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云班课平台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20-11-11孙启耀

科技视界 2020年30期
关键词:云班环境监测知识点

王 捷 肖 萍 孙启耀

(长江师范学院绿色智慧环境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0 引言

《环境监测》 作为高校环境类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在整个课程集群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1]。 同时《环境监测》知识体系繁多,既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还包括了仪器和设备的操作方法; 不仅包含环境污染物排放相关标准,还包括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检测与治理,是文科、理科和工科的结合性课程。

1 环境监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讲述为主,辅以多媒体PPT 展示。我校使用的课本是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第五版),重点章节有“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这几章在内容安排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讲授过程中的讲解顺序基本上是 “方案制定—采样点布设—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污染物的监测方法—质量控制”, 其中会穿插不同环境要素在监测过程中的特别之处。 这样的授课方式有利有弊,益处在于每章有相似之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对比学习,方便记忆共同点和区分不同点,如在污染物的监测方法上, 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同类型污染物(如重金属或者有机物) 的监测原理和方法均大同小异。 弊处在于学生在初次学习时感觉每章内容类似、差不多,在中后期的学习过程中会有所放松,专注度不够,这也是“满堂灌”教学方式的通病[2]。随着现代教学方式和理念的发展,“满堂灌”式的教学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老师主动学生被动,以老师为主体而忽略了学生,课堂枯燥且学生兴趣不高,缺乏必要的互动,很难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自律程度较高,大量的知识点只通过了机械式的记忆,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更不谈将知识点运用于实际,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限制[3]。

在课程考核中,《环境监测》传统考核方式常为以“一考定成绩”[4], 在几届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卷面考核的形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某些知识点学生理论掌握较好,但相关联的实践操作却仍存在不规范等问题。同时,《环境监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碎片化的知识点考核对于学生来说无法完整地把控课程体系和结构,导致学生将环境监测知识用于其他专业课的时候却会有很多遗忘,学习效果不佳。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成了趋势,加之新冠疫情影响,大部分教学活动都为网上开展,笔者今年《环境监测》课程教学采用了互联网+蓝墨云班课相结合的模式,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有了较多改动,也对学情有了更多的掌握。

2 云班课平台特点

蓝墨云班课是北京启智蓝墨有限公司开发出的一款资源免费的学习软件。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线下和线上教学相结合,软件包括资源、活动、分组、报告等栏目,每个栏目下又有细分,如资源类包括本地和网络,可以上传视频、图片、文档等资源;活动类包括投票问卷、头脑风暴、轻直播/讨论、测试活动、作业/小组任务、云教材学习、课堂表现,多种活动类型能提高课堂教学多样化;报告栏能快速分析学生对于资源的阅读和活动的参与程度,方便教师对于每个同学的学情分析。

3 基于云班课平台的《环境监测》教学课堂应用实践

《环境监测》 课程结合云班课平台的线上线下讲授在往届学生中已经开展,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在云班课中添加了更多的资源、活动,经过一学期的授课,获得的数据对学情分析能有更好的支撑。

3.1 课前设计准备

我校环境科学教研组在前期已制作一部《环境监测》云教材,结合今年学生上网课没有纸质教材,首先将云教材作为学习教材推送给学生, 同时还上传了PPT 课件、精品课链接、视频资料、环境标准、章节体系总结、监测实例等内容,方便学生多维度学习。

课前将本次课的教学思路进行梳理,将该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发布在App 上,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同时在App 中查阅学生对于上传资料的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预习,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进行整合,在正式上课时进行讲解。

3.2 课堂教学实施

基于云班课的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教师的全程讲授,App 内丰富的活动项目能给课堂增加更多的活力,课堂45 分钟的时间进行安排,一般而言,笔者的思路是将讲授时间控制在25 分钟,活动(根据授课内容安排为测试、头脑风暴、轻直播等)时间控制在12分钟,答疑讨论时间8 分钟,同时讲授时间25 分钟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将本次课的知识点进行细分,每一个知识点讲完后进行活动,加强学生对本知识点的掌握,最后再对本次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答疑、讨论和总结。

3.3 课后作业评价

在云班课中布置作业, 上交形式可以是文档、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形式,多种多样的提交形式减少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降低了学生对于作业的抵触情绪,教师也可以直接在App 内批改作业,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直接进行批注或者连线学生进行讲解, 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能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消化作业中的知识点;另外,App 中还可以设置同学互评,学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查看和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不同的思路,在互相评价对知识点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图2 云班课App 导出平时成绩数据

3.4 课程成绩考核

基于云班课《环境监测》课程考核结合了云班课的统计分析, 期末总成绩构成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考试60%构成, 平时成绩数据来源于App 内的统计/报告,详细而全面,省烦琐的手动统计。

4 基于云班课平台的《环境监测》课堂教学思考

学生对于基于云班课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反馈较好,大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提升,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也能在其他专业中进行灵活运用,基本达到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但在基于云班课线上线下《环境监测》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几个需要改进的问题。

4.1 课前预习参差不齐

课前上传的资源,有个别同学会挂机学习混经验值甚至不学,而经验值作为教师判断学生是否预习的标志,对学生起到的激励效果不大;另外在轻直播栏目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参与讨论的学生较为固定,针对这个问题,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将问题收集后统一讨论。

4.2 课堂把控监管有难度

云班课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使用手机参与课堂活动,活动参与情况受网络影响较大,例如活动中的设置的8 分钟测试题, 同学们完成的时间会差距较大,有的5 分钟完成,有的7 分钟完成,而测试题课堂讲解需要等所有学生完成才可以,这时2 分钟的时间差会成为“空白”时间,提前完成测试题的同学是否会用手机做其他事情不得而知,特别是疫情同学们在家上网课,监控更成为难题。

5 总结

综上所述, 在国家大力倡导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背景下,《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云班课的《环境监测》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以老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思路, 通过在讲授过程中穿插活动、讨论等模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期末总成绩考核中加入云班课对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效果的统计分析,更能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基于与云班课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觉性和教师教学设计的要求较高,这也促进了教师对自身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云班环境监测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蓝墨云班课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实证分析
形成性评价驱动的高职大学英语“云班+课堂”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与实施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基于云班课的SPBTC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基于云班课的移动学习在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