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考

2020-11-06朱政鑫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自信

朱政鑫

摘   要: “四个自信”的培养与建立是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高校传统课程的大学英语不但具有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基本功能,更扮演着跨文化交流的独特角色。在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时,应当立足于文化属性开展探索与尝试。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直面困难与挑战,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体系与内容,发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探索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与途径,最终完成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   课程思政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文化自信”的理念。该理念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共同形成“四个自信”理论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作为课程思政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势必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作为高校传统必修科目,大学英语课程除了具有中英语言传习功能外,还扮演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交流的角色,即具备跨文化交际功能。因此,大学英语文化属性的特征成为在该课程中培养“文化自信”的先天优势。此外,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黄杰,2017)所以,以文化作为切入点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进一步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难

高等学校传统科目普遍具有教学方法与知识体系较为成熟、系统,学术研究成果丰硕等优点。但是必须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大学英语为代表的部分传统学科频频遇到发展的困难。

1.长期英语学习经历,大学阶段后劲不足。

英语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受到高度重视。在升学考试中,英语所占分值较高,权重较大。加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至二十一世纪初,英语教育产业化的推动与发展,英语的作用被过于拔高、资源分配不均、英语教育质量良莠不齐、区域间英语水平差距被拉大(谭效敏,2005;赵晗毓,2016)。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普遍主动或被迫向英语投入大量精力。等到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多数学生已经有了接近十年甚至更久的英语学习经历,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降低。

2.学生语言能力差异显著,限制了英语学习兴趣的提升。

大学生生源地的地区分布显著影响学生的英语水平(包懿,2013)。从宏观来说,大学生生源组成丰富,既有来自经济发达的地区又有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较为优厚,综合教育水平较高,学生英语综合实力相对较强,尤其英语听说能力优势较为显著(刘寒冰,2014;唐远雄,2015)。这种英语上的区域优势离不开英语资源较多的分配,造成了来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英语资源不够丰富地区的大学生英语能力总体相对较差的客观现实。对其在大学阶段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提升英语学习兴趣产生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英语继续成为“弱项”,打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此外,不同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为显著(李媛,张洋&朱贤养,2018)。一般而言,英语专业及部分文科专业英语优势突出,艺术和体育专业学生普遍较差(张亚,王翀,廖晓兰,戚培培,2017)。导致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偏易,上课积极性不高;而来自英语普遍较弱专业的学生,则认为过难,上课积极性也不高。

3.英语“无用论”动摇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和交往日益密切,英语在国际文化、科技、经济和政治交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伴随着英语教育的蓬勃发展,由英语衍生出的选拔性考试或能力测试越来越多,如升学类英语考试、出国英语考试及资格证书类考试等。

英語教育的发展伴随着持续的质疑之声,其中较为极端的是“英语无用论”。支持该观点的声音认为学生花费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学习英语,但是大多数人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却无法用到,认为应该降低英语在考试或选拔中的比重,甚至取消英语考试。部分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也认为大学英语应当取消(银莎格,2018)。相比大学英语,他们认为专业课具有更高的学习价值和实用性,英语学习信念更容易动摇。

4.西方思想“单向传播”和少数教师的局限性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2)。大学英语作为语言类学科,同时承担着跨文化交流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本该是双向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学英语课堂普遍存在英语文化的单向输入,而缺失了中国文化的输出(陈佳妮,2016;田苏&高巍,2018)。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充满激情,但是心智尚未成熟的群体,在辨别是非曲直上仍需正确引导。(王慧君,2020)。

此外,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可能本身专业素养较高,英语综合实力出色,对英语国家文化十分熟谙,但是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知之甚少,客观上限制了大学英语课堂文化双向传播的可能性(朱振林,刘欢等,2015;刘欣,2018)。

5.英语知识更新缓慢,教学改革成效还需提升。

由于语言本身的特殊性,英语语法与词汇知识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大学英语课堂上讲授的语法知识多数已在中学阶段介绍完毕,难以让学生保持兴趣。另外,虽然近几十年来,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从未停止过,但是真正能够长久贯彻实施,并取得广泛而显著效果的教学方法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英语学习的功利性从未得到真正的改善。因为考核要求的存在,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首要动机是通过期末考试获得学分。学习目标以应试为目的,具有功利性。近年来,有众多优秀而新颖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涌现,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获得广泛的好评。但是对教学效果的量化考核多数还是以英语成绩是否提高为标准,“屈服”于应试之要求。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固有的语言隔阂较难通过单纯教法的革新得到彻底打破。语言本身的美感和背后的文化底蕴容易被母语者体会和理解,提高深层语言能力。英语学习是二语习得的过程,加之教学对象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师无法教授英美文学、语言学等专业性强,但能够很好表现英语文化和语言美感的领域。如此,学生将大概率又回到过去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识记等传统英语学习过程。

