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竹林下套种食用菌的产量与经济效益评估

2020-11-04王晓娟陈洪王光剑马光良李呈翔杨东生王准宋华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盖菇竹荪郁闭度

王晓娟, 陈洪, 王光剑, 马光良, 李呈翔, 杨东生, 王准, 宋华

1. 泸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2.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3. 泸州市经济作物站, 四川 泸州 646000

近年来,林下经济模式蓬勃发展[1],竹林套种食用菌的生态经营模式因易操作、成本低、品质高等优点,备受欢迎[2];该模式充分利用竹林资源和菌料养分,形成“以竹养菌,以菌促竹”的协同发展体系[3],是一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循环经济模式,对于广大竹农脱贫致富和竹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4],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四川作为竹类资源大省,其竹产业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5]。泸州市是川南竹产业发展集群核心区[6],正逐步形成竹浆造纸、笋蔬加工和生态康养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但现阶段竹林集约化经营程度不够且林地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普遍存在低产低效林较多,竹林产值偏低,竹加工剩余物难以处理等问题[7,8],在该地区发展竹菌生态套种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有关竹菌套种模式已有一些研究与实践,因地域差异,各地在竹种及菌种的选择、栽培管理方式、培养料的搭配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9,10]。在毛竹林下,以木屑为主料,玉米粉、谷糠、麸皮等为辅料种植平菇和榆黄蘑,产量分别可达134 490 kg·hm−2和93 030 kg·hm−2[11];将皇竹草、茶渣分别作为栽培主料,玉米粉和麸皮为辅料种植秀珍菇和姬菇,产量达12 500 kg·hm−2、10 400 kg·hm−2和37 200 kg·hm−2、15 600 kg·hm−2,投入产出比1∶1.34,仅食用菌的效益就达到85 400元·hm−2,是单作毛竹的14倍[12];毛竹林下发展竹荪,可产鲜竹荪7 500 kg·hm−2,收入390 000元·hm−2[13];毛竹林下培育大球盖菇、竹荪、毛木耳、姬松茸、羊肚菌均有很大的投入产出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14]。综上,竹菌套种模式的食用菌品种选择较多,但竹种以散生竹毛竹为主。为探究不同类型竹林套种食用菌的产量差异及竹菌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以泸州市叙永县邬高林下菌产业园为依托,调查研究了大球盖菇和竹荪在毛竹(散生)、梁山慈竹(丛生)和苦竹(混生)3种竹林中套种的产量情况,并以毛竹为例分析了用竹加工剩余物替代木屑、秸秆和糠壳为培养料的生态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以期为竹菌套种模式的评价及推广提供依据。

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泸州市叙永县水尾镇水星村叙永县邬高林下菌产业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0′12″,北纬28°19′58″,海拔500 m~630 m;年平均降雨量约1 300 mm,年均气温17.9 ℃,年日照约1 200 h,无霜期320 d左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壤属山地黄壤,微酸性。

2 材料与方法

2.1 栽培材料

菌种:为叙永县邬高林下种植产业园自制的大球盖菇和竹荪品种,每袋菌种约0.5 kg,待菌丝布满培养袋即可用于种植。

培养料:以竹叶、笋壳等竹林废弃物和竹浆厂加工剩余物竹屑替代常规培养料中的木屑、秸秆和糠壳,粉碎并按一定配方混合、堆沤发酵制成。

2.2 栽培方法

大球盖菇种植期为2018年9—10月,采收期为翌年3—5月;竹荪种植期为2019年2—3月,采收期为2019年6—8月。采用林下播种覆土栽培的方法,根据地势及林分结构,将培养料顺着竹林里的空地铺设成行。厚度为15~20 cm,行宽约50 cm,行间距约3 m,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料约75 000 kg·hm−2;将每袋菌种掰成16块,均匀点播在培养料上,用量为3 750 kg·hm−2;随后挖取种植行两侧的表层土进行覆盖,覆土3 cm,呈垄状。

2.3 调查研究

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取分别种植有大球盖菇和竹荪的毛竹、梁山慈竹和苦竹林样地各3个,共计18个。每个样地设置一个50 m2的样方,测定食用菌种植行规格、行距、产量。此外,在各毛竹林样地设置一个100 m2的样方,测定种植前竹子胸径和竹林发笋情况,以及种后的一年新竹的胸径和竹林发笋情况。

