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性别视域下女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研究

2020-11-10肖蕾

传媒论坛 2020年22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社会性别培养研究

肖蕾

摘 要:從社会性别差异视域下思考和审视当代女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思想道德教育弱化等苗头性问题,阐述高校女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提出女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研究的主要策略:发挥高校主流价值观导向与政府网络监管职能;以创建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主阵地,探索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网络素养实践新模式,全面提升当代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

关键词:网络素养;女大学生;社会性别;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2-0-02

Research Strategies on Network Literacy Cultivation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Gender

Xiao Lei

(Suzhou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ollege,Jiangsu  Suzhou  215131)

Abstract: Examining the urgency of cultivati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time domai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tasks of cultivati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network supervis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the main position of network literacy education and explore a new mode of training practice. Construc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and promoting their value orientation and spiritual realm.

Key words: Network literacy;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Culture research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女性网民群体每年以9%增速,女性撑起了互联网的半边天,从年龄结构上看“90后” “00后”的用户占了近四成,女性网民年轻化格局中女大学生占比不小,网络跨入“她”时代。然而纷繁芜杂的网络冲击女大学生的生活,一“网”情深的高频率触网,使得网络性别问题层出不穷,从锥子脸的网红抖音到女大学生裸贷、网上交友遭遇杀猪盘、微博骂战等网络失德、网络行为失范、网络安全等事实的加剧,归根结底是女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教育缺失的问题。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作为科学指南,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充分认识女大学生是妇女群体中的进步知识青年,要将科学的、正确的性别意识教育贯穿教育工作始终,提升新时代女大学生网络素养,既是高校对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回应,也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的应然回归。网络素养不仅是系列的技能,应对问题的能力,更应成为一种生活新样态。女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女大学生能够运用网络技术,参与网络信息甄别、解读与评价,规范网络文明行为、遵守网络法律、伦理道德,共同维护网络安全环境和明确自身价值定位。

一、女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 网络多元化社会影响与女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矛盾引发的紧迫性。研究证实在资源获得与控制、社会劳动分工和时间管理、学习风格和学习环境上存在社会性别差异。如女大学生使用的复杂设备和软件较少,缺乏使用技术的渠道,对信息和通信技术缺少控制权,在使用技术的自信和能力上也较弱。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女大学生群体在网络文化中性别差异性,要有目标有意识的提升女大学生网络素养认知核和运用,培育女大学生网络法律道德、安全意识、文明守法的行为习惯,引导女大学生提高网络伦理、自律意识的能力,形成规范的网络行为,弘扬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网络不良思潮泛滥与高校女大学生“三观” “四自”教育弱化引发的挑战性。部分网络媒体为了哗众取宠,用双重道德和价值标准来评判、掩盖女大学生积极的精神风貌。女大学生网络“刷单”被骗,女大学生网贷身陷“裸条”危机,女大学生网络主播圈钱套路等低俗、不雅、微情色的符号已经成为女生网络文化标签,极大扭曲女大学生形象,否定女性优势、潜能和社会价值,削弱了女大学生“四自”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引导女大学生认识社会性别的显性和隐性的不平等以及产生的根源,帮助女大学生梳理正确性别意识,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理性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3) 网络信息行为新样态与高校女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使命激发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女大学生网络行为所呈现的新样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要重视提升互联网素养与健康的网络文化建设,推进互联网对女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塑造的研究与实践创新,要做到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把资源开发、价值信息甄别与女大学生精神发展需要联系起来,激发她们积极情感体验与生活实践,唤醒女大学生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和担当,坚决抵制各种错误观念,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践行,要成为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

二、高校女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研究的主要任务

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四自”精神,将科学社会性别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管理中,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性别意识,尊重和爱护自己的性别形象。培养具有网络道德底线和自律精神,承担弘扬社会文明风尚,维护社会道德规范和净化网络空间的正确价值观。倡导女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公共生活的参与度和政治效能感,表达出更多的“她力量”,实现女性价值和历史使命。实现在互联互通互建的网络时代中,资源共享、规范有序、互利共赢,满足女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增强在网络生活中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三、高校女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研究的主要策略

(一)政府要加强网络监管,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1) 政府部门要发挥价值观导向与网络监管职能。对网络视频、网络直播平台履行监管责任,要制定完善网络信息发布、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犯罪惩处等法律制度,建立实名登记,版主责任制,规范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自觉接受公众监督,用正确的信息内容、正当的行为方式维护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健全网络和“微媒体”舆情监测及分析研判机制等技术监督,引导和管理网络中的性别信息和性别舆论,给予女大学生有效社会实践引导。

