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课堂教学思考与探索

2020-11-06张莹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新时期教学策略

张莹

摘   要: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高校教学水平和效果能否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成为关注的焦点。面对新时期思想多元化、互联网技术发达及网络资源普及等现实,传统课堂教学受到较大挑战,高校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本文拟在阐述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认识不全面、理念转变缓慢等比较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促进高校课堂教学发展。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伴随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我国社会各行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各类高校教学及人才培养等工作更是提出了挑战,高校教学发展模式被广泛关注,教学改革步伐不断加快。近些年高校在教学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涌现出了一大批改革先锋,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当前高校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深化改革,以更好地推动高校长足发展。

一、新时期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变化对高校教学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众多领域陆续进行改革,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教育领域所涉及的招生分配制度、高考制度、教育管理体制等都发生变化,都对高校教育和发展提出新的挑战,高校课堂教学应随之改革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与发展。与此同时,在当前网络发达的大环境里,中西文化交流、学生思想碰撞更加广泛且多元化,如何把握主流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等都值得思考,这些变化都将对高校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2.科学技术及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冲击和挑战。当前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学科发展既越来越细化又越来越综合,许多交叉学科层出不穷,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受到冲击,特别2020年对网络教学关注度非常高,在线教学成为热议的话题。抛开疫情影响不说,在线教育也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和长久之策。突如其来的这场疫情突然加速了在线教育的推进步伐,必然会面临一些问题[1](266)。线上教学方式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传统授课方式受到全新挑战,如何将传统与在线技术相结合,让传统课堂散发出新的活力,最终让学生受益是当前要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加之媒体日益发达,学生可以自由地从网上获取广泛信息,原有的“传递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学生的需求,学生对“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在这种形势下,课堂中教师身份应转变,真正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以提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地方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要增强自身实力以应对目前教育改革浪潮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转变观念,不能“闭门造车”,在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适应地区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不断蜕变,在教育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改革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课程体系改革、一流专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竞赛等都正有序、有组织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高校都在探索教学改革之路。但由于主客观原因,部分高校课堂教学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课堂教学任务认识不全面。目前一些大学课堂仍主要以教书为中心任务甚至唯一任务,育人功能被淡化,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未形成良性循环,但育人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乎学生品性及三观的正确形成。而且大学生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品德发展状况不仅影响自身发展,还影响国家的安定和未来。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品、德、才兼具的敢于担当的力量,课堂教学中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且应深刻思考这个问题,教书和育人缺一不可。

2.教学理念转变缓慢,管理方式有待改进。目前,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旧的教学理念无法跟上高校发展速度,有些院校沒有形成健全、完善的科学教学管理制度,只注重教师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和讲课基本技能,忽视对学生的影响及与学生是否有效互动等,都与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方法等的推行不相适应。另外,有些高校分工管理不明确,文科和理工科管理方法无区别,教学管理经验不足、教学管理人员交替频繁、教学考核方式比较单调等都给高校课堂教学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考试制度还不够完善。目前大学课程基本依据各科培养方案开设一定的课程,课程开设数量及讲授内容几乎很长时间内没有变化,同一门课,部分教师基本会依据多年连续使用的教材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课程讲授,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常常与实际脱离,加之教师如果对该学科前沿动态掌握不足,更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主要放在基本概念及考试重点内容的讲授上,“满堂灌”的方式依然存在,部分教师不愿尝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北京大学在职专任教师教学行为的调研显示,教师更愿意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比例高达78%,其次是采用学生报告的方式,占47%,选小班讨论的仅占24%[2](27-30),混合式、翻转课堂等并没有受到教师的广泛青睐。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学习,而且会阻碍学生思维的拓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相符。尤其2020年网络资源铺天盖地,能发现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让教师对教学方式和理念等都有了重新思考和认识。

高校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正在多样化,但目前还不够完善。许多高校学生期末考试一般以教师在课堂讲授时的重点和笔记为主要考试内容,特别是文科类学生,采用小论文形式的考查比较多。这样,没有按时上课的学生在考前借用其他同学的笔记“临时抱佛脚”,也可能会“过关”,一定程度上使部分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出现逃课、请假等现象,对辛勤备课、认真付出的教师来说,可能会挫伤其积极性,久而久之,影响上课教学精力投入及教学效果。

4.人才培养方式有待改革。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关键要素是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但是,目前部分高校教师过于强调自己对课堂的把控和主导地位,而对学习的主体——大学生却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最突出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形成[3](47)。因此,课堂中的有效互动不足,抬头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充分彰显,并未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一些中国大学生的沉闷状态是令人忧郁的,课堂本是一个激起大脑风暴的地方,但是现在却很安静[4](63)。网络教学现实让一些院校率先意识到,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师范生培养方面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师范生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否通过其他方式有效完成教学试讲、教育实践;学生是否掌握线上教学技能;线上教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都是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必须思考和探索的内容。

三、促进高校课堂教学发展的策略

1.坚定信念,立德树人,加强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从教师自身来说,不仅要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思想坚定,有崇高理想和国家情怀。2020年“停课不停学”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甘于奉献的教师,身体力行诠释一个教师应有的信念与情怀,面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挑战,不但不畏惧不迟疑,反而更增强信心、做好准备迎难而上,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课堂,都能在教学中始终坚守初心且提升技能,为学生呈现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内容。不仅如此,高校教师还应始终秉持教书育人的宗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育人”,注重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思想引导,让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提高思想境界,培养出新时代有思想、有灵魂的有为青年。因此,当前应将加强素质教育等落实到行动中,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契机,利用这些珍贵的、鲜活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建设等观念及行为方面的教育,让素质教育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充实素质教育内容,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建设[5](5)。平时可以通过相关宣传、知识竞赛、经典阅读推广、阅读分享会等不同形式开展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

