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纵览(1994.04—2019.12)①

2020-11-03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关键词:乐舞丝路壁画

孟 梦(山东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盛子珍(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生院舞蹈学系,北京 100029)

一、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概况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开始,不仅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情况得到重视,有关丝绸之路的乐舞发展研究也逐渐受到业界关注。在此期间,以“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为中心,举办了众多学术活动,主题涉及宗教仪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图像壁画、乐舞形态、文献史料等众多领域,这使中华民族舞蹈研究的参照体系、展示平台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一)主要学术活动及学术著作

1.主要学术活动

遍及全国各地的学术活动(如北京、甘肃、山西等地区),涉及文化交流、图像乐舞重建复现、人文艺术等不同主题,为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

其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认识和研究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的重要内容。2016年11月,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年会在甘肃兰州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从“一带一路”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等角度进行了热烈探讨。2016年12月,“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从丝路上的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探讨。2017年10月,“一带一路”舞蹈文化研究论坛暨2017年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年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从传统舞蹈角度出发,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舞蹈文化交流与合作。自2017年始,由北京舞蹈学院主办的“一带一路”民族传统舞蹈展演与交流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至今已举办了三届,研讨会于每年的10月举办,邀请来自韩国、尼泊尔等国家和国内多个地区、民族的艺术家、学者、舞者,就各国各民族的传统舞蹈进行展演与交流,带领观众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民族绚丽多彩的舞蹈世界。

其二,自2017年以来,有关“一带一路”图像乐舞重建复现相关学术活动的出现,为丝路乐舞的研究提供了更加新鲜的视角。2017年9月,首届“一带一路”图像乐舞重建复现研讨会在山西大同隆重开幕,会议从汉画乐舞图重建复现相关研究,石窟、石雕、壁画乐舞重建复现及相关研究,图像乐舞文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讨论。2019年11月,“一带一路”乐舞图像重建复现研讨会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青剧院举办了第二届。每两年一届的“一带一路”图像乐舞重建复现研讨活动,使乐舞一体的中华传统乐舞以重建复现的方式将国人的视角重新拉回至中国传统乐舞文化,让舞蹈成为“一带一路”上文化交流的使者。

其三,很多学术活动已不拘泥于乐舞层面的探寻,而是进行了多元性、综合性、跨领域的研究,对推动乐舞艺术的发展具有很深的学术意义。2018年7月,“丝绸之路人文与艺术论坛”在甘肃省天水市举行,来自国内外各大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及学生们,就丝绸之路艺术相关理论问题、丝绸之路的人文交流与艺术交流的互动,以及丝绸之路造型艺术、陶瓷艺术、乐舞艺术、服饰艺术、写本艺术、南方丝绸之路艺术等领域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对人文艺术学科的融通和学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2019年10月,2019江苏省研究生“一带一路”乐舞艺术研究学术创新论坛在江苏师范大学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和舞蹈艺术研究生,围绕“中国古代乐舞研究”“古代乐舞遗存与当代实践研究”“乐舞教学与编创研究”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和课程观摩。2019年11月,“一带一路舞蹈艺术巡礼”系列活动之“中印传统舞蹈对话”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舞蹈家协会、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研讨会邀请中印两国有关古代舞蹈及其当代走向研究、舞蹈形态分析、跨文化以及跨学科研究学者,两国舞蹈表演与理论研究专家和高等院校的学生们等,探讨中印舞蹈文化的发展情况。

2.主要舞蹈学术著作

众多的丝绸之路乐舞艺术著作,为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学术参考,也成为了丝绸之路乐舞艺术宝贵的文化印记。

其一,自1985年以来,出现了侧重于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形态的相关研究书籍。由《新疆艺术》编辑部编著出版的《丝绸之路乐舞艺术》,对丝绸之路沿线新疆地区的音乐舞蹈和西域绘画艺术进行了详细论述。[1]赵世骞编著的《丝绸之路乐舞大观》论述了新疆古代和现代十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艺术的概貌,包括它的渊源、乐舞结构、兴衰变迁等情况。[2]郝毅编著的《丝绸之路乐舞艺术》对古丝绸之路上所涌现出的各少数民族乐舞如西凉、龟兹等作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同时对古丝绸之路乐舞艺术在唐宋以后的流传,乃至现存的民间艺术中所保留下来的古代乐舞艺术进行了发掘性研究。[3]

