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消息写作中的情感表达

2020-11-03郑杰

青年时代 2020年23期
关键词:情感表达材料

郑杰

摘 要:消息写作是新闻报道中最基础、最常见的方式,用事实说话、保证客观性是它的第一原则。在当下以情动人的大环境中,用情感进行消息写作开始出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取写作材料和提升自身情感意识的途径,以直接表露写作材料中的情感或者抒发自身情感的方式体现消息写作中的情感表达。本文将详细论述消息写作中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消息写作;材料;情感表达

一、引言

伯特兰·罗素曾经说过:“人类的事情都是从感情生出来的。”[1]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所面对的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产生一种情感态度,这种态度能够使人更有效地进行社会生产,从而促进更高质量的发展。可见,人对于情感的表达不是社会活动中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任何情况下,新闻写作都要坚持用事实说话以追求新闻客观公正的第一要义。在撰写通讯稿或者评论时,记者需要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褒贬扬抑注入笔尖,在消息写作中是否也需要情感的表达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二、情感表达的必要性

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2]这要求现在的消息写作要有所改进,改进文风,增强可读性,在某些程度上,情感表达就具备一定的必要性。

第一,在消息写作时表达必要的情感可以提升新闻的人情味。新闻的人情味就是在新闻作品中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事实或叙述,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记者在进行消息写作时,情感表达要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读者出发,多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构思、布局,以读者的需要和利益为第一出发点,这样在无形中也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记者在消息写作时如果需要抒发自己的感情,自然而然会在文字表达上更加注意美感和细节,字里行间更具亲和力;或者通过第三人的角度间接性地流露情感,就算是刻板冰冷的“多数据”新闻也会变得生动起来,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无疑更具人情味,更能打动读者并使其信服、接受,最终化为行动,以此更好地完成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

第二,情感表达能够升华新闻的价值要素。一般来说,新闻中可以传递情感的信息文字,在事件新闻和人物新闻中作出区分。事件型消息主要是陈述讲清事实,在这里,情感表达多被当作一种附属信息;人物型消息则将情感表达作为主要信息向受众传递。“情感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挖掘事实中个性特色的情感体验时常是新闻报道的主题,同时,也是新闻价值中接近性的体现。”[3]也就是说,消息写作中情感的表达对新闻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接近性这个方面。

三、情感表达的形式

“情感文化就是社会文化,其中包括与社会制度相耦合的人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情感行动等,属于社会结构的感性力量。”[4]消息写作中情感的表达正是以这种感性力量引导着报道的价值和舆论的走向,但是这种情感不止以一种方式发挥着它的作用,在整体形式上表现为新闻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和作者在写作中所灌注的情感两方面。

一方面是新闻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在生活中,每天都都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事情发生,记者会有選择地将部分事件刊登出来,一般来说,能被记者发现并最终公之于众的事件本身就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此外,被报道的事件本身一般还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因素。植根于新闻事件的原生情感因素往往是感染读者的第一来源,读者阅读时,基本上是快速浏览整篇新闻报道,但是自带情感的新闻事件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进而使其停留在情感表达最丰富的地方。一般说来,作者进行采编工作的时候会把焦点放在事件情感最充足的地方,到后面以自己的想法再加叙描,对原本的情感进行二次加工,顺其自然就生成了一篇优秀的消息报道。

另一方面是作者在写作中所灌注的情感。尽管新闻事件本身蕴含着一定的情感成分,但消息写作中情感表达的主要来源依旧是作者。简单说来,作者的情感由“内化”和“外化”两个部分组成,内化指的是作者针对新闻事件动用自己的社会认知来做出情感判断(写作时作者的心里想法),外化指的就是心里的情感和想法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两者之间具有一前一后的逻辑关系。在消息写作时,能否写出读者喜欢的作品,很大一部分归因于作者对消息情感的灌注,而情感灌注的深浅主要取决于对前期采访的投入程度和对新闻材料的理解程度。除此之外,情感的表达方式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直抒胸臆,也就是直接抒发感情。消息作者在写作中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对涉及的人或物的感情态度,以此强化消息中的思想情感,吸引影响受众。消息作者直抒胸臆时,是情感语言的直接外化,这就不乏使用到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此类词语的使用无疑比不使用更具情感性,而词语使用的频次和丰富程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情感的厚度,但这往往取决于消息作者自己的写作风格,有的作者喜欢用气势磅礴的词语烘托慷慨激昂的情感,有的擅长用缠绵蕴藉的句子突出情感的温婉细腻等等。

