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时空演变研究

2020-11-05赵俊远

江苏商论 2020年11期
关键词:年份文化产业河南省

赵俊远

(信阳学院 商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使得产业融合成为了必然。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开创新兴业态、集约使用产业资源、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产业效率,从而产生叠加效应,形成双赢甚至多赢的格局。旅游是地理,是载体,文化是历史,是灵魂,两者融合可以扩大文化价值,同时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平台,对提升旅游业的文化性和文化产业增值以及两种产业的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对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集中在多个方面,从研究内容上看,部分学者从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机制机理、运作模式、融合路径以及融合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①-⑥。从研究方法上看,部分学者采用系统动力学、层次分析法等对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进行了定量研究⑦⑧,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省级层面的中观尺度研究⑨⑩。从研究的空间尺度来看,宏观研究是热点,主要集中在全国和部分区域⑪-⑭。通过对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定性研究,而针对中观尺度的定量研究较少。河南是文化大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具有很强的现实基础,本研究基于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测评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7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进行时间和空间演变研究,旨在探讨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水平以及演变规律和空间差异,从而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制定出能够提升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进而从根本上丰富“文化河南,出彩中原”的基本内涵。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机制

文旅产业在实际发展中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旅游产业为文化产业提供了物质载体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市场,而文化产业为旅游业植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类型,同时增强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两者的融合使得两种产业融为一体,形成了更高级的产业业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有其内在的“引力”和外在的“推力”,两种驱动力的有机结合使得两种产业的融合成为现实,两者的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一)内在引力

图1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机制

旅游业是一项具有高度关联性的产业,除了自身的核心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所属产业部门外,金融、法律、信息咨询以及互联网等产业都对旅游业有所影响。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文化产品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跨地域性,对旅游产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两者的相互融合,可以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现实基础,而能够有效地解决产品和服务问题,是两者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文旅融合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可以使旅游活动的产品体系更加丰富,对旅游者形成新的吸引力,不断形成新的业态。

(二)外在推力

政府机构改革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是文旅融合的外在推力。2018年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家机构改革的相关草案,成立文化与旅游部,紧随其后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先后成立文化与旅游厅,地级市成立文化与旅游局。旅游机构和文化机构自上而下的合并,从某种意义上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铺平了道路,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河南省总体、区域以及各个地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时空变化,数据主要采用2010—2017年8年时间序列的旅游产业数据和文化产业数据。由于自2015年开始,河南省把部分县划为直辖县,进行了单列数据统计,为了研究的一致性,直辖县的旅游产业数据和文化产业数据并入原隶属地市进行统计核算。在进行区域研究中,把整个河南省18个地市分为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和豫中5大区域,每个区域对应的地市如表1所示。18地市8年旅游产业数据和文化产业原始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2011—2018)》,部分缺失数据从不同年份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不同地市统计年鉴以及旅游局和文化局官方网站获取。

表1 河南省不同地市的区域划分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三个通用数学模型进行研究: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表

四、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的构建。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同时考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对比性,本研究将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测评的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目标层、构造层和实体层。目标层指两者融合的发展指向;构造层由两者构成;实体层采用旅游产业中的旅游创汇收入、国内旅游总人次数、国内旅游总花费、国内旅游人均花费4个指标来衡量。而文化产业主要由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5个指标构成,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测评的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表3 河南省文旅产业融合测评指标体系及权重

2.指标权重的确定。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总体的目标是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因此总体目标层组成1.0的权重。由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在融合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样,构造层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指标权重分别取0.5。实体层的9个指标统一在指标标准化后加上0.01,具

(二)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结果

1.结合相关模型的计算公式其总体演变趋势如表4。

表4 河南省文旅产业融合测评结果

首先,从产业评价指数来看,无论是旅游产业评价指数还是文化产业评价指数,起始研究年份2010年都为最低值,分别为0.01和0.0363。旅游产业评价指数值从2010年的0.01增加到2017年的1.0,整体呈现稳步推进格局,其中2015年到2016年的发展呈现跨越式,数据从0.6688增加为0.9012。而文化产业评价指数从2010年的0.0363增加到2017年的0.9957,也呈递推式发展。这说明不论是旅游业还是文化产业在2010—2017年间发展态势良好,呈现稳步推进,部分年份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从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指标来看,耦合度除了在2014—2016年间呈现倒“V”趋势外,整体呈现递增趋势且数值较大。这说明河南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在2010—2017年间的发展联系紧密且基本呈现发展同步的特点,而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是数值偏低,就造成了两者之间耦合协调数值偏低且等级不高的现状。

最后,从耦合协调度等级来看,在2010—2013年间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失调状态,在2014—2017年处于协调状态。这充分说明在2010—2013年间,河南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虽然都得到了发展,但是层次偏低造成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处于失调状态,从2014年开始两者都得到发展且有所提升,形成耦合协调度等级开始协调且处于勉强协调等级,到2017年达到中级协调等级,距离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最高等级还有两个等级差距。这从侧面反映出河南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存在很大的现实可能性和可行性。从不同年份耦合协调度等级来看,2010—2017年耦合协调度等级一直向着良性发展,除了2014和2015年外,基本呈现一年跨越一个更高等级,这说明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等级呈现良性化渐进趋势。

2.河南省五大区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演变趋势。结合耦合协调度计算模型以及等级划分,河南省五大区域2010—2017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如图2所示。

