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职公共基础课的历史演进、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

2020-11-06屈璐杨帆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25期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历史演进功能定位

屈璐?杨帆

摘 要 近期教育部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10门课程标准等政策文件,强调充分挖掘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中职公共基础课在历史演进中经历了“知识本位”时期的“基础论”,“能力本位”时期的“辅助论”到“人格本位”时期的“素养论”的发展过程,新时代中职公共基础课应凸显在“两种素养”培育和“两种思维”建构中的独特价值取向,充分发挥中职公共基础课在意识形态构建、育人以及社会中的功能定位,实现从“为了职业的教育”走向“通过职业的教育”。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历史演进;价值取向;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5-0023-06

长期以来,相较于专业课的突出地位,中职公共基础课处于边缘化状态。公共基础课面临内涵建设不足、课时量萎缩、学科知识本位等诸多问题,导致中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出现弱化文化课教学、轻视公共基础课的价值倾向。2019年10月,为贯彻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强调公共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了公共基础课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1]。2020年1月起,教育部分批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等10门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学科课程具体标准、学科核心素养等内容,要求立足中等职业教育实际,充分挖掘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2]。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通过梳理中职公共基础课的历史演进,重新审视其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公共基础课的历史演进

我国中职公共基础课的历史顺应着职业教育课程观的发展演进。职业教育课程观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本位课程观”到20世纪90年代的“能力本位课程观”,再到21世纪初至今的“人格本位课程观”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历程影响着公共基础课的发展定位[3]。伴随职业教育课程观的变迁,纵观公共基础课的发展,其发展定位可以概括为:从重理论、轻实践,注重专业课学习,强调提供厚实的基础理论支持的知识本位时期的“基础论”地位,发展到迎合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强调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突出“够用为度”思想的能力本位时期的“辅助论”地位,再到注重个体素质与综合素养提升,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养成的人格本位时期的“素养论”地位。

(一)“知识本位”时期的“基础论”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继续延续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模式的课程设置办法,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课程编制,其基本结构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或专业理论课)、专业课(或实践课)的“三段式”课程,其课程模式主要以学科课程为主,受普通教育的影响很大[4],具有以学科课程为主要形式,以知识传递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本位”课程设置特点。公共基础课主要围绕以知识为主的学科开展教学,强调对于专业课的奠基作用。

这一时期,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三类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设置略有差异,但总体课程设置思路大体统一。中等專业学校的课程设置遵循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制定和修订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四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试行)》,开设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课程,比重一般按照45∶35∶20安排,普通文化课一般采用国家教委颁发的通用教学大纲,首先选用国家教委或学校上级主管部委科教司统一组织编印的教材[5]。技工学校按照工种专业设置组织教学,按照1986年国家劳动人事部、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颁发的《技工学校工作条例》,课程设置分为文化课、技术理论课和生产实习三类,其中对于生产实习的教学实践要求以占一半为宜,最低不得少于40%[6],而文化课的比重远小于生产实习教学。职业高中的课程设置遵循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关于制定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课程设置分为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课四类,其中课程比例工科类一般为4∶6,文科类一般为5∶5[7]。

“知识本位”时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中,文化课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普通课程,在分类上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通常处于基础地位,专业课处于应用地位。其理论根源基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思路,认为知识储备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即知识储备越丰富,能力就越强。文化课作为知识储备的基础内容,对于专业课的应用具有奠基作用。在排序上通常会将理论性强的基础课程前置,而将实践性强的应用类课程后置,认为能力是应用知识的必然结果,即实践能力是理论知识在具体工作中应用的结果。

(二)“能力本位”时期的“辅助论”

20世纪90年代,受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及课程模式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入重要阶段。“能力本位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强调完成某项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其后随着“能力本位”的盛行,要求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其课程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以职业能力为依据开发课程、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以及课程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等。1993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引导下,“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理念及课程开发方法迅速在职业教育界引起关注。课程设置强调通过职业分析的方法,构建更适应职业技术变化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而优化课程结构[8]。伴随“能力本位”思想的兴盛以及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产业整体需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课程目标行为化、课程内容模块化的“模块式”就业技能课程模式盛行,其课程内容强调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侧重关键能力以及从业能力的培养和强化[9]。公共基础课主要以辅助知识和技能学习为主要教学目标,强调对于专业课的辅助性作用。

