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轻型物流车的实时车载称重系统方案

2020-11-03于法祥苗少光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半轴达标率误差

于法祥,苗少光

(1.北汽(常州)汽车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001; 2.深圳市汉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目前物流运输车主要使用地磅进行称重,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时称重手段,物流运输行业乱象丛生,超载等违规现象屡禁不止[1-3]。随着物流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实时称重的场景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为了规范物流运输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也已发布多项标准法规[4],现有的地磅称重方案已不满足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介绍一种实时车载称重系统方案[5]。

1 初始方案设计及其可行性

1.1 初始方案设计

初始方案总体设计与力传感器布置如图1所示。其中传感器1~N安装在前桥及后桥半轴受力位置,实时感应安装点的重力数据;主控终端用于采集和预处理力传感器数据并上传到云平台(主控终端内集成通讯模块,安装SIM卡后即可与云平台通讯);云平台用于将上传的力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通过已拟合出的重量计算公式得出所称重数据,然后回传给主控终端;监控系统用于远程监控,通过专用网站显示云平台计算结果,实现对车辆载货情况实时监测;显示器用于汽车装载量实车显示[6-7]。

图1 方案总体设计及传感器布置

从设计方案看,关键点在于传感器安装点的选择。要考虑所选安装点的受力线性、安全性、前期安装和后期维护便捷性等。

1.2 初始方案可行性测试

选择一辆如图1所示的标准配置样车作为测试对象,后桥半轴类型为方形。

1.2.1 标准载货方案设计及测试

该车型设计标准装载量为0~1 500 kg,实测范围0~1 533 kg。测试过程中所用载重约为20 kg/桶的沙桶,通过不断地加载与卸载,同步观测对比力传感器数据,拟合出一个重量计算公式。拟合方法如下:

Y=a×X1+b×X2+c×X3+d×X4+e×X5+f×X6+C

(1)

式中:Y为系统输出的重量值,即监控平台和车载设备显示的装载重量;X1为力传感器直接测量数据,即传感器依据形变计算的载重数据;a为根据传感器安装位置的形变难易程度进行调整的权重系数,使传感器数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X2为车辆运行状态修正值,即车辆运行和静止两种状态下的补偿数据;b为运行与静止状态调整权重系数,平衡该状态因素对力传感器直接测量数据的影响;X3为装卸货状态修正值,即车辆加载和卸载两种状态下的补偿数据;c为加载和卸载状态调整权重系数,平衡该状态因素对传感器测量数据的影响;X4为气压值修正值,即不同大气压下的补偿数据;d为环境气压调整权重系数,补偿气压因素对测量数据的影响;X5为温度值修正值,即不同温度下的补偿数据;e为环境温度调整权重系数,补偿温度因素对测量数据的影响;X6为其他因素修正值,即其他影响因素的补偿数据;f为其他因素权重系数;C为可调整常数,对最终输出结果Y进行总体修正。

得到基本公式(1)后,加入跑车工况测试并持续对该公式进行改进。首轮共进行15组加载试验(静态测试9组,跑车测试6组),该阶段由于时间较为充裕,公式改进只采用上货过程(与实际载物场景类似)的数据。公式(1)的优化过程见表1。

表1 公式(1)的优化过程

此处引用静态第九次加载试验数据对静态方案可行性进行分析,引用动态第二次加载试验数据对动态方案可行性进行分析,衡量标准为称重误差[8]。

称重误差计算公式如下:

称重误差=|Y-实际重量|/实际重量

(2)

称重误差曲线如图2所示,公式(2)中的Y采用表1中的Y2。

图2 加载量误差曲线图

1) 静态可行性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加载量的增加,静态误差不断下降并最终趋于稳定。说明该方案在该车型上不仅理论上可行,技术实现上也可行。对比另外8组静态测试数据,除首组标定用数据外,其余7组数据总体效果基本相同。

2) 动态可行性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加载量的增加,动态误差逐渐趋于稳定。对比另外5组跑车测试数据,总体上效果一致。

