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四个融合”打造高职思政金课

2020-11-06徐燕丽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高职

徐燕丽

摘   要: 思政课“金课”,是顺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笔者从开展的一系列思政教学改革中,认识到高职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课内课外双课堂融合,校内校外两个实践平台融合,专兼职教师队伍融合,思政与专业相融合”四个方面,打造思政“金课”模式。

关键词: 高职   思政金课   四个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18”教师座谈会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论断,思政课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水平不高,教学保障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的独立思维思辨能力不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实效。如何将高职院校的思政“水课”打造成“金课”,需要从高职院校发展实际和学情思考怎样让学生从内心喜欢思政课,有哪些有效举措可以实现思政课变“水”为“金”,思政金课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努力,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积极思考的问题。

“金课”指含金量高,高质量地运用课堂教学艺术的结果,总体是以课堂为核心,涉及课堂内外、实践教学、课程始终、师生角色、考核评价等整体系统建设体系。思政金课是一项创新工作,以思政课教学改革为抓手,注重研究教学内容的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师资力量专业化等问题。

一、一些高职院校思政课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设计较为粗糙。教学内容如何讲到学生心里,是一个重点课题。一些教师不注重教学设计,对学情的把握和深入分析不够。学生需要什么,学习能力和习惯是怎样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课程重难点等重要问题,很难做到深刻理解和针对性设计,因而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在课堂中,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一些思政课教师未能真正掌握与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效性不高,PPT的设计美化很难贴近学生,一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率不高。在思政课教学模式中,教师机械地传授,学生被动地接收。案例教学法、工作坊、演讲法、小组讨论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运用不够。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以参观等单一模式为主,参观地未能从学生专业、社会热点、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設计。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师生比失调,缺乏高层次高水平有情怀的思政教师。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比本科院校相对薄弱。在知识结构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背景,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科研力量较为薄弱,科研成果不高;在职业道德规范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离“六大素养”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教学保障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不够,一些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对自身职业评价较低。师生比失调,大班授课形式影响课堂教学氛围,弱化对课堂内容的深入阐释。大班授课互动难,现代教学方法很难有效使用。高职院校要建成一支专业化的教学科研队伍,教师具有敬业精神、教育理念、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让有信仰的老师讲信仰是个迫切的任务。

(四)思政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课程思政建设力度不够。如何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度和参与性,如何与高职学生专业紧密结合,为其专业服务是思政课教师应有的意识。一些思政教师一味地讲课,未能紧密地和学院建设、院风、教风、学风很好地融合,未能自觉融入学校大德育建设之中,没有很好地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德育教育。单一的思政课程,未能更好转化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高职院校学科众多、专业结构复杂,不同学科蕴含的课程思政资源不尽相同,需要在理论基础与实践环节做更多有益尝试。

二、合理统筹“四个方面”的融合,科学构建思政体系,努力打造高职思政金课

(一)课内课外双课堂融合,使思政课堂活起来。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研究和关注学生需求,注重讲授内容的价值引领和实践性。思政教师要优化教学理念,课内教学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重教学设计,激活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感染力。选择更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课后通过现场教学、参观、沉浸式体验等多彩实践活动,实现课堂内外的深度融合。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驾驭教材。可采用专题化思政教学模式,善于用好多媒体技术,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讲好思政故事,实现课堂内外的同心同向。如思政教师讲述鲁冠球的企业家故事,课后带学生参观鲁冠球精神展陈馆,侧重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培养工匠精神;讲解中国精神,课内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展开,课外带领学生走进红色基地,组织观看主题爱国影片;讲家庭美德时侧重讲家风传承和大学生爱情问题,在辩论题目中讲明文明恋爱、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课外推荐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开展辩论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展的“课堂新闻发布会”环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展的“历史今天看”环节,学生课后通过寻找社会热点、历史问题,小组完成PPT制作,通过课堂讲演呈现成果,让学生在问题分析小组协作中培养能力;针对法律部分感染力不强、亲和力不够的情况,我们设计“生活中那些很难执行的法律”“最高法推动法制进程案件的讨论”“看庭审直播写证据”等环节,让大家共同参与具体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带学生走进法庭,近距离感受学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意义。在我校与浙江省博物馆共同开发全人发展课程“浙江历史文化”,包括理论讲解、实践参观和学生动手体验三部分,教学内容根据博物馆陈设、文物与思政课内容的匹配度适当选择,如通过学生亲手搭建“万工轿”感受浙江宁绍平原的“十里红妆婚庆文化”。通过课内课外融合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化自信的魅力,真正让思政课活起来。

