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党报时政新闻如何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2020-11-10谢婷

传媒论坛 2020年22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传播力融媒体

谢婷

摘 要: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急剧改变,纸媒、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介以“共融”的方式向受众传播身边以及全世界发生的新闻。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党报时政新闻想要提升,就不能只满足于做上情下达单一型的“传声筒”,而应在守好政治底线、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深入思考、大胆实践,积极提升多媒体的共同竞争力,让受众自觉自愿地回到党报的“影响圈”。

关键词:融媒体;时政新闻;传播力;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2-00-02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对媒体融合环境下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做出深刻阐释:“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一直以来,权威的时政新闻可以说是党报的“立报之本”,是党报发展的最核心竞争力,读时政新闻是群众了解当地党政信息、重大政策的主要途径。因此,做好时政新闻是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抓手,对于党报发挥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成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急剧改变,纸媒、广播、互联网、视频等传播媒介以“共融”的方式向受众传播身边以及全世界发生的新闻。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党报时政新闻想要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就不能只满足于做上情下达单一型的“传声筒”,而应在守好政治底线、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深入思考、大胆实践,积极提升多媒体的共同竞争力,让受众自觉自愿地回到党报的“影响圈”。

一、融媒体时代地方党报时政新闻现状不足之处分析

(一)部分报道形式和报道语言亟须改变

党报时政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毋庸置疑,但在报道过程中,一些地方党报时政报道容易出现报道形式不够灵活,报道语言不够清新,使得读者敬而远之的情况。

究其原因,是因为时政报道的要求是权威、严谨、规范,但有些党报时政记者在实际操作中却将其误解为枯燥、刻板、套路,从而习惯照抄照搬文件和领导讲话,最终呈现千篇一律,千文一面的情况。特别是领导活动报道、会议报道等,往往创新难度较大,创新余地较小。

此外,除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外,一些“规定动作”的主题报道由于主题先行,也容易陷入宏大叙事的窠臼,通篇都是宏观层面的成果展示,在报道里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前者让人丧失新鲜感,后者则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二者的叠加容易导致地方党报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吸引力下降。

(二)与民生热点结合不够

党和政府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人民,在这些工作中,有的能立竿见影为民生带来实惠,有的则立足长远,为地方发展、经济起飞打好基础,无论哪种,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地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往往立足于这些当地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传递报道地方党政部门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其自身影响力大,人民群众关注度高。

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党报时政新闻在策划及报道的主观愿望上就缺乏与民生需求的对接,较少思考报道写什么、为谁写的问题,导致自上而下“传声筒”式的报道多,小切口大视野、低起点高立意的贴近报道少。

(三)“新瓶”装“旧酒”,时政新闻“融”意识不足

近年来,大多数地方党报都已摆脱单一的纸媒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新媒体,开启了全媒体转型之路。

但在融合路上,一些地方党报并没有对采编人员、流程、报道内容等进行全媒体改造,在人员上始终“两张皮”,而在内容上也是简单的嫁接,将报纸标题、内容照搬到新媒体平台上,使用“新瓶”装“旧酒”,这就极易造成种种“水土不服”的现象。

具体到时政新闻上,一些传统“跑口”纸媒记者的采编观念尚未转化,多工种劳动的素质欠缺,立体化收集素材的意识匮乏。而一些新媒体记者则限于对于宏观政策的敏感、熟悉程度以及理论上的认知水平局限,虽有“包装”之心,却由于时政新闻政治性、政策性、权威性强的特点,而怯于“下手”。这两者之间的脱节导致时政新闻在融媒体的呈现出现“脸谱化”等现象,造成阅读量不高,吸粉困难等困境。

二、融媒体时代党报时政新闻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吸引力的具体策略

(一)转换视角,挖掘“金矿”

对于地方党报时政记者来说,拥有跟领导调研、参加重要会议等到达现场的优势,实际上是守着一座座新闻富矿,如果浅尝辄止,按图索骥,则是对新闻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

