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舞者》探究舞蹈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和发展之路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舞种舞者综艺

在歌唱类选秀节目风生水起之时,东方卫视另辟蹊径,推出了一档舞蹈类选秀节目《舞林大会》,主打“明星+专业舞者”的节目模式。由于形式新颖,很快成为观众追捧和热议的焦点,为此带来了舞蹈类综艺的热潮。但舞蹈类综艺诞生多年,一直摆脱不了“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在播出期间可以带来巨大的流量,但后续价值不足,无法真正让小众艺术进入大众视野。去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舞蹈风暴》又一次掀起了“舞蹈热”,随后东方卫视在今年也相继推出了《舞者》。《舞者》所体现的大胆创新的节目形式与内容,在播出期间使得节目相关话题持续引爆网友讨论,为舞蹈类综艺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舞蹈类综艺《舞者》的创新点分析

舞蹈类型:多种舞者同台竞技,以热爱为舞。《舞者》主打“我们,以热爱为舞”,融合了多舞种同台竞技,展现出多元舞蹈的魅力,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除此之外,节目的另一亮点是除了专业舞者,还有业余舞者的参与,从“专业”到“热爱”,充分体现了《舞者》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舞台。没有年龄、性别、舞种的限制,充分展现了节目的宗旨——全民舞蹈。舞蹈,不仅仅是专业选手独有的,而是全民的、大众的。

舞台特色:冲破第四堵墙,舞者与观众对接。在第一阶段的初选赛中,《舞者》打造了双面舞台,即一面是普通的舞蹈室墙壁,一面是由单向镜作为墙壁。镜子的另一面是数百名决定每位舞者去留的观众,只有赢得观众75%的支持率,舞者面前的镜门才能打开,舞者才能完成从“试镜”到“出镜”的蜕变。这一舞台特色将舞者常驻的艰苦练习室和光鲜亮丽的舞台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难。并不是每一位舞者都能获得“出镜”的机会,在短短两分钟只有凭借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以及高超的技艺,才能赢得观众的支持。该节目给予了观众极大的权利,让观众真正参与到节目中。

赛制新颖:标题情境式舞蹈,二次创作以情动人。舞蹈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很难与大众进行交流。《舞者》在第二阶段的战队PK赛中首创“标题舞蹈”,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标题舞蹈”将舞蹈放到特定情境中,与姊妹艺术文学、音乐、戏剧等相互融合,舞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对给出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这一赛制既是对舞者的考验,同时也让大众对标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更容易理解到每支舞蹈的内涵。标题情境分为三种:“万物有情的文字意象”“流光掠影的影视短片”以及“片语之言的标题情绪”。情境皆是大众熟悉的内容,如“流光掠影”中的经典影视剧《如果·爱》《妖猫传》《归来》《人间四月天》等,“万物有情”中的轮胎、拐杖、时间和树等,“片语之言”中未选择的路、生命的起源等。每一支舞蹈的创作都源自标题,标题情境式舞蹈让观众对舞蹈的感受更加直接,先根据熟悉的标题对舞蹈有个大致了解,再去看舞者的作品就不会感觉到抽离感。

舞蹈类综艺发展中的困境

审美素养贫乏,小众出圈困难。舞蹈艺术是极富仪式感的艺术,不需要去剧院欣赏,并且对观众的审美素养有一定要求。相对电视剧来说,舞蹈的审美门槛有一定限制,不了解专业背景的人无法真正理解舞剧所要表达的内涵。尽管舞蹈类综艺在综艺界可以称为“前辈”,但其影响力与关注度极度不匹配,根本原因是由于受众的审美素养贫乏,观众少有去剧院欣赏舞剧的想法,更多是探讨雅俗共赏的节目。因此,专业性过强的舞蹈类综艺想要出圈,首先需要突破的困境就是如何做到雅俗共赏。

艺术价值弱化,感性愉悦至上。舞蹈类节目从根本上讲还是综艺,而综艺的核心是有趣。目前市场上的舞蹈类综艺,为了提高收视率往往更注重“有趣”,偏离了舞蹈的本质与艺术价值,没有在综艺效果与专业性上取得平衡。一些舞蹈节目经常以导师的争吵为噱头,偏离了节目的重点。《舞者》在这一方面也略有缺陷,在前期赛段,叙事过多甚至篇幅比舞台展示还要多。这种“三分舞蹈七分故事”的做法只会带来感性的愉悦,无法真正给舞者展示的平台。想要做出能够普及大众的舞蹈综艺,就需要深耕舞蹈的专业性,不能浮于表面只追求感性愉悦。

IP价值不足,观众热情短暂。相较于音乐类综艺,舞蹈类综艺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后续IP价值不足。音乐类综艺选手有公司包装,如《中国好声音》有巡演、大电影等一系列全产业链营销,选手曝光度很高,为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而舞蹈类综艺,不论是节目还是选手基本都只在播出期间受到大众广泛的关注,节目结束热度降低,没有后续的影响力。这种情况使得优秀的舞者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与舞蹈类综艺的初衷背道而驰,没有真正意义上推动舞蹈行业的发展。