这一时期,尤其是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颁布后,突出强调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职业技术学校在加强德育和智育的同时,还要重视美育、体育和卫生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7年,《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基于公共基础课程中德育课程设置的调整,要求将德育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按照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的要求开设政治课程,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保证政治课程的教学时数。通过各门课程渗透德育并发掘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门课程自身特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发挥德育功能。1998年,国家教委发布《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提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应加强创业精神教育,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

“能力本位”时期的课程设置中,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一些地方的学校课程设置突破了传统“三段式”的课程模式,确立了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新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凸显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改革特点。尤其是随着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概念的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得以确立,对于基层一线中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确立了以培养基层生产一线初级和中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方向。文化课在这一时期远低于专业课的发展势头,课程改革主要围绕思想政治德育展开,在课程时间设置上,大量的公共基础课时量让渡于专业课程,弱化了公共基础课的价值。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职教育随着招生人数萎缩,出现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中职课程进一步围绕促进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同步的发展方向改革,“重专业课、轻文化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三)“人格本位”时期的“素养论”

21世纪以来,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格本位”课程观对我国产生重要影响,其核心观点认为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所需联系起来,允许学生探索自己所思、所关注的事情。“人格本位”课程观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认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10]。公共基础课作为以素质与素养提升为主要目的的教学,与专业课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明确了公共基础课对于个体成才以及成人的独特作用。

这一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公共基础课相关政策文件。尤其是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提出将开设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程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渠道,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和体育一般应列为必修课,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可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将语数外以及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化学等文化基础课列入学校课程体系。同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于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处理好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200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正式采用公共基础课这一名称,在课程范围上规定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德育课、艺术课、体育与健康课等必修课程和其他选修公共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的表述更多和文化课的内涵与外延对等。2017年国家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相较于2009年细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实施等,更具针对性与操作性。2019年《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将物理和化学两门学科明确列入相关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类课程,并将历史课列入了必修课,凸显了对于公共基础课文化素养的重视程度。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等10门课程标准陆续出台,其中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标准单列,充分体现了通过公共基础课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人格本位”时期的课程设置,更多的是基于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结合地方中职学校课程实施实际情况的课程改革,形成了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话语体系[11]。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地位不断凸显,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强调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不可否认,这一时期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仍有着强烈的“普教影子”,其定位虽开始强调素养的培养,但仍强调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出发点,与普教中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差距并不太大。

二、中职公共基础课的价值取向

(一)将“两种素养”融入公共基础课培养任务

本次中职公共基础课10门课程标准出台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于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明确了学生应达到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观的提出,要求公共基础课不能固守“学科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立足于对学生“两种素养”的培育,即学科核心素养与跨学科综合素养,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向。

1.学科核心素养

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将核心素养视为人才培养的指针。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3月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2]。学科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抓手,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相对接,即明确每门学科承载的核心素养使命。然而,目前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很大程度还停留在学科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传授上,不仅内容学科化、理论化,而且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不紧密。这意味着中职公共基础课的价值定位不应过渡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而应通过对于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形成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中职公共基础课实际教学中,需要扭转目前普遍存在的文化基础课为配合专业课教学导致文科偏重语文、理工科偏重数学、商科偏重英语的现象[13]。这就要求中职教师要根据学科核心素养与专业、学科特点,利用或设置职场情境,突出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改变传统学科观对于知识有用性的学习,即需要什么知识、什么知识有用继而教授什么,忽视了学科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诉求,注重学科对于所对应核心素养的培育,而非局限于碎片化的知识点,缺乏学科与素养相融通的思想。虽然此次中职公共基础课学科核心素养在界定上与普通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有着诸多相同之处,但已试图通过素养点培育的侧重不同,来体现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性的特点。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例,中职思政核心素养第二条为职业精神,普通高中标准为科学精神,两者相比前者更加突出职业性;中职思政核心素养与普高相比增加了第四条学科核心素养——健全人格,凸显了中职向职场人过渡中对于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培养健全人格的内在价值取向。

