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本质、着力点及路径探索

2020-11-11顾红平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顾红平

摘要:新媒体时代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挑战和发展良机,它不但改变着高校成员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高校文化建设作为人所认识自己社会本质的一种实践途径,可以说,高校文化建设的本质功能就是实现“育人”和“化人”。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为发展方向、以培育新媒体时代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等三重逻辑,从而实现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首先,正确把握新媒体时代高校精神文化内涵;其次,在高校物质文化中实现“以物育人”的核心价值;再次,在高校制度文化中培养师生的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最后,在对话与交往中展示高校行为文化,切实实现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育人本质;建设逻辑

高校文化作为一种整体性存在对学校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会因高校文化的熏陶而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各种各样的新媒介进入人们生活,如数字电视、IPTV(互联网协议电视)、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各类网站、网络广播、电子报刊、博客、社交网站以及新兴的视频网站等等,在一定程度,这种新型媒体在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对于高校师生来说,新媒体的传播使得他们对于知识获取、师生交往、同伴互动等多种行为都有所变化。[1]因此,在这种境况下,高校文化建设如何面对新媒体文化冲击,如何实现与高校传统文化完美的融合,这都是当代甚至未来高校所要面对的难题。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本质解析

自中世纪大学以来,人们对于高校职能的定位主要从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来考虑。但是从根本上讲,高等教育最主要职能在于对人才的培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高等院校一切建设都应该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使命来进行,它是高校存在的依据。而伴随着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不断攀升,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得到全面普及,在互联网技术加持下信息传播速度与效率得到飞速提升,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公众媒体逐步创新出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社会正式步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是最先接触且最了解新媒體的群体,是受新媒体时代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代,其日常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受到巨大影响。高校文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撑,能起到塑造大学生思想观念、人格品性以及行为习惯的作用,会与新媒体共同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产生影响。因而,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要奔着育人的目标而进行,离开了这一基本目标,高校文化建设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将育人放在第一位,以促进高校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追求。

文化究其本质而言是深深的打上了人的印记的文化,文化即“人化”,也即人创造的与人有关的文化。然而,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盛行的当下,似乎新媒体手段仅仅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新工具、新载体,而全然将文化的本质属性抛诸脑后。在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提“工具性”的新媒体而罕见“文化性”的新媒体。对于高校文化而言,由于高校教师和学生作为文化的主体而存在,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也就是青年大学生的“人化”起点,只有当我们理解了“何为人”以及“人为何”的问题,我们才有可能探究清楚高校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定义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将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在这个基础上,人的本质由其所处的社会关系所决定,并且在这个社会关系当中形成,“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形成,是各种社会关系通过一定内化过程去塑造人的本质、形成人的社会性本质的过程”。[2]这也就说明,人的本质在社会之中可以被塑造,他并非一成不变,相反,人的社会本质恰好在不确定的社会关系当中被塑造与形成。新媒体时代意味着全新的文化形式,这一全新的文化形式打破了传统的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新媒体在改变人们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在重塑着人的本质,也即人与社会的实践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何来塑造人的社会本质,最基本的途径就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塑造,新媒体时代促进了主体与社会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形成的过程,在不断地作用过程中,人们重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性本质。