图2 河南省2010—2017年不同区域文旅产业的融合演变

从耦合等级演变的趋势来看,五个区域耦合协调度等级逐渐向高级趋势转变,从2010年部分地区的极度失调和严重失调发展过渡到2017年所有地区的中级协调,所有地区基本一年跨越1个等级,部分地区一年跨越2个等级,实现稳步推进的融合发展格局。同时,在同一年份,不同区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等级基本保持一致或邻近,在2010—2017年的8年中, 除2010、2012和2014这3个年份外全部为1个等级。这说明在同一年份,不同区域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水平基本处于同一层级,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因此在同一年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状况基本不存在空间差异。从耦合协调度的等级来看,2014年为河南省五大区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界线,在2014年之前五大区域全部为失调状态,在2014年之后全部为协调状态,在2014年当年豫西、豫北和豫中为勉强协调状态,而豫南和豫东为濒临失调状态。五大区域这种时空演变,在空间的叠加上形成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总体演变。

3.河南省各个地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演变趋势。河南省18个地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如图3所示,从图3河南省不同地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结果来看,河南省18个地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在2010—2017年融合水平逐渐增强。在这8年的发展中,不同地市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征。在2010年河南省18个地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耦合协调度等级有3种类型,分别为极度失调、严重失调和中度失调。起始状态为极度失调状态的有6个城市,分别为周口、洛阳、三门峡、郑州、驻马店和鹤壁;起始状态为严重失调等级的有8个城市,分别为开封、平顶山、南阳、新乡、焦作、濮阳、安阳和济源;而中度失调等级的城市有3个,商丘、漯河和信阳。河南省18个地市在2010年全部为失调状态,极度失调和严重失调共有15个城市,中度失调城市为3个,因此在2010年河南省大部分地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处于低端的失调状况,充分反映两种产业之间几乎没有融合。而在2017年河南省18个地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耦合协调度等级有2种类型,为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初级协调等级有12个城市,分别为周口、商丘、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信阳、新乡、焦作、濮阳、安阳;中级协调等级有6个城市,分别为洛阳、三门峡、郑州、南阳、鹤壁和济源。在2017年河南省18个地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全部为协调状态,但处于协调的较低等级,为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

从2010—2017年河南省18个不同地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跨度来看,不同地市从最初等级发展到最高等级所经历的跨度有所差异。18个地市从最低等级到最高等级大致经历了5种类型、6种类型和7种类型的跨度。其中,从最初等级到最高等级经历5种等级的城市共有8个,占城市总数的44.4%,分别为商丘、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信阳、驻马店和安阳。从最初等级演变到最高等级经历6种等级的城市有6个,占城市总数的33.3%,分别为周口、南阳、新乡、焦作、濮阳和济源。而从最初等级演变到最高等级经历7种等级的城市有4个,占城市总数的22.3%,分别为洛阳、三门峡、郑州和鹤壁。

图3 河南省2010—2017年不同地市文旅产业的融合演变

河南省18个地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在不同年份呈现出差异,在2010—2017年的8年演变中,不同年份共呈现出2种、3种和4种三种耦合协调度类型。其中2种类型的年份只有2016年,该年的类型为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4种类型的年份只有2011年,该年的耦合协调度等级类型为严重失调、轻度失调、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其余年份都为3种耦合协调度等级类型。从不同年份耦合协调度等级数目可以看出,在不同年份18个地市之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融合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在2011年最大,2016年最小,这种演化和河南省五大区域的演化形成明显差异。

五、结论

首先,2010—2017年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从2010年融合的极端失调状态演变为2017年的中级协调状态,两者之间的发展呈现和谐推进的格局,但融合的层次偏低,未来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2010—2017年河南省五大区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呈现良性推进的格局,耦合等级从极度失调和严重失调演变为中度协调,在同一年份五大区域基本处于同一融合等级或相邻等级。这说明河南省五大区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在2010—2017年融合基本并向演变且步调基本一致。

最后,2010—2017年河南省18个地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状态存在巨大差异。各个城市在同一年份差距最小存在2个融合度等级,最大存在4个融合度等级。从时间维度来看,不同地市融合度从最低等级到最高等级的演变最少跨越5个等级,最多跨越7个等级,这反映出河南省不同地市在时间维度上融合度演变的差异较大。在演变的末端并未保持一致也呈现微小差异,状态为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这说明未来不同地市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潜力和上升空间不一致,为不同地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

注释:

①兰苑,陈艳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制与路径——以山西省文化旅游业发展为例[J].经济问题,2014,9(04):126-129.

②霍艳莲.产业融合视阈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效应、机理与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31):126-127.

③李景初.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例[J].企业经济,2015,2(4):121-124.

④姜永常.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以文化旅游业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31):107-112.

⑤但红燕,徐武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因及其效应分析——以四川为例[J].生态经济,2015,7(31):110-117.

⑥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09):169-172.

⑦赵蕾,余汝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4):67-71.

⑧严伟.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旅游产业融合度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4,11(30):97-102.

⑨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9(32):162-165.

⑩范红艳,薛宝琪.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4(35):104-109.

⑪李凌雁,翁钢民.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6(31):94-100.

⑫曲景慧.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变动分析[J].生态经济,2016,9(32):128-134.

⑬候兵,周晓倩.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5,11(35):211-217.

⑭陈太政等.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3):286-290.

⑮LIND J.Ubiquitous Convergence:Market Redefinitions Generated by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Industry Life Cycle[R].New York:Paper for the Druid Academy Winter Conference,2005.

猜你喜欢

年份文化产业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特殊的一年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什么是闰年?
一样的年份
更正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