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2020-11-06周顺玲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6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传统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面临话语关系不平衡、话语差异矛盾加深、话语内容抽象僵化、话语表达缺乏说服力等困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立足于新时代思政教育新特点和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理论革新,从教学实践出发,重构师生多向话语关系,立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依托现代教学资源和科学技术,通过构建共情式教学语境、搭建对话式交往平台、设计话语整合机制等方式努力探索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话语体系

话语表达权力,在实践活动中尤其代表了社会实践体所具有的一种社会权力。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问题关系着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高校能否与时俱进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能否正确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育人使命。

一、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话语面临的困境

(一)话语权结构失衡,思政教育效果减弱

在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权不平等。传统思政教育教學模式体现的是主客二元对立的话语结构,这一结构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具有先天的主导地位。教师主导师生之间的对话,在课堂上形成绝对话语权,而学生逐步被削弱自身话语权,严重阻碍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新时代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迸发多元的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社会思潮涌动,学生“主体意识”逐渐被唤醒,单向度的教学过程与学生多元化问题思考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传统话语结构和教育教学面临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

(二)话语语境多元化,差异性弱化认同感

从话语语境来看,高校思政教师在传统教材理论基础上有一整套相对稳定的成熟话语系统。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印刷媒介的静态语境被打破,新媒体技术将社会话语语境引向多元格局。网络话语流行从虚拟延伸至现实,直接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语境,在教学活动中难免产生话语表达代际冲突。

同时,大学生可以从开放的、毫无筛选条件的网络环境中或主动或被动接收网络话语和网络信息,话语和信息的碎片化、低俗化和价值淡化等问题也直接打破了传统媒体中强调的“正面宣传”、“突出主旋律”等原则。网络交往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潮流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需求,个性价值的追求必然导致价值认同被边缘化。

(三)话语内容模式化,思想传播不生动

随着高校思政课程的深入,课程的学理性与趣味性二者通常难以兼得。沿用传统思政教育语言模式,话语内容通常较为僵化教条,主要传达的是一种结果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或意识形态指向,在思想传达的过程中与新时代思政工作新特点不相适应。新媒体提供了更具趣味性的话语方式和表现形式,相较之下,思政教育亲和力明显不足。

但“微”世代背景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分享社会公共信息,思政教师获得的信息资源并没有明显优势,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完整性,信息指向的科学性正确性都有待实践考证,这具有延时性,在引导学生做事实甄别、价值判断上亦缺少即时的论证支撑。

二、新时代建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应然性与必然性

(一)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应有之义

“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历史观在现代教育领域的延展,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群众观的集中体现,也是贯穿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原则。“以生为本”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新时代中国高校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围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生为本”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服务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就思政课而言,要从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操作、教学效果评价都贯彻“以生为本”这一理念,需要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因人制宜构建一整套能够举重若轻地传达思想政治专业理论;能够积极融入并引导学生最关注的政思想问题讨论方向、能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思考的思政教育特色话语体系。

(二)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现实要求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主体的个性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新问题,呈现新特点,传统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亟待改革创新。

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突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的同时,也使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更加及时便捷。一方面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新技术的庞大受众,倒逼高校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先进网络技术,搭建更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教学平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青年学生独特的网络话语和网络环境的良莠不齐也倒逼思政教师不断整合巨大的信息资源,归纳总结并建成逻辑科学、有理论深度、有价值导向、有时代特色又凸显历史张力的思政学科网络话语体系。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

(一)革新教育理念,营造主体间平等话语关系

在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加快由“教师为主体”的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的过渡。强调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从情感到事实认可大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本身,对其智力、审美、个性、价值选择充分尊重,这是相互尊重的基础。但这一尊重并不是毫无原则底线的迎合,而是承认高校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其在现实世界的价值选择,使“尊重”成为思政教育主体间达成的认知共识。

此外,需要对新时代下高校德育话语出现的新特点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高校德育主体间是对等的,具有双向性,甚至多向性,尤其在大数据背景下,话语主体的实践场域更加多元,话语选择也呈现多元趋势,逃避这一现实并不能解决问题,而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及时总结规律、深入研究问题,通过符合时代潮流的方式革新高校道德教育。

(二)创建共情教学语境,实现主体间话语交互融合

话语语境的多元化直接导致教学主体间话语差异,但在平等话语关系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断增强,教育者要深入探究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时代背景、热点话题、学生诉求等多角度设置教育教学话语情景,实现与受教育者的“共情”,在共情语境中通过课堂、网络等平台交互式体现,实现专业理论的传播、价值的判断评价和意识形态的引导。

其一,依托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媒介,搜集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和关键信息,了解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情感诉求和情感表达。其二,重点关注学生中流行的文化圈,辩证考察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话语习惯,丰富自身话语语境和话语表达,通过对话交流弥合话语差异。其三,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典型思想心理和情绪倾向,引导并化解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不良倾向,在教学实践全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话语融合的方式解决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科学的价值理念。

(三)具象化思政课内容,激发主体间现实对话

传统思政课追求的是一种“普遍道德规范的表达”,针对抽象理性的思政教学困境,首先要让高校思政教育“回到生活世界”。现实生活世界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领域,思政教学实践过程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同时又是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一种反思升华,这要求思政教育要关注并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厘清在政治道德实践中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关系,实现思政课堂和生活世界的融合互通;其次要打造高校德育对话式教育。受教育者一方面与教育者对话,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分析问题;一方面与其他受教育者对话,接受质疑,展开讨论;一方面与自己对话,通过批判和反思完成思想的解放,达到从“我和他”到“我和你”再回到“我和我”关系的转化,通过多维度思考完成对自我的完善;三是要搭建话语平台,建立交流管道。教学过程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彰显话语自由,话语自由和平等话语语境只通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要多为学生提供诸如学术研讨、自由辩论、实践调研等社会交往活动来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把话语转化为现实力量,在校内校外、课上课下充分发挥青年学生话语自由的权利,并主动维护学生话语权利,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受教育者话语效力。

(四)把握思政教育时效,提升思政话语说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把思政课办的越来越好。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一环。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底气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建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需要博观而约取,尤其在强大文化自信的支持下,根据受教育者成长规律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厚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语言,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及时总结反思现有思政教育话语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主动吸纳优秀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反复揣摩和修正,不断更新调整思政教育话语。

思政教育话语要紧跟时代命题,把握重要时间节点,面向未来。从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出发,把最新最适合的鲜活案例融入教材内容,让学生听得懂、记得牢、有认同、有感悟。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国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中国精神”、“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政话语变得鲜活起来,从实践深化理论,从理论丰富认识,从历史吸取教训,从现实寻找榜样,描绘大写的青春。这些都是把握思政话语时效性的模范参考。

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要从新时代新问题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底色,立足现实世界,扬弃传统思政教育教学话语,在话语关系上,要坚持主体间平等尊重的理念;在话语语境上,要适应多元视角,及时转换语境、创设语境;在话语内容上,要忠于教材,修炼内功,面向青年学生需求,多做“包装”。除此之外,但凡能够体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可靠话语转换和创新路径都应当纳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服務于思政课教学,在充分保障青年大学生话语权力的同时促进思政课质量的提升,在新形势下牢牢掌握高校德育工作话语权,塑造有明确价值指向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

[4] 王鑫明,任海华.以主体间性重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3).

作者简介:周顺玲(1989- ),女,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价值观研究。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