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作为人认识自己社会本质的一种实践途径,可以说,青年大学生甚至高校教师在新媒体文化的影响下,都可以实践中实现其文化育人的本质。因此,可以确定的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由人来创造,并将最终服务于人,高校文化的结果也将是实现对高校师生“人化”的影响。当然,不同于传统的古典主义或自由主义对人的假设,新媒体时代对人重新塑造体现为“数据化、网络化、信息化”等特点,高校新文化也将不断的被创造、被重塑。从这里可以看出,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相互作用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它是一种良性循环的结果,这一结果和过程都体现了文化“育人”本质属性,也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功能就在“育人”和“化人”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使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体现马克思所说的,其“意蕴来源于作为文化主体的人自我的本质……文化的动态过程是‘人化和‘化人‘外化和‘内化的统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是由作为文化主体的人——教师和学生创造的,而作为文化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又是高校文化的存在物,也是信息网络时代的新载体,高校师生只有通过这一全新的文化才能体现其特征,才能够做到“内外统一”。这种相互关系正好揭示了人与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人们创造了新媒体文化,新媒体文化反过来塑造人、培养人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作为高校师生特有的行为模式在其生活实践中不断地表现出来,从而不断地使自己得到成长与提升,最后达致每一个作为文化主体的个体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境界。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意味着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等等显示的新媒体符号特征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师生可以通过高校组织的各种网络活动、信息技术活动,也即在高校行为文化当中提高自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精神文化建设,只有高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以及在工作和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与“化人”的功能。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一)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从历史角度来看,构建一种相对稳定、能够清晰表达公民意愿与政治主体的道德要求至关重要,一方面,这种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要求向人们表达着一种核心价值观,从而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约束与规范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道德要求,应该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实践等等与时俱进。[3]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作为一种集动态性、关系性与整全性为一体的生态化建设,它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高校文化建设就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使其完美的融入其中,让核心价值体系与时代精神牢牢地印刻在每一位大学生脑海里,生根发芽,从而在行动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具有现代化精神的中国公民,以及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文化建设应该使大学生更应该具备正确的道德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立德树人”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光明路径。因此,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时代命题,也是国家重要议题,对于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共识、价值认同等方面仍存在与当前主流思想不符的现象,只有在社会主流价值意识引导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学生以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基础,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并且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网络技术、新媒体等多种技术手段和生活方式的运用,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以及了解外界的各种信息,多元化的生活环境也决定了他们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需求。高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意味着在承认多元利益需要、多元价值观念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个性,但还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寻求适合当代中国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共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指引方向,也满足了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上的基本诉求。因此,高校文化建设从理论体系到价值观念,从教育各个维度都要完美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满足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精神需求。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应以当下主流价值观为基础,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大学生做出价值期望与追求。我们应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作用,发掘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价值,延伸优秀文化精髓,为高校文化注入新的精神元素,将其带入创新性的发展之路。

(二)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为发展方向

一般而言,高校文化建设应该体现其特色,反映出高校文化的根本性特征,使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高等学校的价值理念和发展方向。因此,高校文化建设应该体现以下四大特征。第一,高校文化建设的超前性。高校文化建设已经由高等教育的边缘向高等教育的中心转变,从而成为引领和带动高等学校建设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往往会走在冲击传统、变革传统的最前线,所以,超前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新媒介文化影响下的高校文化也更容易体现这一特征,大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文化的引领下形成超前的思想和超前的观念,从而满足其生活与精神需要。第二、高校文化建设的可塑性。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大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和其他職员,但是受文化影响最大的还是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可塑性更高,尤其是受新媒体文化多元性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便有了更多可能性。高校文化建设也应合理利用这一点,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改变高校文化自身的传统模式,使其与大学生的发展更多契合起来。[4]第三,高校文化建设的开放性。就学校的物质设施来说,我国大多数高校至今还是无法摆脱“有形”围墙的限制,然而高校文化建则打破了这一对身体的“禁锢”,在新媒体文化不断融入高校文化建设的当下,开放性已然成为其最主要的特点,这样既能提升高校学生的学习活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与创造性精神。第四,高校文化建设的学术性。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学术性是高等教育的最大特征,这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高校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学术性而走向其他途径,正如德国教育家洪堡所言,“大学的真正成绩应该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 周川.从洪堡到博耶:高校科研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5(6):26-30.]因此,高校文化建设应该创造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使的高校师生得以在学术探讨中增长其知识、更新其观念、培育其人格。

(三)以培育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国务院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两个文件,指出要全面深化各类高校创新创业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从而推进学生自主创业以及各地高校创新创业政策的不断完善,这些政策的发布为我国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政策环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高校文化建设被赋予了新使命,即以培育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从现实意义上来讲,高校文化建设对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统筹推进高等院校一流学科建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注入了新力量。高等院校大学生肩负着我国人才发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多重任务,在此背景下,高校文化建设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命的实现。

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更需要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应该建立各种创新平台,以达到对新媒体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首先,高校文化建设下引领的人才培养导向是一所学校办学育人的核心,也是其发展的精神基石。因此,高校文化建设应该以创新发展战略为驱动,坚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大学生工作、实践、生活与经验等精神方面的表征。其次,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文化建设应该激发大学生的成长活力。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也是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主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好地的探究性与实践性特征,因此,高校文化建设应该结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为他们创造和提供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土壤。因此,高校文化建设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各个方面,更要展现他们的“创新效能”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特征。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在一定程度上,高校文化建设指引着高校师生的行为方向和奋斗目标,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原初动力,高校文化建设为学校长时间保持竞争力提供了活力,它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高校使命、发展愿景等等形成特定的学校文化,它是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课堂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有机统一,影响着全体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认知,等等。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应结合当代以及未来教育技术的革新变化特点,在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探索有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的基础上,完善高校文化建设。