综上可知,作为高等教育传统科目的大学英语面临来自大学生、社会及大学英语教师教法和理念等的挑战。它们不但影响了高校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效果,更对这门课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挑战。但是,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化被动为主动,将中国文化融入课堂,构建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应对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文化自信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与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之根,也是国家之本(孔庆榕,2018)。国家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于对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最终内化为个体的文化自信。从大学英语教学角度来说,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培养文化自信不但不会让课堂变得“不伦不类”,反而可以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对英语的再认识及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上扮演独特的角色。

1.文化自信是对传统优秀文化自信、现代革命文化自信和当代先进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统一理解。

文化自信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对我国某一阶段文化的自信,这是不完整且不够牢固的自信。中国文化大体可分为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近代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文化和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阶段(李丹,2020)。这三个阶段的文化紧密衔接、相互支撑,最终形成统一的中国文化,是广泛的、优秀的、经典的文化体系。文化自信应当是对这三个阶段文化统一的自信。大学英语教师如果简单地将文化的自信理解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将很可能限制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无法体会完整的文化自信,自然发现文化自信在日常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难度。因此,厘清何为中国文化是真正理解文化自信,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的先决条件。

2.文化自信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最终成果之一。

在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大背景下,“非思政课程”都在探索如何将课程思政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如何评判课程思政改革在所授课程中的效果成为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难题。传统的以成绩表现作为唯一判断标准显然不足以衡量课程的改革成果。如果强行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或者用上思政课的方式上非思政课程,既难以实现又容易本末倒置(赵继伟,2019)。

大学英语的本质是语言类课程,语言与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联系。因此,在大学英语中融入文化拥有先天优势。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文化元素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从“四个自信”的高度理解该课程跨文化交流任务的目的和意义(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组织,2019)。不但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培养要求与培养目标相契合,而且为课程思政改革成果提供新的评判途径和表现形式。

3.文化自信的培养与建立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柔性”课程思政改革的表现。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时代性和历史性的政治任务(宋晋川,1995)。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两个: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过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较多采用显性方式,具体表现为思政课程的开设。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即通过“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教育”(赵继伟,2019)。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曾以“空气”和“盐”打比方,生动阐述了其重要性(张智,2017)。

在大学英语采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合适。文化本身具有“柔性”和“隐性”,无需说教,即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人、教育人、改造人。大学生虽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但是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当文化这种隐性教育方式“沁入”学生思想深处时,大学生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理解和领会中国文化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思考、比较,发现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和闪光点,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将油然而生。同时会以较为理性的方式审视课堂中传授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自发增强抵抗西方消极思想侵蚀的能力。最终在学习大学英语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树立文化自信中培养思辨能力。

4.文化自信的构建是对大学英语教师本身的洗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学理性,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目的、学习大学英语的当代大学生和教授大学英语的任课教师构成了这门课程的基本要素。大学英语教师是中国人,教授的大学生也是中国人,对英语的教与学应该是基于“中国公民意识”而非所谓“世界公民意識”。“忽视甚至抛弃了本国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正如在缺乏土壤的地方移植美丽的花朵只能造成花儿的枯萎,失去文化根源的支撑,对引入的西方理论就难以有深刻的理解”(韩彦肖,2011)。

大学英语教师要先给自己“补补课”“充充电”,提高中国文化修养,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在课堂上传授英语知识和传递西方文化时能够做到不卑不亢,理性分析,给学生们以正确的引导,最终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育人。

文化自信融入大学英语一方面是响应国家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新路”。中国文化的先天优势,大学英语文化交流和学生综合英语能力培养的要求决定了文化自信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培养的可能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我国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利用大学英语这个平台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思想政治信念十分必要。

四、文化自信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培养与融入的实践探索

过度融入中国文化,把大学英语上成大学语文本末倒置;不能很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则文化自信很难在课堂上得到培养。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培养文化自信,应当根据大学英语的课程特色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文化融入方式,最终实现文化自信的培养与树立。

1.文化自信的构建应根据教学对象专业特点。

大学英语的授课对象涵盖了除英语专业外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学生人数体量大、生源成分复杂、专业类型众多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任务艰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英语课程“小班化”教学和分级教学逐渐成为国内高校普遍趋势。虽然分级教学了打破专业和自然班限制,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这种方式还是教育方“主动出击”,学生“被动接受”,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可能效果有限。因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十分必要。

