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骨殷契 光影瞬间
——天津博物馆甲骨拍摄略述

2020-11-08JinTing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甲骨光源文物

靳 挺/Jin Ting

编者按:2019年的金秋十月,天津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殷契重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展”。此次展览,甲骨展品片大字多,质量上乘,其中有一些还是国家一级文物,充分展示了天津博物馆的收藏水平。作者曾参与天津博物馆此次展览甲骨藏品的拍摄工作,近距离观察和摄取了这些宝贵文物的精华,为展览的宣传展示和相关研究提供了完整、精确、美观的图片资料。此文是他在此次甲骨拍摄之后总结、梳理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甲骨文一般指我国商王朝时期在龟甲或兽骨上面占卜记事的文字,也称为“甲骨卜辞”,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内容涵盖祭祀、军事、内政、病疾、天文历法、田猎出行、气候等等。甲骨文是汉字的祖先,是极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产物,2017年10月31日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研究我国商王朝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当今存世已发掘的甲骨大约有15万片。天津博物馆藏甲骨1800余件,大部分是由甲骨收藏家王懿荣、王襄、周叔弢、张书诚捐赠。

2019年10月1日,天津博物馆举办了“殷契重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展”。这次展览展出的甲骨展示了该馆的收藏水平,如“勿乎伐(贡)方卜骨”(图1)、“(妇)妌冥(娩)”(图2)、“王比伐土方卜骨”(图3)等都是国家一级文物。笔者有幸参与了其中甲骨藏品的拍摄工作,在此谈谈这次甲骨拍摄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想。

图1

图2

图3

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此次笔者拍摄的甲骨包括龟腹甲、牛胛骨等,共计120余件,形状不同,造型各异。文物摄影主要目的有二:一是用于文物保护和研究,二是用于展示宣传及后期图书出版。这两方面需要不同的拍摄技巧。如何更好地展示甲骨的价值,是摄影工作者反复思考的问题。作为独特的一类文物,甲骨年代久远,材质特殊,形状各异,保存环境要求极高。每动一次,它的棱角或表面就可能会发生变化,如颜色的改变、边边角角易碎地方的脱落等。所以在拍摄前要做足准备,尽量减少接触和挪动等。这次展览要拍摄的器物包括青铜器、玉器、甲骨和文献资料,品类、尺寸比较丰富。青铜器体积较大,使用变焦镜头更加方便。变焦镜头焦距灵活,器物可以减少移动,但无法追求画面细节的更好呈现。甲骨和玉器上面文字和纹饰的契刻痕迹有深有浅,字体有大有小,使用定焦镜头可以更好地虚化背景,突出主体,但对拍摄的角度要求更高。所以每款镜头的属性都有倾向性,拍摄的类别不同,镜头的使用也会有所不同。笔者使用的是120mm微距镜头(光圈值f/4—f/22)和80mm标准焦距镜头(光圈值f/2.8—f/32)。因为考虑到结构、比例不能变形,字痕展示要细腻等要求,需要什么角度、多大帧数的文件,以及哪个重点位置需要拍摄,都要事先计划好,尽量避免复拍。另外,光源闪烁和反复摆放都会对文物的保存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更应减少二次拍摄。对于甲骨的正反面、骨壁、骨臼及两侧的面,在摆放的时候应注意对受力点的保护。作为文物工作者,对文物的拍摄要有耐心和细心,要以保证每一件文物的安全为前提。

拍摄中光线和角度的巧妙结合

合理的布光是摄影的关键,多光源拍摄会让画面层次更丰富。在拍摄过程中,还要加上比例尺和色标,尽可能拍出还原度高的照片。对颜色的把握要准确。如色温,不能偏冷,也不能偏暖。在拍摄时,要把每一个角度和细节都尽量展示出来。这次拍摄甲骨,考虑到它的质地和大小,笔者选择了一个顶光和两个侧光源。甲骨表层呈现的是骨质的小凹点,文字刻痕辨识度不高。表面的刻字有的是在平面上刻画,有的是在兽骨圆弧处刻写,所以用光和拍摄角度要注意变化。比如牛胛骨(图4),上大下小,且上部形状突出,文字刻痕从上至下。笔者通过30度角侧光源及顶光辅助,得以呈现出它的圆润性和层次感。有一种情况拍摄起来比较有难度,即拍摄刻在弯曲表面的文字。拍摄时,镜头对准主体中心位置后,光圈比不能设置过大。这样才能保证字迹清晰,不然两侧文字会虚化。龟腹甲面积较大且平整,光圈设置可以略大些(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图4

两侧光源平衡且不使中间隆起处曝光过度,可使用三个光源,顶部布置一个,左侧和右侧各布置一个(角度可相同两侧光源平衡且不使中间隆起处曝光过度,可使用三个光源,顶部布置一个,左侧和右侧各布置一个(角度可相同)。腹甲表面多较为平整,光线不宜过强、过硬,可用硫酸纸辅助滤光。从拍摄角度来说,如图6,这种兽骨的形状比较特别,它的文字主要刻画在骨壁上,并且文字数量多,字体小。在拍摄的过程中,应注意文字的完整呈现,不能因为骨面面积大而忽略了侧面的主体文字(尽可能在一张照片中展示整面文字)。因此,拍摄时要确定好合适的机位,找到合适的角度。

