乡老龄化差异导致的城乡养老负担压力差距。目前,中国的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完善,有能力参加和享受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较少,应尽快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尽量让更多农村地区居民享受此项惠民制度,减轻农村子女养老压力。第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以理解人口转型问题为切入点,思考当前阶段人口数量和质量以及同人口结构综合平衡问题。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逆的现实背景下,应确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问题的思路和政策,并以此支撑人口红利逐步减弱后的人口比较优势。此外,要从根本上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合理的人才流动,实施人力资源和区域禀赋资源的优化配置战略。

猜你喜欢

极化人口老龄化城镇
活跃在高考中的一个恒等式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试论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相关要点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可视化分析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极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中预极化线圈的设计
极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中预极化线圈的设计
极化恒等式在向量数量积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