在融媒体时代,许多抓人眼球的“爆款”其实都从会议报道中衍生而来。只要坚持“格调向上、眼睛向下”,以充分的新闻敏感,站在群众的角度提炼线索,就能将重大政策和民生关切有机结合,做群众爱看的时政新闻。

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上,就有不少从通稿中挖出独家细节的好稿。2015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中国今年为何大阅兵》,这条新闻来源从通稿中来,但其中的信息却经过记者独家证实,文章从4个方面来分析我国选择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举行大阅兵的政治考量,满足了读者对于重大信息的知情權,最终成就了一篇阅读量数十万+的爆款。

同样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2020年5月21日,全国两会开幕前夕,其推出《两会,将这样影响“小明”的生活》,文章并照搬照抄会议记录,而是用Q版小明代表百姓发问,通过抓取“口罩什么时候能摘” “‘穷亲戚能得到帮扶吗” “高校毕业生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吗”等涉及防疫、就业的热点民生问题列出,通过问答形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两会召开将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带领读者提前了解两会议题。

(二)抽出细节,有血有肉

在新媒体语境下,“讲故事”才是最受欢迎的,有细节的报道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而且,好的时政新闻,理应做到“以小见大”,只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拥有真正的大众视角。

以北京日报的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为例,同样是报道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32场新闻发布会,其用了《北京1病例,8天内5次核酸检测才确诊》的标题,就是属于典型的抽出读者最感兴趣的细节,并引导读者关注时事热点的做法,其阅读量在两小时之内达到了8.1万,远远超出了同场发布会其他媒体的会议报道表现。

同样,以往的一些传统时政报道,喜欢用翔实的数据来说明政策的实效。但在融媒体时代,读者的关注力更多在数字后面的人和事,只有抛却宏大叙事的习惯,挖潜政策背后的枝蔓和“血肉”,才能真正吸引人、打动人。

(三)标题先行,抓住受众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陷于信息的汪洋大海,阅读节奏不由自主地发生变化——“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如何转向深度阅读?新闻的门面——标题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一些自媒体仅靠“标题党”,就能获取十万+的流量,标题的引流作用可见一斑。

对于地方党报融媒体产品来说,一个贴近生活、引人入胜的标题,可以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成为提升时政新闻吸引力的法宝。同样是报道疫情防控发布会的新闻,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在2020年6月26日发表文章《“破案”了,是公厕!》,报道发布会上专家对两名确诊患者如何感染新冠病毒的溯源。标题简洁而有悬念,使得这篇文章虽然不是当天的主打头条,却也获得了4.3万的高阅读量。

(四)“一鱼多吃”,建立矩阵

如上所述,地方党报时政记者拥有到达会议现场的优势,那么在实际操作中,记者传回的新闻素材,则是一块需要切割的璞玉,要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以不同的形式发声,对一个素材反复深入加工。

一个新闻素材被多渠道、多批次、多形式接收,并通过多种终端多次分发,最终形成“独家产品”,需要建立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的融媒体编辑矩阵。这个矩阵应当有一支功能强大的素材加工队伍,针对融媒体平台的特点,将采集而来的素材进行符合各自平台特点的“深加工”并发布,做到滚动、即时、全面地播发内容,达到“聚而合之”的最大宣传效果。

三、结语

纵览全文,在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要提升吸引力传播力,就要坚持守正创新,从群众关切出发寻找“新闻眼”、挖掘细节和新闻背后的故事、制作适合不同平台的标题、搭建加工素材的采编宣传矩阵,让时政新闻真正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

参考文献:

[1]张旭波.媒体融合语境下时政新闻的转型[J].青年记者,2019(33): 62-63.

[2]潘越华.媒体融合中如何提升时政新闻吸引力传播力[J].记者摇篮,2020(06):59-60.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传播力融媒体
浅谈时政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爱拍摄
《承德日报》:舞好“指挥棒”定好“风向标”提升传播力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