2. 跨学科综合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产业的提质升级,我国产业发展面临从低端制造向高端智能制造的转型,对于劳动者的要求远高于过去。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国民素质的历史重任,是培养劳动大军的重要保障。素养指向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具备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而这种素养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也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一种综合素养。

公共基础课对于中职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表现为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基础背景,了解专业及岗位的要求,形成学科与专业之间有效的联结,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以及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模拟情境等[14]。有效教学的出发点是指引教学准确达到预设目标的保障。如果教学目标以学科内容传授作为单一目的,则无法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正如有学者认为,公共基础课程应该立足于“全人”的教育理念,即通过学习的发展继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15]。因此,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应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升、科学价值观的确立以及良好情感态度的形成。这就要求超越单学科的理论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素养、技术技能以及生活能力的综合提升相关联[16]。在教学中中职教师不能一味关注学科教学的价值,而应该将学生个人完整的发展作为关注点。笔者认为,公共基础课的价值定位是培养学生具有学科知识间迁移与互通的知识与素养,继而掌握与社会、生活相勾连的综合能力。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為中职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奠定基础,使学生有能力应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劳动市场”,符合“不可预知的劳动力要求”。

(二)将“两种思维”定为公共基础课培养目标

公共基础课是一个通识教育体系,是对非专业、非职业的知识、技能、素养的教育培养体系[17]。作为通识教育,素养是公共基础课培养体系的内涵与载体,这与普通高中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差别并不太大,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更需要建立快速进入职场和适应职场生活的能力,通过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种思维”的培养,将“为人”与“行事”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建构个体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作为终极目的。运用思维方式的过程及其所体现的行为方式,为形成学习动机、态度与价值观等奠定牢固的基础。

1.人文思维

人文思维即形成人文积淀、人文情怀以及审美情趣的思维范式,是基于人文学科对于“为人”的思维模式。中职公共基础课中的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主要培养的是人文思维。人文教育作为基于个人成长以及社会个体参与公众事务的先决条件,具备批判思想、对民俗常识和社会历史的了解,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可视为一种做人能力的培养。换言之,人文学科的特点是认识人、人性、社会、世界,通过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有知识且有趣的个体。中职公共基础课中的人文教育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能为自然科学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导向。通过对于人的认知的培养,形成和扩大人的交往能力,了解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众维度的关系网络,探究生命的意义。以公共基础课程语文为例,语文是运用语言的学科,在教学中不仅体现为致力于提高学生对一字、一句内容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更需要促使他们通过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的思维加工,进而形成对于语境、情愫的感知,对于环境、社会等的了解。由此可见,人文思维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价值体系,是在未来工作中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思维特性,是对于世界观的认知。

2.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即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及用于探究的思维范式,是基于自然科学学科对于“行事”的思维模式。科学思维作为一种逻辑思维方式,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认识材料的加工和处理,形成的科学认识的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辩证的思辨性,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与结合[18]。中职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等为代表的学科主要培养的就是科学思维,即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需要按照客观规律操作,探寻客观事实与真理。科学思维的培养更多是通过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拓宽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对于问题的抽象与概括,抓住问题的核心要素,进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思维等。以公共基础课程数学为例,以数学为代表的科学思维,通过建立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体系,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尤其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由于物理、化学仅作为相关专业的基础模块必修课,对于非工科方向的中职学生而言,数学是唯一训练科学思维,形成“抽象化”与“普遍化”的思维模式的途径。科学思维的培养是科学解决客观世界、事物间的规律,以及规律达到何种效果的思维特质,尤其对于中职生严谨求实的匠人精神的培养,更加需要培育科学思维,提升“行事”的行为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的综合培养是中职公共基础课独特的价值定位,对于需要快速进入职场并适应职场生活的中职学生来讲,对其“为人、行事”的思维能力的形成,以及具体行为方式的指导,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中职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定位

(一)稳固意识形态的“根”与“魂”