与此同时,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平时上课、课余可以对学生传递健康知识和自我防护技巧,多交流、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加强卫生习惯、健康饮食习惯等管理和健康科普知识宣传;通过制定一些有效措施如健康打卡、卫生评比、“健康达人”选拔等,增进健康理念,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内涵发展从质量上得到进一步提高。高校各学院应积极转变观念,不等待、不观望,主动作为,强化传统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补齐线上教学的短板,学校在建设和认定金课时可将这两方面纳入考核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互助循环,打造真正含金量高的“金课”;在差异化教学、个性化教学等方面不断探索新模式,尽可能让教学功能发挥到最大,促进课堂教学的新发展,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成;改进教学管理的方式,强化细节化管理并针对不同学科分别制定相关管理措施,使课程改革变得更便捷、更高效。

3.重塑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首先,课堂教学应围绕学生学习推进,教改与学生息息相关,纵观目前情况,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未完全凸显,对知识传授与学生创新水平培养的关系方面认知还不足,学生大胆创新、发现问题的潜能没有被充分开发,因此,教学理念应该进行调整,以学生为本进行改革;以关注学生成长和学习为主要目的,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我、个体与本色,传递自知、自信、自尊、自主,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与此联系进行改革,才能真正改变旧有面貌。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传统线下授课教材应定期更新,教师的教案应持续“翻新”、融入新研究成果等,一门课程至少应由两位老师共同承担,积极研讨教学法,不断输入最新知识。各高校可通过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措施促进高校专业课任课教师教学理念的快速转变,学校应该为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提供学习机会,比如邀请知名的教育专家进校开展专门培训;加强校际合作,增进与优秀院校的交流,让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学习到最前沿的教学理念[6](148),并使其充分关注自身所教授专业课程的最新动态变化,给学生传递基础性知识的同时解读前沿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养成爱探究的习惯。同时,未来要注意将传统方式与现代网络方式结合,充分运用线上优质资源、线上名师讲座及掌握新的技术方法,拓宽学生视野,将现代化技术融入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在学生学习考核方面,除了传统的期末笔试外,还应多考虑对平时教学过程的考核,全方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课堂发言和教学活动参与度、每次作业完成情况、分组讨论情况、小组实验情况、个人作品PPT汇报情况等,重视过程性考核,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更显公平和全面。

4.教学模式创新。以线下集中上课、交流為主,以学生为主体,增强体验式教学,加强实践能力探索和培养。另外,可考虑差异化教学,紧跟时代步伐,转变和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如针对有特殊情况或学习习惯、能力等存在差距的学生,在其他时间可以单独建群开展线上辅导答疑(20分钟—30分钟为宜),采用线上打卡、分小组竞赛、限定时间内提交习作业等多种方式,实现强化学习习惯并解决学习疑问的目标;组织部分学习习惯及成绩优良学生作为任课教师的“助手”参与线上教学活动,可配合任课教师对上述这些学生进行学习打卡、提交作业的督促,并将他们的学习经验和对知识难点的理解等在线进行分享与交流,甚至可以5分钟—10分钟在线讲课形式进行,双方形成良好互动。既能让班上“问题”学生得到更多有效辅导,又能让成绩优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示自我,促进不同学生共同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线上教学的技能,增强自信心,在面对不同形式的挑战时可以应对自如,适应未来发展。

5.学生培养方式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意味着必须重视学生主体,教师要逐渐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注重课前加强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为课堂中的学生提供探索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只需要注意在对学生进行辅助引导时适当启发即可,将主题的问题探究环节留给学生去做[7](88),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中,将课堂变成一个思想碰撞、激发创造力的场所,增强自信和实践能力,改变过去只重讲知识的状况。除此之外,针对当前在线教学的快速发展,尤其师范类院校和师范专业还要认识到新时期学校培养师范学生时应与时俱进、注意拓宽教学方法,师范生除了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保证传统的教育实习经历外,还应注重线上教学技能的培训及线上讲课技巧和能力的训练,使之成为知识丰富、专业素养过硬、熟练掌握一定现代化技术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高校教学发展涉及课堂教学、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等不同层面、多个维度,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的思考,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等共同努力的方向。其中课堂教学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和核心要素,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打造有温度、有情怀、有效果的课程内容,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等,意义重大而深远。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汲取和发扬,是改革的基石,过去对课堂教学进步做出贡献的研究者、实践者,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各方面给现今课堂教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范式。如今课堂教学改革要在过去坚实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更适合未来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等,将传统精华与现代技术、线上和线下等充分糅合,加快新理念、新模式的探究,新时期让高校课堂教学发展步入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王雪燕,张强.疫情之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举措[J].福建茶叶,2020(4).

[2]宋鑫.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北京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

[3]苑莎.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4).

[4]郭琳琳,王福霞.大学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J].职业技术,2010(4).

[5]周紅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与高等教育变革省思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4).

[6]曹丽.浅析高校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7(8).

[7]李天俐,张金波.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问题研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10).

猜你喜欢

新时期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