舞蹈类综艺节目的发展之策探究

创新节目形式,增加知识讲解。舞蹈本就是欣赏性极强的艺术,可以采用多种节目形式来展现舞蹈的魅力。当前舞蹈类节目大多都以竞技为主,少有展演型与知识普及型,因此节目制作者可以弱化竞技,让更多优秀的舞者上台展示自己,或者为淘汰的选手设置返场环节。舞蹈类综艺之所以小众是因为观众对舞蹈知识了解不够,应该在舞蹈节目中增加知识讲解环节,如《这!就是街舞》在屏幕下方增加街舞知识小贴士。同时也可以创新节目形式,专门制作一档舞蹈知识普及的节目,借鉴腾讯纪录片《此画怎讲》的方式,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及轻松幽默的语调讲述舞蹈背后的故事。

深耕细分舞种,指定作品主题。目前市场上多推广“全舞种大盛宴”,少有深耕某一舞种的节目。笔者认为,应该深耕蕴含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和民间舞,可以专门将各类民间舞者齐聚一堂,展现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魅力,如蒙古舞、安徽花鼓舞等。如此深耕才能做到小而专,不再是泛泛而谈。针对多元舞种的节目,可以采取指定作品主题的方式,欣赏不同舞者对同一主题做出的不同表达,让舞者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充分挖掘舞者的可塑性。比如节目以“死亡”或《红高粱》为主题,当大家听到《红高粱》时多是想到现代舞,很难想象如果是通过芭蕾或者街舞怎样才能展现这一主题,这就制造了悬念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邀请多元嘉宾,权威流量兼具。嘉宾与导师在舞蹈类综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一般来说,需要行业内权威舞者搭配艺能感强的艺人,做到既能给舞者专业建议与点评,又能带动现场氛围,缓解比赛的紧张感。湖南卫视的《舞蹈风暴》在嘉宾的邀请上就比较合理,包括有行业内领军人沈培艺与沈伟,有深谙舞蹈类综艺制作之道的扬扬,以及有综艺感极强的刘宪华和彭昱畅。艺人的设置是节目的亮点,他们代表着专业评审外的大众审美。东方卫视的《舞者》也采用权威和流量搭配的模式,但在四位嘉宾中只有金星是行业内的权威专家,在专业导师配备上略显薄弱。而另一方面作为参赛选手的嘉宾也需要专业过硬,保证节目的观赏性。

增加文化内涵,兼顾娱乐属性。舞蹈类综艺如果只注重娱乐属性,就无法带来“美感”,只能带来视觉上的“快感”。在这一方面,舞蹈类综艺需要增加文化内涵,同时不能缺少综艺节目必备的娱乐属性,要致力做到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笔者认为,增加文化内涵可以从民间舞和古典舞两方面出发,挖掘本国独有的舞蹈特色,打造国风舞蹈综艺,比如傣族舞,每一个动作背后有什么文化含义等。文化内涵还体现在节目专业性上,只有深耕专业性,只有制作团队真正了解舞蹈这一领域,才能规避过度娱乐化,内容是出奇制胜的法宝。在娱乐属性方面,需要配合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在娱乐欣赏的同时,深入学习文化知识。

加强宣传力度,开发后续价值。首先,在媒介融合以及短视频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舞蹈类综艺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努力实现“大屏观看,小屏互动”,让观众充分参与到节目中,借助短视频宣传精彩的舞蹈片段以及节目的花絮等,从多方面展示舞者。同时线上线下联动,线上可以通过舞蹈知识竞答获取现场观看机会,线下可以联动舞蹈工作室。其次,要注重舞者的后续发展,一方面在舞者表演结束后或在微博平台,适当对舞者进行介绍,让大众对舞者的舞团以及参演的舞剧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在节目结束后,可以开发相关探班衍生综艺,真正走进舞团,了解舞者幕后故事。或者为选手打造一场舞剧,像《声入人心》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巡演。

结语

《舞者》的创新,尤其是“标题舞蹈”以及双面舞台的创新给舞蹈类综艺提供了新思路,但舞蹈类综艺还面临着许多困境,仍有发展空间。首先,需要不断创新形式,如目前推出的《蒙面舞王》,在没有面部表情的情况下如何运用肢体语言感染观众,将肢体语言放到最大化;其次,深耕细分内容,既可以走全景式的道路如《舞蹈风暴》《舞者》,也可以深耕某一舞种做到小而专,比如街舞类节目;最后,加大后续宣传开发力度,通过“两微一端”普及舞蹈知识,线上线下联动推广节目以及介绍舞者,让舞蹈真正走进大众视线中。

猜你喜欢

舞种舞者综艺
舞者
舞者
论舞种:中国传统舞蹈定位与分类的“钥匙”
舞者
打柴舞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中气息的运用
新中国舞蹈发展70年回眸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