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定位是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职公共基础课作为促进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课程,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以及在切实维护国家制度和国家政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意味着在思想意识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国家安全观、传统教育、红色文化等转化为具体的课标,通过学科基础落实、落细、落具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科特点相结合,注入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之中,稳固意识形态的“根”与“魂”,形成意识形态层面的国家烙印。具体而言,把握各个学科独特的意识形态功能,通过学科素养的凝练,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上位思想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形成思想认识的统一性。尤其是在语文、历史以及思政课的教学中,更要体现教育的初心与强烈的历史使命。

(二)立足立德树人的“全人”教育

中职公共基础课的核心价值在于重点突出育人功能和价值塑造。立德树人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精准定位,既是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回答,又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的立身之本、人才的培养要求。中职公共基础课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载体,是培养学生成为“全人”的重要路径,是为职业教育培养坚定理想与信念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参考与准绳。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类型教育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公共基础课是践行“全人”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主阵地。打通知识体系间的联系,打破学科边界,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抓手,以思维培育为目的,更是关注“人”的终身发展的教育模式。这意味着将个体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颠覆以往“重智力教育、强实操能力、轻人文素养”“重专业授课、强实操实习、轻公共基础课”的教育模式,跨越学科与专业的分割,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全人”教育培养“大国工匠”,而非单纯掌握知识与技能却缺失核心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工具人”。

(三)对接职业生涯的社会效益

教育最根本的社会效益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教育培养着社会广大的职业群体,培养着庞大的人力资源后备军。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培育以“专、严、精、敬”为特点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以“个性、协力、团结、奉献”为特点的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职业技能工作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机械生产大规模代替了依托人力为主的劳动形式,一辈子干一份工作的现象在职业生涯中越来越少。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产业升级周期越来越短,同一个岗位将承担比简单劳作时代更多的工作量,科技含量值越来越高[19]。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是重复技术操作的一线工人,而且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意味着简单的操作性工种已经或者即将面临被机器快速替代的风险,而公共基础课对于素养以及思维的培养,是适应熟悉万变社会的社会需求。这不仅是思政学科所培养的思想认同、道德素养,更是基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构而形成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进而在纷繁职场中保持思想正确的辨识能力;这不仅是语文学科所培养的识字能力、写作能力,更是基于文化为背景的一种文化鉴赏能力以及在职场中基于沟通为背景的一种人际交往能力;这不仅是数学学科所培养的识数能力、运算能力或数字分析能力,更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进而形成严谨的职业作风;这不仅是艺术学科所培养的美术鉴赏能力,更是一种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公共基础课程的独特社会功能为职业人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辅助其完成社会化过程。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的通知[EB/OL].(2019-10-22)[2020-0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11/t20191129_410208.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等5门课程标准的公告[EB/OL].(2020-01-20)[2020-02-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202001/t20200120_416131.html.

[3][10]马芳.论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18-19+25.

[4]石伟平,等.中国教育改革40年:职业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28.

[5][7]杨金土.30年重大变革——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概录(下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696.

[6]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97.

[8]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51.

[9]蒋乃平.“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结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3):50-53.

[11]方展画,等.知识与技能——中国职业教育60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86.

[1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13]徐静茹,陈嵩.强化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材育人功能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8(12):34-37.

[14][15]郭清.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有效教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16]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80.

[17]亢利平.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教师培训创新[J].职教通讯,2015(11):53-54.

[18]王瑞生,薛文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52.

[19]徐國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33.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Functional Localization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Qu Lu, Yang Fan

Abstract  Recentl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issued“Public Basic Courses Curriculum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and“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and other policy documents, emphasizing the full excavation of unique educational value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 public basic cours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have experienced the status change from“basic theory”“auxiliary theory”to“literacy theory”. In the new era, public basic cours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highlight the unique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two qualities”and the construction of“two kinds of thinking”,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in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education for vocation”to “education through voca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ublic basic courses; historical evolution; value orientation; functional localization

Author  Qu Lu, research assistant of Sichua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Chengdu  610225); Yang Fan, teaching researcher of Sichua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猜你喜欢

公共基础课历史演进功能定位
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核心思路分析
基于“工学结合”理念下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浅析高职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
欧美国家媒体自律制度的发展和革新
关于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物流信息平台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基础课多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研究国企改革下的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