图5

图6

为甲骨研究拍摄照片,光线不宜过硬,偏柔和一些较好。要确保字体和划痕清晰,为研究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而甲骨背面的钻凿砌口也是拍摄中不可错过的精彩,如图7所示。因甲骨的密度较大,加上年代久远,所以对光源的包容度较高。甲骨钻凿砌口的形状都是平均排列分布的,可以加一点辅助侧光拍出砌口的深浅层次感。

图7

“甲骨缀合”是整理和研究甲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根据甲骨图片的色泽、纹理(盾纹、卜兆纹理)、边缘(断裂齿缝)、字迹等特征,结合骨板的部位、年代、卜辞内容等信息,使用图像处理、模糊识别和数据库等技术,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对甲骨进行“拼接”。其资料处理来源主要有两种——印拓和摄影。文物摄影对甲骨文研究具有关键作用,所以对拍摄技巧要求较高。甲骨碴口形状多样,拍摄出来的照片轮廓清晰是关键。此外,其结构比例要清晰,大小尺寸要辅助标记,色标校准要准确……这些一样不可缺。图片可以更加直观地为甲骨拼缀提供安全和便利。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预计未来文字印拓技术和平面拍摄技术会升级为三维数字成像,那样的话会使“甲骨缀合”工作更加精准和高效。

为满足展示需要而拍摄甲骨照片,突出的是甲骨的美感。要通过拍摄表现出甲骨的年代感、层次感,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照片也会表达情感,一张极富张力的照片足以抓住欣赏者的眼球和心灵。数字时代,信息的传播力强大得难以想象,每个人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都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一张好的甲骨照片通过广泛、快速的信息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并喜欢,从而想去了解它背后的历史故事。甲骨作为中华文明历史的馈赠,不光是供学者来研究的,也是供每一个华夏子孙来欣赏和探索的。这也是文物摄影的意义。

笔者就甲骨的具体拍摄总结了以下若干要点:

●背景颜色:拍摄甲骨对背景颜色有较高的要求,背景纸的颜色与所拍物颜色的对比度及背景本身的过渡色都会影响到文物本身的呈现效果。

●甲骨的摆放:确定好三脚架上的相机位置和背景纸的位置后,要考虑文物的摆放,注意视角选择应尽量多地展示文物的信息。

●如果要一次拍摄多件,注意甲骨之间不要互相遮挡。

●检查相机和甲骨是否完全静止。

●为了减少抖动,可以优先关闭快门,并使用快门线或者设置定时自动拍照。

●调整设置:光圈设置为尽可能小,保证有足够的视野深度,并设置适合的快门速度。

●拍摄角度的选择:拍摄时大多采用俯拍角度。

●细节的检查:检查镜头中的甲骨质地是否清晰,有没有被阴影遮住重要部分;查看甲骨的边缘在背景下是否清晰可辨;检查有没有遮挡物的阴影投射在甲骨上。

●甲骨周边可以根据需要摆放:1.适当尺寸的比例尺,最好是垂在甲骨旁边靠后一些;2.灰阶导表、色彩导表以及信息标签,但不要碰触或重叠到甲骨上,并且确认它的阴影没有投射在拍摄物上。

●调整焦距:准确地调整焦距,以达到满意的清晰度。

●确认辅助信息:比例尺是否垂直出现在取景器里,信息标签是否清楚可见。

●确认光度信息:获取甲骨或灰卡(不是背景)上的光度读数。

●如果是胶片相机,在理想情况下,可以拍摄两张,让曝光一个在f-测定值之上曝光,一个在f-测定值之下曝光,并在日志簿上记录所拍甲骨的曝光数据和卷号。

●不同甲骨的拍摄,色调要尽量接近,避免深色和浅色色调差别过大而引起曝光偏差。

拍摄后期照片的处理

完成拍摄后,要尽快保存原图,硬盘和服务器均可,存储以TIFF格式、JPG格式为主。TIFF格式文件较大,基本可以满足高质量印刷出版、学术研究的需求。照片的后期处理主要是色温的再次校准,画面比例和背景的调整。通俗地说就是照片可以根据需要抠出主体,剪裁画面比例,任意更换背景,以达到出版印刷的标准。在TIFF文件基础上保存的JPG格式文件大小可调整压缩,便于展览宣传、冲印和网站浏览。如应用于微博、微信等移动端媒体,可以降低数据量,达到快速浏览的效果。

总之,甲骨拍摄是建立于当今博物馆研究、保管、展示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和发现藏品魅力的一种形式。博物馆智慧化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在线观展、网上互动交流等都离不开摄影工作。合理利用数字技术,把文物保护和文物展示有机结合,让文物通过照片活起来,更好地被大众认知和了解,是当今文物摄影工作者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猜你喜欢

甲骨光源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基于造字机理的甲骨字生成技术研究
21世纪以来的甲骨缀合
与往年相比,我们的选择更多更好了 2021国内外主流激光与LED光源家用投影机攻略
光源改变光环境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享受LED光源的卓越色彩 Acer(宏碁)PD1530i
天地间唯一的光源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