其二,有关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的记载也在很多书籍中得以体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金秋编著的《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试图从陆、海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情况中探寻中外乐舞艺术交流的发展概况。[4]柯琳编著的《海上丝绸之路乐舞戏剧通史》以东亚诸国地理、历史、文化与音乐、舞蹈、戏剧艺术为对象,对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诸国的传统乐舞戏剧形式的发生、发展、演变、异化等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实地文化学术梳理。[5]

其三,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形象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董锡玖编著的《缤纷舞蹈文化之路——董锡玖舞蹈史论集》收入了作者多次到石窟艺术实地考察的成果和有关敦煌乐舞和舞谱的研究等内容。[6]董锡玖编著的《敦煌舞蹈》对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形象进行了深入研究。[7]高金荣编著的《敦煌石窟艺术》通过对敦煌石窟乐舞图像艺术特点的分析,展现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辉煌成就。[8]郑汝中编著的《敦煌壁画乐舞研究》是一本敦煌学的专著,内容涉及敦煌乐舞壁画的形成分期和图式、敦煌壁画乐器研究等,作者严格地界定了“壁画乐舞”等特定概念。[9]王克芬、柴剑虹合著的《箫管霓裳 敦煌乐舞》介绍了敦煌壁画中音乐、舞蹈的类别、形态风貌、艺术特色、美学价值等。[10]高德祥编著的《敦煌古代乐舞》共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编以壁画中的乐舞图像为主,下编以遗书文献中的资料为主。包括佛教与音乐、乐舞壁画的虚实性、敦煌乐舞中的对称美学、敦煌舞姿等章节。[11]

同时,也有相关书籍对丝绸之路乐舞艺术发展的总体概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孟凡玉主编的《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资料汇编》是对于丝绸之路上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研究资料的分类集成,收录了几十年来与歌舞有关的乐器、乐谱、舞蹈及舞蹈音乐等经典论文。[12]

(二)引文索引期刊分布情况

主要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对丝绸之路乐舞研究相关成果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段为1994年4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以“丝绸之路;乐舞交流”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共出现107条结果。其中,与丝绸之路乐舞研究相关的成果有71篇,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有46篇、硕士学位论文21篇、博士学位论文4篇。本文仅以此部分学术成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及总结,梳理出自1994年至2019年期间,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的整体发展规律以及学界关注较多的领域。通过对数据统计情况进行分析,并以不同的学术角度作为分类标准,可以将搜集到的文章大致分为丝路舞蹈文化研究、丝路乐舞相关文物史料研究、中外乐舞交流研究、敦煌乐舞发展研究和其他类研究共五大类型研究成果。

图1.丝绸之路乐舞艺术文献内容分布

图2.丝绸之路乐舞艺术文献发表数量趋势

据文献索引情况分析,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的成果内容分布较为广泛,在众多研究视角中,中外乐舞交流研究成果占27%,敦煌乐舞发展研究成果和丝路乐舞相关文物史料研究成果数量基本持平,各占总研究成果的四分之一,而丝路舞蹈文化研究成果仅占10%。

二、丝绸之路乐舞研究中的主要学术问题

(一)丝路乐舞文化研究

丝绸之路是一条神秘的文化交通之路,迄今为止,我们还很难找到哪一种文明形态与丝绸之路毫无关联。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在丝绸之路上就已经留下了文化交流的足迹,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这条路上的文化交流也愈来愈多,并且绵延至今。丝路乐舞文化研究侧重于舞蹈本体,从宗教文化、民族区域两个方面探讨了舞蹈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1.宗教乐舞文化研究

