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修身工夫

2020-11-09陈茜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5期
关键词:修身格物明德

摘要:《大学》作为一部传承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修身”工夫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文章基于人欲之私的肆纵,试图从什么是“修身”,“修身”工夫的方法以及“修身”的现实意义进行浅析,旨在修养人性之德,审视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关键词:《大学》;修身;明德;格物

《大学》一书,是古时大学教人之法的著作。周之衰,君不作,政不修,孔圣取先王之法,后曾子得其宗,著《大学》传义发意,因异端惑民,蒙蔽而衰。天运循环,朱熹贤传圣经,使其复明于世。“修身”工夫贯穿《大学》始终,“修身”先修己,修己而推人,而后实现“平天下”的目标,最终达到至善之地而不迁。

一、“修身”工夫之诠释

大学是与小学相对的概念,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王公贵族子弟八岁皆可入小学,教之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礼乐、射御、书数的技艺。待到十五岁,可入大学,教之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1]”《大学》作为学者入德之始,在文章的开篇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将大学之道落实在“明明德”由内而外,修己推人的过程之中,最后达到“至善”的境界。“明明德”、“亲民”“、至善”,作为《大学》的三大纲领,奠定了修己治人的修身工夫。

朱熹注解为:“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3]”人生而自然,对世间的一切都清楚明白,具备应对万事的道理。但是,由于人所秉受的气质不同,利欲所蒙蔽,大道之理而不明,所以,需要“明明德”而复初心。从自我中彰明道德,自己必须要做到讲道有德,而这就是反思反省,自明其德的过程。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每天不断地反省自己,让大德之光照亮自己的内心,不断地自我修养,彰显自德与爱。

那么,我们要明什么样的德呢?朱熹解释为“:明德,是我得之于天,而方寸中光明底物事。统而言之,仁义礼智。以其发见而言之,如恻隐、羞恶之类;以其见于实用言之,如事亲、从兄是也。如此等德,本不待自家明之。但从来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一向昏昧,更不光明。[5]”这里提出恻隐、羞恶之类,事亲、从兄之德,就是我们要在家庭生活的细节做到的道德修养。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注解为“: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6]”人不断地反省自我,革除自己忠恕孝悌的不足,从行动中不断地修养自己,明其自德,然后推己及人,使人人明大德,世间充满仁爱,和谐有序,实现“安天下”的目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7]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寻求完善,并且要求日日新,又日新,保持常新的状态。修身工夫就在于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从思想深处与大德看齐,修己推人,以至至善而不迁,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二、“修身”工夫之幽径

1.    修身工夫的重要性

“修身”工夫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呢?《大学》中提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8]”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大儒朱熹有一段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9]”按朱熹的解释,知止,就是知其所止,就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有定,就是树立坚定的志向。知至善的目标,立坚定的志向,就可以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所处而安,不为外界影响所动。修身工夫即要求人心静而不动,安而有知,就如佛家所说的:“净心守人不动,心不妄动不动则不伤。”修身明德若能树立至善的目标,不因一己之私而妄动,不执着于财物,则不会痛苦不堪,立大德,修己身,则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心境。

《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0]”意思是说事物都有本末,都有最根本的方面,我们应该抓住事物的关键,从最根本处着手。而“修身”就是这个本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11]”从国家元首至平民百姓,自上而下,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破坏了,家族的管理、国家的治理将是一片狼藉。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地做事情,“春色满园”的美好景色也将不复存在。修身而后齐家,平天下。《大学》中阐释:“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12]”人们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公正地看待别人,人心都存在偏私。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13]”所以,只有把握“修身”工夫才能做到齐家。

齐家才能治国,而后平天下。“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14]”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孝顺父母,对国君就会忠厚;对兄长恭敬,对长官就会尊重;同样,也会像对待子女一样对待百姓。所以,修身为根本。“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15]”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孔子也曾经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修养好自己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四端之心,品德高尚,才能推及治人,管理好家族,治理好国家。

从修身本根出发,做到正心,意诚,明德,推己及人,新民,齐家,治国,从而实现天下安的政治目标。

2.    修身工夫的方法

如何教授修己治人的工夫呢?《大学》在首章就说明了明德修身的方法“: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16]”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根本途径。修身的逻辑起點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致,通过接触、研究事物,才能对事物有一个理性、全面的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朱熹说道“: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17]”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应该接触事物,研究万事万物的理,把握万事万物的理,这样才能对万物都保持尊重的态度,才能对万物都有敬畏之心,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和谐,才能修养大德,达到最高的善。

《大学》中也阐述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18]”修身工夫就在于“正心”,“正心”就在于自己内心的公正,抛弃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和外界的干扰。同时,也要做到清明淡泊,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9]”摆正心,做事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从而修身明德。“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修身也需要“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欲诚其意,先致其知。”[20]君子对于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做到严于律己,每时每刻都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规范。我们亦然,应该从自己的内心树立“修身”的诚意。曾子曰:“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21]”“诚意”就是不自欺欺人,就是独善其身,就是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极大的满足。由“格物”、“致知”、“诚意”到“正心”,体现的是个体修身养性的过程,是个体内心逐渐追求最高道德的心径,修己推人,最后落实在平天下的目标上。这种修身工夫主要落实在个体的内心上,外化为道德实践中,总之是个体的内在道德观念和外化实际行动的提升,做好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自己修身工夫也得到增强。

另一方面,要想实现“平天下”的目标,不仅仅需要个人的道德主体,还需要他人道德主体作支撑。个人与他人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修养自己的德行。《大学》中论述“: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22]”文王品德高尚,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庄重谨慎,在为君臣父子方面为国人和后人作出了表率。我们以这样的人为榜样,每天不断的反思自己,修养自己的四端之心,向着至善的大道前进。《大学》不仅强调修身工夫在己身,更是在治人方面,明自德,推及人,在明德,在新民,止于至善而不迁。

三、修身工夫之现实意义

《大学》中的“修身”过程是明己之德然后再新民之德,言明明德、新民,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在于明天理之极,弃人欲之私,让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很多学者已经不能专注于学术研究,《大学》作为修身养德的入门之学,希望更多的学者重温《大学》,不忘初心,专注于学术研究,为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然而,若单纯地以修身工夫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是比较片面的,希望我们一分为二的看待《大学》对当今时代的伦理道德作用,审视传统文化,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2][3][6][7][8][9][10][11][12][1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15][16][17][18][19][21][2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

[4]杨伯峻.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3.

[19]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215.

作者简介:

陈茜(1994-),女,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哲学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修身格物明德
谢明德
山东省龙口市明德学校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聘任党明德同志为省政府参事的决定
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研究
大学生如何才能放飞梦想播种希望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
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思想探析
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