(2) 各大新媒体要在网络中传播正确的性别观,营造两性平等的和谐文化。要加强女性议题设置,优化话语表达,正面引导和宣传报道女大学生的青春蓬勃、知识素养、通情达理和励志、创新、成材的一面。挤压网络中有关诋毁、诽谤无知轻浮、行为不端、无脑弱智、拜金虚荣的女性形象,弘扬女大学生“四自”精神,真实的反映社会领域中的女大学生的作为,创设绚烂“她时代”的舆论生态环境。

(3) 教育主管部门要借助社会专业的机构,听取专家意见,集中学者智慧,推动女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讨,制定、实施网络素养培育的政策措施,指导高校从学科、专业、制度上保障女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各级教育部门要对各高校组织的网络素养教育项目进行指导管理、监督检查、评估激励等。同时运营好青年学生喜欢的网络平台,提供文化供给,必须保护女大学生免受网络欺凌,网络骚扰,虚假信息等各方面的不法侵害。

(二)高校要积极创建网络素养教育主阵地,探索培养实践新模式

(1) 加强高校教师网络素养培训是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师资保障。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加强网络课程开发,引导女大学生接受先进文化和主动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学校建立教师网络素养教育考评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教师性别结构会直接影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期待,尤其要做好高校有影响力的女性教师对女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2) 编制网络素养课程,加强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建设。学校要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要求中。开设信息技术教程与性别教育的相关选修课程,整合全校资源,要形成包括网络知识、能力、道德等方面比较系统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课程教学,让女大学生了解基本的网络知识,培养互联网大数据思维。

(3) 高校组织各类网络素养实践主题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中开辟女大学生专栏,营造女性特色教育氛围,鼓励女大学生参与校园生活、社会建设、生活价值的讨论。尝试开展各类跨平台主题活动,强化主流价值传播,如开展网络作品、动漫、表情包、优秀作品在线朗读,公益微信征集等活动,积极选树一批先进网络文明的典型,采取当代女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好“巾帼故事”,展现“她出彩”,传播先进性别文化。

(4)学校要规范网络管理、强化网络监控。通过利用技术有效遏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制作和传播,完善监督机制。根据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独特需要,积极打造活跃度高、创新性的公众平台,提供更多的优质公共在线教育资源,保障网络知识内容高品位高质量,打造集思想教育、学生党建、专业培养、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女大学生要构建网络素养主体性,提升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

(1) 强化女大学生网络素养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蕴含着主体的自觉和追求,部分女大学生主体意识薄弱,缺乏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定位,無法觉察社会中出现的性别歧视,时常在网络空间中处于沉默、失语、边缘化状态。高校要弘扬新时代女性精神,对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性别意识和主体意识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这是建构网络素养主体性的关键与基础。每一个网络主体都必须充分考量自己的言行,审慎选择,保持道德警醒,将他律和自律结合起来,依法行使网络参与权,自觉遵守网络法律规范,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 提高女大学生网络素养的主体参与能力。引导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微博和网上论坛等活动,鼓励她们思辨正确与谬误,借助媒体来表达情感和展现社会参与度,对事件进行评说、批判与反思,大胆发声。如引导大学生对热播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关于女汉子、女王、女战士、女妖精等女性形象话题的讨论,对“网红” “裸贷事件” “女德班”等社会热点的反思,促进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建构女大学生话语权。

(3) 提升女大学生网络素养的主体价值取向。网络素养不仅仅是培养思维方式,也有利于女大学生了解女性权利、尊严和价值。加强女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使她们在网络运作模式和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对网络呈现的“虚拟现实”保持自觉警醒。女大学生要用“四自”精神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理解女性能顶半边天的责任担当,巾帼不让须眉的自信坚强,提高自我认同,成为新时代先进女性文化的宣传者和传播者。

总之,高校要充分培育发展健康的网络环境,传播先进性别观念,重视女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引导女大学生积极投身网络强国建设,结合专业特长,推动网上正能量传播,只要将社会性别教育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促进网络中性别问题和现象的清朗健康,实现网络发展、“她”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前行。

参考文献:

[1]骆晓戈.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166.

[2] 【美】芭芭拉.J.班克.社会性别与高等教育[M].朱运致 译.南京: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292.

[3]李斌.网络与性别——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性别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0(2).

[4]李茂.高校大学生性别认知与性别教育调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

[5]丁武.试论高校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信息,2015(3).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社会性别培养研究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医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依赖实证研究
声乐教师数字教学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多措并举让语文学习兴趣“浓起来”
小学生数学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古筝演奏中心理音色的培养研究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对当代大学生国际时事关注度的社会性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