大学英语教师应当从两方面入手:“投其所好”和“开放思路”。所谓“投其所好”并非是为了“讨好学生”,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专业特征融入文化元素。比如在课堂上讲解语法与单词的时候,往往会通过造例句讲解用法。针对艺术专业的同学,在造句时可以将中国艺术史上的重大事件、不同流派代表人物、知名艺术作品等文化要素糅合进句子中。可以在学生对例句产生亲切感、减少抗拒心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单词和语法的使用规则。

所谓“开放思路”即不能简单地将中国文化理解为“琴棋书画”。否则,文化只能被狭隘地理解为专属于人文社科的范畴。“文化”一词在《辞海》中广义上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无法简单地用“诗书礼乐”将其概括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将思路打开,寻找到各专业领域学生对应的文化要素。对于物理专业学生,可以将我国古代、近代和当代物理领域的人物、事件等“物理学文化”作为例句的组成部分。如我国著名爱国核物理专家邓稼先、汉代王充物理著作《论衡》中对力学内容的阐述等都可以作为造句背景。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尝试将我国传统和当代建筑特色和技巧文化作为所造句子的主宾语讲解某一句式结构或动词使用的方法。例如,将中国古代建筑专业术语“斗拱”“方正严整”“山水园林”等的英文含义作为关键词给出,其后依据课堂讲授的句式类型将这些英文术语填充其中。

2.文化自信的构建应当直面大学英语当前的困难。

“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为阻断中文影响,全方位利用英语学习和生活,最终培养英语思维并灵活运用。但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完全采用纯英文教学看起来顺理成章,实则过于理想化。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宏观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英语水平确实得到了提升,但是高校学生英语能力的差距在地区、学校、专业之间依然显著的客观事实无法回避。因此,不依实际情况强行沉浸式教学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老师教得累,学生听不懂,教学效果自然达不到预期。加之以纯英文解读中国文化,既增加了师生的负担,更难以保证解读是否准确。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不必拘泥于实现全英文教学,应该坚持根据学生的客观情况选择纯英文、半英半中甚至纯中文的方式讲解。当涉及中国文化知识融入时,教师更应果断地以中文加以阐释,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更好地培养文化自信。

此外,教师应当直面当前大学英语“应试倾向”的存在——既要承认目前还是普遍以期末考试作为教学效果评价手段,又要承认学生普遍出于通过期末考试等功利化目的而学习英语的事实。如果罔顾事实,强行采用不相符的教学策略,不但不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的教学方法会拘泥于有限的选择,更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我们应在直面当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用更灵活多样的方式融入文化。

3.文化自信的构建应当“润物细无声”。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盲目一体化,专业课、通识课上成了显性化的思政课,随意标签化课程思政和只求形式不求效果的功利化已经成为当前课程思政改革存在的显著问题(赵继伟,2019)。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角度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应当特别注意避免将英语课上成“中国文化课”或者上成英文版的“思政课”。教师应当从隐性思想教育的角度出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文化自信。

具体来说,大学英语教师应当“见缝插针”式地融入中国文化,即抓住课上讲授环节和课下任务的任何机会培养、塑造学生的文化意识。在课上讲授英文篇章时,如果文章涉及西方传统节日、礼仪习惯、历史政治等西方文化主题,教师应该适时融入中国文化中对应的内容,进行跨文化比较。此外,在比较介绍中西方文化时,要做到不卑不亢、公正客观。既不能盲目鼓吹西方文化优越性,又不能以偏概全地贬低中国文化。只有这样,学生所树立的文化自信才是实事求是的自信。可以通过英语课堂上的文化反思和对比,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布置课下任务时,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嵌入中国文化元素。比如在布置中译英翻译作业时,可以布置中国古诗词翻译。一方面,古诗词特殊词句结构可以很好地防止学生直接用在线翻译应付,另一方面,学生翻译的时候会查阅古诗词的中译文和解读,理解后翻译,对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也有助益。另外,布置英译中的作业时,那些结构工整、辞藻优美、含义深刻的英文句子,可以请学生翻译成中文后,尝试进一步依照文言文语法或者诗词韵律规则转化为古文。如此,英语的翻译任务不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而是一种文化的再理解。在成功翻譯甚至转化为对仗工整、押韵合理的中英译文时,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4.文化自信的构建基于教师的文化敏感度与文化自觉性。

大学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是对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都有高度的敏感性,而且能够以合适的方式将这种文化敏感转变成文化自觉性,进而在课堂上展示。文化的敏感性源于对文化的深刻认识,不能拘泥于有限的种类和宏观但抽象的概念。当具有足够的文化敏感度,教师的文化自觉性得以形成。在大学英语这个跨文化交流平台中,任何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都有可能成为文化自信构建的切入点。都需要教师主动拓宽知识面,主动发掘生活中的文化线索。