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宗教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宗教”一词最早源于西方,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就融入了中华文化,成为一种集体智慧。敦煌莫高窟是印度佛教的盛开之地,敦煌乐舞是佛教东传过程中的真实写照。曾金寿[13]考察了敦煌莫高窟里的各种佛教经变画像,发现敦煌乐舞与印度佛教乐舞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张媛[14]认为泉州海丝文化遗迹中的佛教乐舞是中世纪人类文明交流的历史结果,也是多元乐舞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必然。杨民康[15]以古代汉文文献中的古代印度教遗存——唐代《骠国乐》以及考古遗迹中的古代印度教遗存——吴哥窟和普兰巴南神庙壁画中的乐舞内容为对象,探讨了西南丝路乐舞中的“印度化”底痕与传播轨迹,对于今后开展相关印度教文化与乐舞艺术研究有重大的使用价值。

2.民族区域乐舞研究

丝绸之路是各民族文化互相吸收、交融的典型地区,毕研洁、赵海军[16]探讨了丝路民族舞蹈文化作为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地位,认为丝绸之路民族舞蹈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复合型文化。从中国民间舞蹈的跨文化传播角度出发,何洋托美次仁、张伟[17]认为中国民间舞跨文化传播应建立适合的艺术内容体系,挖掘我国民间舞蹈的现代价值,努力提升民间舞蹈的国际影响力。宁夏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考古出土的大量遗物见证了文化交流的发达与繁荣。马建军[18]对丝绸之路宁夏段上的乐舞遗珍进行了考察,考古所见的主要乐舞形式有佛教乐舞、鼓吹和横吹的军乐、胡腾舞、胡旋舞等,这些考古出土的大量遗物,见证了文化交流的发达与繁荣。

(二)丝路乐舞相关文物史料研究

就历史学的范畴而言,虽说历史文献的存在浩如烟海,然而历史研究的史源仍然需要不断探寻,考古发现的大量图像壁画开拓了“图像证史”的研究路径。

音乐文物资料是研究古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重要依据之一,周吉[19]从乐器实物,石窟残存壁画,出土的器皿壁画、纸画、绢画,出土的木俑、泥俑、泥塑乐舞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绿洲丝绸之路”的音乐文物资料。唐朝由于以西域诸国为主的外族乐舞大量涌入并与汉族乐舞交流、互鉴、融合,使中国乐舞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程旭[20]发现,随着胡乐胡舞不断汇入中原,它们与中原传统乐舞也不断融合,并且盛行于唐代。石慧萌[21]从唐代西安地区遗存乐舞图像典型、唐代乐舞中的乐部形式及其乐队编制以及唐代乐队组合及典型乐器的演变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种尊重史实的研究。漆佩玉[22]从音乐史学以及音乐图像学方面切入,对以龟兹乐和西凉乐为代表的隋唐西域乐舞进行了探讨分析,强调了隋唐乐舞在我国古代乐舞史甚至世界乐舞史上的地位与卓越贡献。

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形象是我国乐舞文化发展的历史佐证,解读石窟壁画中的舞姿形态和神韵特征,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而且有助于推动乐舞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何雅丽[23]以莫高窟乐舞作为线索,从石窟乐舞壁画中分析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往来、交互、融合,试图通过对敦煌文化包容性的探寻给我们提供一个优秀的范例。翟清华[24]以汉唐时期作为时间点,将壁画乐舞与粟特乐舞形态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到体态与乐舞文化间的相通之处。解雨姣[25]在已经了解的敦煌乐舞相关资料基础上,对敦煌石窟进行了实地考察。姚怡暾[26]将敦煌莫高窟世俗乐舞壁画分为供养人乐舞图,佛传、佛经故事画像乐舞图及民俗生活乐舞图三大类,勾勒出敦煌壁画中世俗乐舞的风格特征。金亮[27]分析了敦煌壁画舞姿与敦煌舞蹈之间的关系,认为敦煌舞的发展绝不可以盲目西化,必须从莫高窟丰富的舞蹈资源中去挖掘宝藏。李倩[28]则以龟兹和敦煌的壁画乐舞为切入点,并以敦煌舞蹈的发展为例证,发展研究龟兹壁画乐舞相关内容。吴洁[29]从史料和壁画入手,对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这三个舞蹈种类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罗丰[30]以新获宁夏盐池唐墓石门胡舞图为中心,对隋唐间中亚流传中国之胡旋舞可能存在的形象进行分析,并且围绕这一问题对传入中国的时代、形式、曲目、舞具等进行探讨。刘洪听[31]紧紧围绕胡腾舞的源出之地、表演形态、风格样貌、名称来源、舞姿程式等相关本体问题展开思考,着力挖掘中西舞蹈交流的历史,深究胡腾舞东渐的原因、过程与兴衰。

