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录真实的力量与感动—读《查医生援鄂日记》

2020-11-07张宁芳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8期
关键词:医护医疗队医护人员

文/张宁芳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全国各地医护工作者纷纷行动起来,先后有超过4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来自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的医生查琼芳就是其中一位。作为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他们在武汉度过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查医生通过日记形式记录下了这段非常时期的所见所闻,这67篇抗疫日记于4月2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结出版了。这是一段前线抗疫医护工作者终身难忘的回忆,是千万个普通个人和社会组织众志成城、同心战疫的真实记录,也是有关这段艰难却又充满正能量的抗疫生活的历史资料。该书以一位女医师细腻温情的视角,配上记录医护人员工作生活的照片,带给读者走近武汉抗疫一线,走近仁心大爱的医护工作者们的机会,并透过医生护士和志愿者群体的故事,感受举国同心、共克时艰的民族力量。读过《查医生援鄂日记》的读者纷纷留言讲述他们收获的别样感动, 这其中有医护同行、有医学院校学生、有媒体工作者,而更多的是一个个普通人,我们都从中再次理解了“白衣天使”的含义,也为每个身处其间勇敢无畏的普通人喝彩。

医护工作者的专业与敬业

査医生所在的医疗队是上海最早一批驰援武汉的医疗队,收到集结令后他们迅速整装,除夕夜出发,大年初一就来到了武汉,投入到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病人的救治中。当时正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肆虐之际,大家对病毒缺乏了解,凭的只是国家卫健委的指南和部分医护人员曾经参与SARS、禽流感等的救治经验。来到金银潭医院初期,由于防护物资紧缺和医疗设备资源紧张,他们工作压力极大,时间紧张,承受重大身心负荷。

为减少暴露的机会,医生每个排班的时间都很长,白班10个小时,夜班14个小时,加上工作交接、案例讨论等,每天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但越是这种时刻,医护工作者越是拼命,因为他们是在与死神争夺时间,为病患争取更多生的机会。他们第一时间学习气管插管和深静脉穿刺,邀请呼吸科专家组织专题报告,结合武汉重症病房实际诊治经验,制定上海医疗队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病人的“上海方案”,并把有效的救治经验和方法介绍给医疗队队员。为了预防突发情况,査医生甚至戴着口罩休息,而这一切只为“穷尽一切可能的办法,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

每一位共产党员都是一面旗帜

在这群第一时间驰援武汉的“最美逆行者”中,许多人除了“白衣天使”的身份外,还有一个光荣的身份——共产党员,在査医生笔下多次提到的上海医疗队领队郑军华和医疗组组长周新都是共产党员。面对重症病患气管插管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周教授毫不畏惧,他以身作则,主动要求来做第一例插管,这些共产党员的精神感染了医疗队队员,在抗疫前线许多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多批队员在抗疫前线火线入党,这其中有ICU的男护士,有“90后”的年轻人,也有老专家。当他们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时候,他们也用实际行动书写下了他们的信念和坚守,那就是奋斗在最危难的地方,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患者带给医护人员同样感动

“汗水打湿泪眼,苦难藏在心间,娇美柔弱的身躯,毅然冲在第一线,巾帼最美丽的容颜,温暖着所有的风雨并肩……阳光洒在窗沿,欢声齐奏的和弦,永远回荡在人世界。巾帼无言,擦干泪眼,让我记住你的脸!”这是查医生收到的来自病区患者朋友的诗《让我记住你的脸》。进入病区的医护人员每日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从头到脚包得严严实实,但在这之下也是一张张生动的面庞。医疗队所处的重症病区患者大多需要呼吸机等设备,日常说话交流都非常困难,他们虽然无缘看到医护人员美丽的面庞,但却始终感受到天使一般的心,随着病情好转,他们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白衣天使们的感激之情,这份真情同样让医者动容。

查医生笔下就记录了几个这样的场景: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组里最年轻的病人终于出院了,在那些天里小伙子渐渐和医护人员成了朋友,从躺床上翘着二郎腿的“大少爷”变成了主动帮忙干活的好青年,他一边干活,一边还说他这是在运动。出院时候护士们想与他拍张合影,他害羞地不肯露脸,却留下一个劳动的背影。在上海医疗队的努力下,一批批患者转院出院,医护人员与他们留下珍贵合影,纪念这段难忘的日夜奋斗,查医生也小心翼翼地把照片珍藏起来。另一个让查医生感动的场景来自一对患病的夫妇,他们同时感染新冠肺炎,住进了隔离病房。由于妻子病情较重,丈夫多次过去相陪,在情人节当天,两人坐在一起,虽然没有鲜花,但是一人手捧一个苹果,无比虔诚地请护士拍了一张合影。那双紧握的手,手背上还有打针留下的乌青,手边上还有呼吸机的螺纹管。查医生要了他们的照片,纪念他们相濡以沫、共同经历风雨,一起战胜新冠病毒的决心。

每个志愿者都是“无名英雄”

在医院病房的正面战场上,医护人员与死神搏斗,为患者赢得生机,而在看不见的背后,是普通的武汉人民和志愿者们为了维持衣食住行、求医问药秩序所付出的努力。疫情之下封城的武汉,许多日常需求都成为不可能,而志愿者默默付出,让千里之外驰援的上海医疗队感受到了别样温暖,他们是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武汉司机,在酒店服务的员工,门口年轻的保安,不远千里为我们送来美食、鲜花和问候的司机以及背后支持牵挂医疗队员的上海人民,正是他们构筑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战线,为最终战胜疫情打下坚实基础。

查医生有次问一位在医院服务的志愿者,进隔离病房是否害怕?他很腼腆地说,第一天进去的时候怕,后来就不怕了。为了做好医院垃圾和医疗废物回收工作,他不能回家,每天住酒店,吃盒饭,但他们从未有过抱怨,克服种种困难默默为医院的运行保障做好基础工作,正是他们的挺身而出,不畏风险,为武汉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做了最好注释,他们都是无名英雄。

3月31日,完成了最后交接的上海医疗队启程回沪了,这67个日日夜夜为武汉“拼命”的日子,渗透的是沪汉两地人民浓烈、真挚的感情,给每位参与其中的医护人员留下的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记忆。他们带着所有人的牵挂和嘱托,也带给读者心灵的启迪。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序中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查医生援鄂日记》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抗疫史料,也是一部难得的医学人文教育读物,它记录了医护人员在面对灾难、面对危险时表现出来的义不容辞和善良勇敢,并用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构筑起了巨大的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医护医疗队医护人员
援非医疗队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闪光的背影——献给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破茧而生 近代中国女西医护的养成之路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