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重要性探析

2020-11-06王淑芳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工匠精神

王淑芳

摘   要: 人们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劳动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入手,通过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对策分析,探讨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工匠精神   榜样引领

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修德、益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背景和现状分析

(一)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3月正式发布。《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刻,劳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立足实践,认识世界,探索真理,不断完善自己。马克思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的人,经常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当代大学生应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在劳动中增阅历、长才干、坚意志、熟技能、知荣辱、懂感恩,为美好的未来做好思想、信念、人格、品质上的准备。因此,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出为人民大众劳动、为党为国家奉献的新青年。

(二)现状分析。

1.在认知上,部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学、学习好”,以便将来找到一份体面的“坐办公室”的白领甚至金领工作,从小就忽视甚至放弃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基本生存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厌恶劳动,不愿干体力活,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如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等;部分学校(小学到高中)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味追求升学率,忽略对学生的全方面培养,只要学生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导致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体质差,动手能力更差。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如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成为高校育人的迫切任务。

2.人才培养中,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形式过于单一。

在国家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前,部分高校并没有单独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国家《意见》下发后,有的学校没有认真研究文件,没有深刻领会精神就匆忙开展劳动教育,在认知劳动教育概念狭义化影响下,形式单一,搞搞宿舍卫生,擦擦实验实训室设备成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结果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目的,还起了负面影响:部分学生抱怨——我们来学校交了学费,就应该享受学校给我们的服务,而不是反过来让我们服务学校,这样的结果背离了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初衷。

3.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上,部分高职院校顶层设置缺位。

《意见》出台后,新学期已经开始,导致部分学校在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缺位的情况下就匆忙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二级学院执行时就出现了教育方法泛化,对概念把握不清,重点把握不准,重技能轻劳动素养培养,重传统业态劳动轻新业态劳动现象,缺乏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督导和评价机制等问题。

二、新时达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对策分析

(一)创新教育形式,让学生爱上“劳动”。

学校应该创新形式,开展多样化地劳动教育,将专业技能练习和传统文化学习融入其中,在多样的“劳动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让其接受“劳动”,爱上“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二)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自觉钻研“劳动”。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树立以劳动为基础,以知行合一为取向的人生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育人目标进行详细说明,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此思想指导下,职业院校可以发挥行业标杆的榜样作用,邀请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楷模、劳动模范、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优秀校友等进校园开展讲座,发挥榜样示范和典型引路的作用。通过劳动教育,强化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练就工匠技艺,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三)结合本校本土文化,构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育人载体。高职院校要在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校本土文化,把握课程理念、目标、开发、实施、评价、管理等六要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系统构建专门课程劳育、思政课程劳育、专业课程劳育、实践课程劳育“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校本文化”优秀校友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工匠精神”形成一套方案,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劳动教育,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通过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领,弘扬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通过实训、实习、竞赛、创新创业等实践体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组建以优秀校友、全国劳模、大国工匠邓建军为榜样的“劳模”班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构建“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体系。锻造“融合体”的“思政”队伍、“四有型”教师队伍、“榜样型”的引领队伍;依托四大载体(社团活动为核心的校內实践载体、志愿活动为核心的校外实践载体、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劳动技能强化载体和顶岗实习为核心的全方位锻造载体),五大保障,扎实推进学校劳动教育,形成适合本校发展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协同育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努力培育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能够加深新时代大学生对劳动价值意蕴的理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磨炼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栋梁,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重任。他们的思想观念对社会未来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学校应该通过劳动教育,加深新时代青年对“劳动以及劳动人民”的尊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加强劳动教育,可以让改变学生对“基层劳动”的偏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直以来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使部分人常常带着有色眼光看待“劳动”,再加上新时代的青年,是在衣食无忧、物质条件极其丰富的时代中长大的一代人,体会不到在物质条件匮乏只能通过劳动才能“活”的年代中“劳动”对人民的重要意义。这就迫切需要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正确理解劳动。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踏实劳动,脚踏实地工作。真正理解“劳动”及“劳动教育”,可以使青年大学生了解世界、认识自我、认知劳动,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此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要准确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三)加强劳动教育,通过“榜样”引领,可以培育更多“匠人”。

自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工匠精神”的概念,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倡导“培育众多中国工匠”,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可见国家对“匠人”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深刻理解参与社会主义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身体力行、踏实奋进的劳动品质和新时代劳动价值取向,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改变传统的单一劳动教育方式——体力劳动,实施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新业态劳动形式,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科技制胜的信息时代,人才将成为第一资源,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培养更多具有专、精、创工匠精神的劳模工匠,同时积极挖掘具有“工匠精神”优秀校友,通过他们的事迹宣传、宣讲和现身演讲、熏陶,让学生切身感受、传承他们的精神。劳模工匠是持续推动着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中国特色人才,也是党和国家事业的认同者、维护者和建设者,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在他们的思想引领下,有助于学校开展劳动思想教育,有助于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经过多年摸索实践总结创新最终形成了“工匠精神培育”和“感恩职责教育”的“双轮联动”文化育人模式。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既有人文底蕴又有工匠精神的发展性、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学校走出去并成长起来的劳模工匠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典型代表,是新时代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的实践导师,他们具有非常强的“榜样”引领作用,常州工院抓住机会,深挖“大国工匠”式优秀校友,将他们的个人成才类型和成长轨迹与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相结合总结出来的具有职业特点的“邓建军精神(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作为学校“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树立正确劳动观,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通过系统安排的循序渐进的学生听得懂、能做的内容组建“建军班”,“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教学活动训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将学校塑造和培育的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及实践各个环节中,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匠人精神”。另外,《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无形中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进行了区分、定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当下的劳动已经不再是简单体力劳动,而是手脑结合的体力+智力劳动。如何将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出中国特色,让从这些“大、强、特”职业院校走出来的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就需要职业院校学生肯干、肯钻、肯创新,培养学生“专一行、钻一行”的劳模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形成特色劳动教育育人课程体系,在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导下,将会培养越来越多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智”造业人才。

五、结语

生活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生活科技化、交往虚拟化、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多样化特殊社会背景下的青年一代的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劳动习惯,通过设置适合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劳模工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助推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国发〔2020〕,2020-03-20.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2-13.

[3]徐秉国.教育研究:五一劳动节,重提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J/OL].教育家,2020-05-02.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7995300018090370536&item_id=7995300018090370536.

[4]张旭刚.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困囿与掘进[J].职业与教育,2017(21):65-72.

[5]董志峰.夯实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N].新甘肃·甘肃日报,2020-05-14(04).

[6]叶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学院学报,2020,33(03):92-93.

[7]袁華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级对策探讨[J].教育教育论坛,2017(26):5-6.

[8]张应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定性与定位[J/OL].重庆高教研究.2020-05-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8.G4.20200515.1117.002.html.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工匠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