例如教师开始每天课程时,可以想一想当天是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比如每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都是纪念中国恢宏壮阔的革命文化的特殊日期。2020年的4月4日清明节,是纪念抗击新冠肺炎中牺牲烈士们的全国哀悼日,又是我们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从英语教学角度来说,我们可以依据这些特殊纪念日掌握特定的单词,或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造句。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说,这是爱国主义文化的融入和激发民族自尊自信的宝贵机会。因此,只有当教师超越对文化概念理解的局限,才能够拓宽视野,抓住恰当的时机将文化融入课堂,最终实现对学生文化自信的构建。

另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材料融入中国文化教育。比如近几年四六级考试有意识地采用体现中国文化的翻译题,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科技成就、风景名胜等。因此,教师在课堂讲解翻译题目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翻译技巧或采分点的讲解,更应该将这些现成的文化元素及时转化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素材。

5.文化自信的构建需要教师主动更新知识,关注学生的动态。

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注重知识的更新,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英语语法与词汇等“硬知识”更新相对较慢,但是包括文化在内的“软知识”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丰富和累积。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教师主动接触、了解且吸收“软知识”。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关注时事。如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课堂教学。单纯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疫情期间的高频词汇均可作为课堂知识点讲解,例如coronavirus(冠状病毒)、confirmed case(确诊病例)、suspected case(疑似病例)、the asymptomatic case(无症状感染病例)。此外,还可以通过讲解介绍中医在新冠治疗中成果的英文材料,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通过课堂讨论抗疫中的英雄事迹,弘扬当代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坚定学生爱国主义信念。

第二,教师应该“主动出击”,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和线下互动了解学生兴趣方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打破师生的隔阂。大学英语课堂应努力做到实现由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郑萼,2017)。以学生为中心并非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是教师主动了解不同时期大学生,充分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要求,为他们“量身定制”相应的课程计划。例如随着“汉服热”在“90后”和“00后”大学生中的广泛传播,穿汉服、品古风逐渐成了时尚,身着汉服上课的学生也是屡见不鲜。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因势导利、顺势而为,引导学生如何用英语介绍汉服知识,翻译古代风尚,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适时、主动、有效、灵活地将中国文化融入课堂之中,将对缓解学生对英语的抵触情绪和审美疲劳产生积极效果。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和主动获取英语知识的动力也会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英语课堂融入中国文化的尝试能够引导学生更加主动、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自然达到培养文化自信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文化自信的培养是大学英语课堂思政教学改革的一个具有相当潜力的角度。教师应当打开思路,大胆尝试,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堂跨文化交流的天然优势,确保中西方文化平等的输入与输出,抓住学生的兴趣动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汲取、理解、领会完整中国文化体系的优越性,树立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让文化自信成为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力量,以文化育人,最終完成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黄杰.文化自信的三重功能[J].当代电力文化,2017(12):24.

[2]谭效敏.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发展研究[J].经济经纬,2005(6):37-40.

[3]赵晗毓.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0):82-85.

[4]包懿.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对待学生的地区差异[J].科技信息,2013(19):209.

[5]刘寒冰.地区差异对西部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和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4(20):38,145.

[6]唐远雄.教育扩展、地区差异与入学队列:教育不平等的分布逻辑[J].教育与经济,2014(4):8-14.

[7]李媛,张洋,朱贤养.不同学科背景下大学生英语学习差异对比[J].成才之路,2018(35):16.

[8]张亚,王翀,廖晓兰,等.浅议影响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因素及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2):72-73,186.

[9]银莎格.对大学英语课程“无用论”的理性辩护与革新思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4):112-115.

[10]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8/s3127/s7072/201212/t20121210_146511.html,2012-12-10.

[11]陈佳妮.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6):119-120.

[12]田苏,高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24-130.

[13]王慧君.基于文化自信的人才培养探析[J].智库时代,2020(12):288-289.

[14]朱振林,刘欢等.高校外语教育改革的批判性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74-77.

[15]刘欣.“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76-81.

[16]孔庆榕.试论民族文化是立国之本——兼评香港当前的政治生态[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37-41.

[17]李丹.分析高校文化育人中文化自信的培育及其工作机制的构建[J].智库时代,2020(11):111-112.

[18]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114-119.

[19]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组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7.

[20]宋晋川.时代性与历史性的政治任务──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4.

[21]张智.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五个比喻析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5):131-135.

[22]韩彦肖.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分析及其启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5-7.

[23]郑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增强师生文化自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0):27-29.

基金项目:2018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沪教委人〔2018〕50号)。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自信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