第二,借物抒情,即是将情感寄托在一定的场景或事物中。这是一种委婉表达情感的方法,通常作者会使用文学写作的手法,如“散文式”写法。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作者并不直接点评新闻中的人和事,而是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隐藏在与人和事相关的客观环境中,也就是常说的寄情于物、寄情于景,以此达到旁敲侧击的效果。载于1935年7月5日天津《大公报》的消息《瞿秋白毕命记》中有这样一段:“书毕乃至中山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行至亭前,已见韭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半乃言曰:‘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继而高唱《国际歌》,以打破沉默之空气,酒毕徐步赴刑场,前后卫士护送,空间极为严肃。经过街衢之口,见一瞎眼乞丐,彼犹回首顾视,似有所感也。既至刑场,彼自请仰卧受刑。枪声一发,瞿遂长辞人世矣!”

这一段中,第一句“书毕乃至中山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作者通过对刑场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达共产党人瞿秋白英勇就义的悲壮之感,后面几句描绘了就刑过程和现场的细节,同样表达了瞿秋白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气概,跃然纸上,报道感人至深。

四、情感表达的途径

消息写作中的情感表达具备了一定的必要性,因此,在合适的场合中凸显事件的情感和表达作者的情感具备了正当性。有了直抒胸臆和借物抒情这两种表达载体,就需要考虑如何填充情感表达的内核。也就是说,在消息写作中怎样表达情感、具体怎样做,即是情感表达的途径。

(一)精心选取写作材料

材料是消息写作的根基、情感表达的寓所。在众多可选用的新闻材料中,如何选择出最切实可用、最能激起心灵波动的材料是写作前期最重要的工作,但是供写作用的材料并非一开始就已经汇集在一起等着被挑选,每一份材料是否能被运用还需要记者去挖掘。这其中有两点:一要依靠作者的新闻敏感进行基础筛选,过滤掉缺乏真实性以及没有新闻价值的材料;二要选择一定的背景材料与事实材料相结合。背景材料的合理运用可以说明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解答读者“为什么”的疑惑,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和读者的参与感。同时,背景材料还可以作解释说明,对事实材料进行补充,起到辅助作用。比如《人民日报》在1948年11月9日刊登的一则消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则消息由毛泽东撰写,文章中这样一句:“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这段背景材料一气呵成,说明了南阳自古以来重要的战略地位,凸显出如今解放南阳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细心挖掘情感意识

要在消息写作中体现情感,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情感的表达不要停留在材料表面,而要深深扎根于表达的主题上,缺乏深度的情感抒发不足以强化主题并给人启迪。

根据以上情感表达的基本要求,作者对情感意识的细心挖掘就成了一种必然,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对情感的挖掘,作者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情感敏感”,能够迅速抓取到一段材料所涉及的情感成分。此外,要深挖材料本身的情感成分。对于已经被选择用到写作中来的新闻材料,在其中可能会有一些情感的存在,这往往需要作者去挖掘,而不遗余力地将这些情感表现出来,除了是情感表达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途径。

(三)致力描绘事件细节

消息写作中的细节,比如人物细小的动作、事物的微妙变化等,这些细节虽小,却是烘托情感的重要手段。对某些细节进行描绘,不仅能进一步凸显新闻真实,而且还可为作者情感的抒发提供支持。

五、结语

消息写作中的情感表达,其表达的形式和途径是保证情感充分的关键点,因为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表现形式,而且提炼了作品的主题深度。消息写作中的情感表达是一种创造。它创造性地打破了消息写作原本的樊篱,拓展了消息文本的主题边界,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渴求。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怀疑论集: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10.

[2]人民網.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2016-02-19)[2020-07-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219/c1024-28136159.html.

[3]易磊,贺威.多学科视角下的新闻写作情感表达——新闻写作情感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72-75.

[4]郭景萍.情感社会学——理论·历史·现实[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57.

猜你喜欢

情感表达材料
焊接材料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最美材料人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浅析材料在绘画中意义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