采用Excel整理、计算数据后,然后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比分析不同竹林类型及林分郁闭度下食用菌产量的差异。根据毛竹林样地发笋、采笋量及竹笋收购价估算竹笋产值;根据测得的毛竹胸径,利用已拟合的当地毛竹胸径与材重关系函数(W=1.174×e0.280D,p<0.001,R2=0.934),根据择伐量及收购价估算竹材产值。通过了解获悉的人工、物料、菌种等成本,结合各类产品产值,测算毛竹林地种植食用菌的纯效益。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竹林类型对大球盖菇和竹荪产量的影响

实际种植过程中,可能因具体地块条件造成食用菌种植行宽度、行间距的差异较大,因此,分别计算了不同竹林类型下食用菌在单位占地面积和实际种植面积上的产量,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除大球盖菇在毛竹林下的单位占地面积产量显著较高外,其他竹林下大球盖菇和竹荪的产量均无显著差异,结合实地调查发现,这种差异是由种植行密度不同造成的,可见竹林类型对大球盖菇和竹荪的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竹林套种大球盖菇和竹荪,集中出菇期2个多月,单位占地面积的产量分别达到了14 920 kg·hm−2和10 276 kg·hm−2,产量可观,如想进一步提高竹林地中大球盖菇和竹荪的产量,可适当密植。

表1 三种竹林下大球盖菇和竹荪的产量统计Tab.1Yield statistics of Stropharia rugosannulata and Dictyophora indusiata under three bamboo forests

3.2 不同郁闭度对大球盖菇和竹荪产量的影响

将食用菌产量按林分郁闭度的大小进行归类统计,由于不同样地种植行间距的差异会对单位占地面积产量造成较大影响,故以实际种植面积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林分郁闭度对大球盖菇和竹荪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并且二者郁闭度的适宜范围有所不同;其中大球盖菇在郁闭度为0.7~0.75的竹林下产量最高,达81 784 kg hm−2,比郁闭度0.8~0.85和0.9以上的产量分别增加26.74%、49.84%;而竹荪则在郁闭度为0.8~0.85的竹林下产量最高,达64 949 kg·hm−2,在郁闭度0.9以上和0.7~0.75竹林下产量无显著差异。

3.3 竹林单作与套种食用菌的经济效益分析

三种毛竹林经营模式的投入产出情况见表3。可以看出,单作毛竹纯收益仅5 390元·hm−2,而毛竹套种大球盖菇和竹荪模式纯收益高达105 779元·hm−2和16 395元·hm−2,两种套种模式收益分别是单作模式的19.6倍和30.4倍。对比可知,单作毛竹成本投入虽低,但产品单一,收益有限;而毛竹套种食用菌模式虽人工及物料成本较高,但产出多元且产量激增,竹材及竹笋产出也比单作模式高出一倍左右,收益十分可观。可见,毛竹套种食用菌是一种竹菌互促的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模式。

表2 不同林分郁闭度下大球盖菇和竹荪的产量Tab.2Yield of Stropharia rugosannulata and Dictyophora indusiata under different canopy densities

表3 每公顷毛竹林单作与套作食用菌的经济效益分析Tab.3Economic benefit analysis of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monoculture or interplanting edible fungi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散生、丛生和混生竹林下均可套种大球盖菇和竹荪,不同竹林类型下大球盖菇和竹荪的产量无差异;但林分郁闭度对其产量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大球盖菇在郁闭度0.7~0.75下产量最高,竹荪在郁闭度0.8~0.85下产量最高,这与曹碧凤[15]和高勇军[16]对竹荪最适种植郁闭度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推测可能与地域及当年气候环境差异有关。食用菌的生长受诸多因素影响,水热、光照与营养条件是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17,18],郁闭度与林分的立竹度、坡向、坡位均有关系,涉及光照、湿度等生态因子。因此,在竹林下套种食用菌时要综合考虑林下环境条件,注意对林分结构进行调整,选择适宜的郁闭度,并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林地空间,适当调节种植规格,使食用菌产量最大化。

传统的竹林单作经营模式产出单一,其效益远不及竹-菌套种经营模式,毛竹套种大球盖菇和竹荪的纯收益达105 779元·hm−2和16 395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1.80和1∶2.03,纯收益是单作毛竹的19.6倍和30.4倍,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废物利用、节能减排,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安置,增加了农民收入,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效益[19]。我国竹林资源丰富,进行竹菌生态套种经营模式,培育优质绿色的竹笋、食用菌产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20],助力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21],可因地制宜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盖菇竹荪郁闭度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竹荪的深加工及营养成分功能性研究进展
八角林不同郁闭度对金花茶和山茶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桑枝秸秆培养大球盖菇栽培种配方的筛选
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下种植射干的生长效果分析
郁闭度与七指毛桃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竹君”食疗菜
一碗竹荪汤
慈溪林下大球盖菇试种成功
浅谈郁闭度在森林经营中的科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