(三)中外乐舞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起所引发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是古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古代对外贸易与交流可谓海陆并举。古丝绸之路包含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部分,陆路丝绸之路主要指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民族地区以及希腊、罗马等国的交往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东亚、东南亚以及阿拉伯地区各国之间的交往之路。在交往的过程中,古丝绸之路上产生了很多乐舞交流的事例。

1.陆上丝绸之路

1868年秋,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初次来华时,被丰富多彩的中华灿烂文明深深吸引,后在其著作《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中将洛阳到“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这条古老的商道命名为“丝绸之路”。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正式被官方开通,应从汉代的张骞通西域始。“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张骞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和元狩四年(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自此,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与文化沿着张骞的足迹逐渐传播到亚欧非不同的文明世界,成为一条文化与友谊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自此开启。

王克芬[32]采用乐舞交流最活跃的隋唐时期对“西域”一词的概念展开了论述,将汉代至清代中原与西域的乐舞交流情况进行了总结。王虹霞[33]认为汉代至唐代西域乐舞传入中原,主要通过直接传播和继续传播两种途径。梁萍[34]则把西域乐舞对外交流的情况进行了历史脉络的梳理。谭悦[35]认为“胡乐舞”的产生与历史上的民族文化交流密不可分,“胡乐舞”借鉴吸收了大量外来的舞蹈形式、服饰和道具。张伟[36]以巴蜀乐舞的发展和变迁为例,分析了在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宗教乐舞传播的盛况。

2.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是在1913年由法国东方学者沙畹提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东海和南海两条线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的互通,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地乐舞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高丽时期的乐舞与中国赵宋的交流很早就开始了,沈淑庆[37]从政治和社会思想观念入手,对高丽与中国乐舞的交流进行了梳理。龚楠[38]认为,唐宋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乐舞交流促进了双方乐舞的发展,而且是一种有益的文化创新。杜文玉[39]考证了来自于中亚西域的乐舞,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再流传到新罗的情况,认为竖箜篌、筚篥、五弦琵琶等乐器以及《柘枝舞》《春莺啭》《大面》等乐舞都流传到了新罗,并对新罗乐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又指出,这些乐器与乐舞传到朝鲜半岛后,经过了当地人民的改造,与当地文化相融合,有的已发展成为其“乡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喜惠[40]依据相关史料探析了唐朝与印度的乐舞交流情况,在乐舞作品方面,唐朝的《秦王破阵乐》和“击瓯”等音乐节目都曾传入印度,而印度的《霓裳羽衣曲》《菩萨蛮》《南天竺》《望月婆罗门》等也由此传入唐朝,并对中国乐舞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乐器方面,印度的凤首箜篌、五弦琵琶、铜钹、答腊鼓等也都传入到了唐朝。

3.综合研究

吴洁[41]从汉唐时期出发,对丝绸之路上乐舞的历史和形态进行考察,探讨了中国对外来乐舞文化是如何接纳的。蔡丽红[42]从丝绸之路所涉及国家的线路出发,分析了明清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情况,探讨了乐舞文化交流中的“东山钟鸣,西山磬应”之现象。金千秋[43]认为,通过探讨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的历史,不仅可以坚定我们对传统乐舞文化的信心,也对今人借鉴西方文化、创造新型乐舞文化有重要启示。