(一)“以文化人”:正确把握新媒体时代高校精神文化内涵

精神文化蕴含着一所高校在长期以来所积淀的文化底蕴,它是经过几代人在实践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经验,这种精神文化表现出每一位高校师生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高校精神文化主要包含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氛围、道德情操、思想价值取向以及校风学风等等,它是高校每一位师生的精神總和。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居于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也即通过塑造高校精神风貌和办学理念来更好地达到“文化育人”的最终目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高校精神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使高校每一名师生个体在这种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当中显性或隐性的受到其教育熏陶,然而,到了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使得各种信息充斥在人们的大脑之中,这些网络信息背后的文化与传统高校精神文化一样对青年人起着作用,它们不仅影响着每一个作为文化主体的个体,也会辐射到作为文化主体的群体。[5]这就需要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善于甄别和判断新媒体时代的“真、善、美”文化,让学生学会选择,选择适合且对于自身成长与发展有利的新媒体文化。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文化精神建设应该通过各种网络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高校大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他们共同认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要融合新媒体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也就是说,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很好低传承和发扬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独立性与超前性优势,与新媒体文化理念相融合而创新和生产出新的高校精神文化,从而引领高校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涉及到心理和观念两方面,是高校全体成员对待社会和其他一切事物的态度和方式,可以说,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文化对人的“铸魂”工程活动。多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更应该追求这一理念和追求,它凝聚着高校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办学宗旨,虽然多媒体文化越来越多地渗透和融入到高校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但是学校文化的精神核心理念永远不会变,那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引领者,这是当代乃至未来高等院校发展的思想基础,高校文化建设也要将多媒体文化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以及新时代精神完美融合,从而创造属于新时代的高校精神文化建设。

(二)在高校物质文化中实现“以物育人”的核心价值

高校物质文化是高等院校教学的物质基础,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文化,它不仅仅包括学校的教学设备、生活场所所需的合作设施、体育及娱乐活动设施,更重要的是包括高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是其他一切文化建设的基础性条件,也是一所高校文明建设的外壳和载体,人们可以通过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最直观的去感受一所高校的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及精神风貌等。新媒体时代为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维,如在教学设备上,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教学方式上,慕课、远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融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网络用语及网络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为高校师生所掌握。[6]当然,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更多的表现在多媒体文化与高校物质环境的建设中,如新媒体文化与高校文化墙、广告栏、雕塑等等相结合,既呈现出高校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能够体现出信息变革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都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性的基础支撑。

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对于高校师生的心灵塑造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物质文化所传递的时代精神往往在潜移默化的渗透到高校每一个师生的心中。美学家蒋孔阳曾说,文化教育是审美教育,是最高形式的艺术教育,它不需要用任何抽象的理智形式,像知识灌输一样、道德说教一样、法律制裁一样,从外部强加于人,它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使他不知不觉而自觉自愿地去感受、去体会,从而心甘情愿去接受教育。[ 蒋孔阳.蒋孔阳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42-43.]新媒体时代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应该结合新媒介文化特征,在设施文化、环境文化方面多下功夫,如高校校园布局调整、建筑规划、图书馆陈设、文化广场等等,既要体现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特征,又要体现网络信息时代带给人们视觉的冲击以及生活各方面的改变。也就是说,高校物质文化建设要结合新媒介文化设施把学校的办学特色、人文精神、发展理念及价值取向等等都表达出来,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来达到“育人”的最终目标,以期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引导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以及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三)在高校制度文化中培养师生的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

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它是在意识的范畴内高校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需要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一种文化类型,如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大学生入学制度、住宿制度、管理制度等等,班级干部制度、任免制度以及学生会和各个社团自己成立的内部制度等等。高校这些制度都使得高校文化建设步入制度化与法制化,每一个层次的制度文化规范了对应阶层的制度内容、方式及结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制度文化的权威性特征。所谓权威性,即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上升到高校全体师生的意识层面,必须具有共同体意识以及契约精神,这是一种群体文化得以展开并实施的基础,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必须同意、认可并且自愿遵守与自己相关的制度规则。因此,在这层面上,高校制度文化是一种兼具稳定性与严肃性的话题,高校不仅要营造生气勃勃、青春飞扬的文化氛围,但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它却是一种要求高校全体师生按照既定规则来有序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因此,无论新媒体文化如何影响和融入,高校制度文化的原则性不可更改,它是学校得以正常运转的保障机制,这由高校师生基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所规定,严谨、透明、合理、正当的高校制度文化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品德及德性养成。[7]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析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交互式动画在傩戏艺术中的应用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