(二)校内校外两个实践平台融合,让思政课堂动起来。思政实践教学有助于思政课活力的提升,是对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验证和现实考查。校内实践教学要立足于政治导向鲜明、承载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实践比赛展现学生实践成果。校外实践主要是通过建立特色实践基地和思政社团对外的志愿活动体现。将校内实践活动与校外实践平台融合起来,打造“行走的第二课堂”,让思政课动起来。

校内思政实践我院主要采用全院参与的实践比赛模式,通过各层筛选和淘汰,经历初赛复赛决赛过程,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广泛参与度。通过几年积累和实践探索,已形成多个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品牌。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政杯实践展示大赛已开展三季,参与的学生达到6000多人,竞赛结束后带领获奖选手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青春正能量微视频”制作大赛,用微视频拍摄公益广告、社会调查等,经过主题构思、拍摄、后期制作,学生寻找身边的正能量。“传承与守望”大型思政实践活动更是主题纷呈,邀请一大批专业人士开展全校性的高端讲座,2016年的劳模工匠报告会,2017年的军人事迹进校园报告会,2018年浙江历史文化主旨报告会,2019年抗战老兵“胜利来之不易”主题访谈。

校外实践主要通过建立特色实践基地和思政社团活动呈现。目前我院已与多家博物馆建立思政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深度参观和学习。与浙江省博物馆合作开设选修课、课题研讨等深度合作。校外实践基地给思政课提供现场讲课的场地,丰富的馆藏,让学生动手体验的活动,专家和讲解员的深度解读,都给思政课带来别样的体验。思政社团更是将校外实践平台发挥更大作用,组织成立三支志愿者队伍,实施志愿活动,服务社会人群。社团开展图书馆整理书籍公益活动、北大资源公益马拉松、环西溪湿地公益爱国宣传、法院旁听法律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利用好本地的红色资源不断扩大思政课堂的内涵和外延。

(三)专兼职教师队伍融合,让思政建设更多样化。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较大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精准发力,补齐师资力量的短板。在校内专职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中在招聘、待遇、培训、职称评定、职业发展、学术研究支持、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利用好校外高素质多层面的兼职教师队伍,双方更好地有机融合。

在建设专职队伍方面,通过“思政課教学质量提升问题”“学生多方评教”“学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调研,针对学生提出的对教师的可行性建议有效反馈,并进行针对性绩效提升计划。“打动学生要先锤炼自己”,思政老师通过每周的集体备课、磨课,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国际时事、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我院发展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积极提倡以学生满意度和课堂笑声、掌声及辩论声为思政课课堂效果判断依据,形成思政核心课程、一系列全人发展课程、辅助通识讲座相辅相成的立体课程体系。专业化的专职思政教师队伍的建立,要潜心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研修,让教师的学科背景和学生的专业背景体现在教学内容中,让思政课在深度、广度上不断拓展。

在建设专职思政教师队伍的同时,一定要用好高质量的兼职教师队伍。如我院邀请省内知名马院院长、专家开展高层次的讲座和课程。抗战老兵、退休老省长、劳模工匠、部队官兵、浙江省博物馆资深讲解员带着文物复制品,多角度全方位地给学生带来更多更生动更高质量的思政课。专兼职两支队伍协同发展,互学互鉴,各展其才,让思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四)思政与专业相融合,让思政课专起来。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指导方针要求高职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全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关键作用,在教授学生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挖掘育人内涵,联系思政教育元素。然而思政课与各学科、专业的融合较少,德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双方没有形成合力,急需强化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是一种有效整合课程专业知识教学与承载思政教育功能的新理念,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等与思政教育于一体,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糅合思政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中完成价值导向与引领,化理论知识为德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知识与德育的引导作用,体现全过程育人价值。

高职院校倡导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相互协同发展、同向同行。在大思政体系下,两者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两种教育模式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加强思政教师与专业结对,强化思政课“职业道德”“劳动合同法”等模块内容。如与绿色环保等专业进行更多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带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去中国丝绸博物馆参观考察,了解丝绸等历史和“一带一路”的新发展。多角度多层面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转化的新路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和新载体,达到思政课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协同创新的效果。

系统建设思政金课,提升思政课实效是一个系统而艰难的过程。从课内外双课堂的融合、校内外共建实践平台融合、专兼职教师队伍融合、思政与专业融合四方面系统地探索高职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法,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推进思政课供给侧改革。

参考文献:

[1]唐文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改革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

[2]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09):23-25.

[3]李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协作学习[J].思想教育研究,2019(2):82-86.

[4]赵义良.提高思想认识努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J].北京教育(德育),2019(3):6-8.

猜你喜欢

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应用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高职“创业课”该怎么上?
提升高职“多元”吸引力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