(四)敦煌乐舞发展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在几代舞蹈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不断挖掘本土文化,研究石窟造像、宗教壁画艺术的同时,推出了大批优秀的民间舞蹈作品并使之成为舞台精品,以乐舞文化特有的方式延续了丝绸之路文明的进程。近年来,各类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舞蹈活动与作品不胜枚举,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出现了“丝绸之路”题材舞剧的创作热潮,涌现出了诸如《丝路长城》《丝绸之路》《碧海丝路》等一系列舞剧作品,在作品的基础之上也有众多学者发表了涉及“丝路”题材舞剧的相关文章。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从古老的历史文物、壁画史料以及现今遗存的民俗舞蹈艺术中,依然能窥见古丝绸之路上民俗舞蹈和石窟壁画中乐舞形象的丰富和多样。邓小娟[44]由此总结出广场舞蹈艺术蓬勃发展、舞台艺术推陈出新、敦煌舞派教学体系建立等几大趋势。李延浩、郭璟怡、程依铭[45]以壁画为研究对象,力图探究敦煌舞蹈发展的新思路。杨蕾[46]通过对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审美判断,总结出敦煌艺术囊括原生艺术和再生艺术两部分,并且强调《丝路花雨》在中国舞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在充分尊重舞剧《丝路花雨》的基础上,关樱丽[47]对其创作过程进行了新解读。杨芳[48]通过敦煌舞剧相关资料的整理,发现目前敦煌舞剧的相关研究不够客观,大多限于敦煌舞的研究,她认为,应从美学角度对敦煌舞剧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赵妮[49]以20世纪70年代末的舞剧《丝路花雨》和2016年的舞剧《丝路长城》和《丝绸之路》为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继承和发展舞剧题材的问题。王渝[50]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演出经历,对《缘起敦煌》做了客观性的剖析和阐述,更多的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敦煌舞蹈在中国香港特区中的传播和创新。毛毳[51]研究分析了中国舞剧当代进程中出现的多部“丝路”作品,通过对丝路母题的虚实拉伸,反观当下毫无创新意识的舞剧创作模式。张怡雯[52]的论文基于中国当代舞剧发展史的背景,爬梳四十年来“丝路”题材舞剧的发展,认为舞剧创作应在叙事要素、叙事结构和叙事原则三方面符合创作规律。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不断推进,丝绸之路乐舞的相关研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林芝[53]试图在当前敦煌石窟乐舞发展的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和展望。

(五)其他

除了上述几类研究内容外还有部分未得以归类的研究文献。如杨梓艺[54]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背景,对重庆市现存的高校舞蹈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新的思考。张晓虹[55]对唐代流行乐舞文化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丝绸之路变迁对其的影响等。

结 语

从丝绸之路乐舞艺术整体状况来看,自1994年至2019年的25年间,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趋势与越发迅疾的文明进程,使得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的发展形态产生巨大变化。从时间维度来看,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标志性时间段,从这一时期开始,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的发展态势愈发具有“生命意识”与“传承概念”。综上所述,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的发展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丝绸之路乐舞研究视角由浅入深。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乐舞研究的层面已不仅仅局限于宏观研究,而是逐渐深入为对图像壁画、传承方式、传播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2013年之后,丝路舞蹈文化研究由单一视角扩展至宗教乐舞文化研究、民族区域乐舞研究等乐舞研究方向。

二,丝绸之路乐舞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自2013年始,该领域的理论文献研究进入到快速增长阶段,除了对丝绸之路相关乐舞的研究更为广泛,研究角度也从非遗学、宗教学、民俗学、考古学等方面进行了新探索,2013年之前,丝绸之路乐舞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丝路乐舞相关文物史料研究、中外乐舞交流研究上,而2013年之后,增加了丝路舞蹈文化研究、敦煌乐舞发展研究以及其他几大类研究领域。

总体来看,在一直保持研究热度的“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丝绸之路舞蹈研究范畴中,传统民族舞蹈的发展创作成为研究者们所关注的热点,学者们的研究重点目前主要集中在丝路舞蹈文化研究、丝路乐舞相关文物史料研究、中外乐舞交流研究以及敦煌乐舞发展研究等几大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文化政策的变革,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如发展态势并不均衡、发展方向尚需明确等问题亟待解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的相关研究视角会更加丰富,并能不断填补学术空白,给当代学术研究、文化生活和中外交流等领域提供更有意义的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乐舞丝路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丝路•山海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龟兹乐舞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丝路新政
“飞蛾”修复壁画忙
论龟兹乐舞对中原乐舞的影响及作用
敦煌乐舞美彩墨写精神
———史敦宇艺术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