下面重点针对动态方案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3) 最终组数据分析。将总第15组即动态第六次加载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该组试验共计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式Y4)加载测试,其测试结果在后半部分误差较大。结合这第一阶段新的称重数据,对公式进行改进升级为Y5,再进行第二阶段加载测试,测试结果误差明显降低。其加载误差曲线如图3所示,图中动态测试第六次数据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改进后的称重计算公式Y5精度有明显提升,且更为稳定。

图3 最终组数据误差-加载量曲线图

4) 不同传感器数量方案对比。整车标准配置为10个传感器,为后期降本考虑,下面适当减少传感器,分析不同数量传感器方案的精度。6个传感器方案:选用图1中的2、3、4、6、9、10号传感器;4个传感器方案:选用图1中的2、6、8、9号传感器。

对比汇总测试结果见表2,选择称重值误差10%作为标准,并以此标准得到不同传感器数量方案的达标率(即达到10%称重误差的数据比率)进行效果对比,公式选择Y5。

表2 不同传感器数量标载测试达标率对比

从表2可看出,传感器数量对称重精度有一定影响。但随着加载量增加,当超过500 kg时,3 种方案的达标率都为100%,误差都保持在10%以内,满足使用要求。所以,在后续方案选择上,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数量传感器方案,达到需求和成本的最优选。

1.2.2 超载方案设计及测试

超载方案测试过程中,由于采用人工加卸载,劳动量过大,考虑到时间周期也较为紧张,因此将卸载数据也进行充分利用。即超载方案按照上货过程和下货过程两个场景联合测试,参考公式Y5。

1) 上货过程。传感器安装点同图1。目标超载测试范围1 500~3 000 kg,实测范围1 000~3 015 kg,共计进行3个循环的上下货测试。

参照前面1.2.1中4)方案,分别选择10%、20%、30% 3种称重值误差作为标准,测试不同传感器数量方案在3种误差标准下的达标率。得到测试结果见表3。

表3 上货过程超载测试达标率对比

2) 下货过程。参照前面1.2.1中4)方案,误差值标准同1.2.2中1)中的上货过程,分析不同传感器数量方案,得到测试结果见表4。

表4 下货过程超载测试达标率对比

对比以上数据,发现同样数量传感器,在上、下货状态下系统的最大误差完全相同,系统稳定性较好。此外,无论是上货过程,还是下货过程,随着传感器数量下降,误差变大,一致性明显,同此前测试结论相同。总体上,该方案超载试验结果符合设计预期。

1.2.3 精确称重范围确定

测试范围0~400 kg。方案测试过程中,考虑到快递行业揽件过程中,需要即时精准称重。所以,在完成以上标载及超载测试内容后,在靠近货箱尾门居中选择60 cm×80 cm区域,作为模拟揽件称重区域。经调试,在该区域可实现误差低于3%,绝对误差低于2 kg。

该功能的安装及调试要求较高,无法实现标准化搭载,不作为本文重点讨论内容,不做过多描述。

1.2.4 初始测试小结

通过首辆样车标载、超载与精确称重三个不同维度以及静态、动态两个不同场景下的测试,方形后桥半轴车型的公式Y5满足要求。表明该系统均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使用效果。尤其是在传感器数量不同的方案下,随着传感器数量的减少,精度相应地降低。结合降本需要,可灵活选择传感器数量,使该系统具有很强的应用实现能力。

以下将通过第二轮、第三轮测试对该系统方案进行优化并实现方案的标准化。

2 方案优化及标准化

2.1 方案优化

第二轮共选择两辆车,除已有的前面1#车,另选一辆同样技术状态的车辆,车号为2#。前面测试中,图1所示传感器布置方案存在部分选点安装困难情况。该轮测试对两车前桥传感器安装点进行优化,如图4所示,并使1#车与2#车安装点保持3 cm的距离差异,观测安装点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按照“1 初始方案设计及其可行性”方法,得到新传感器布置方案公式Y6。

图4 传感器安装新方案

新方案下,按照前面描述的6个传感器与4个传感器选点方案分别测试,并选择称重误差10%作为参考标准。1#车和2#车测试结果见表5。

表5 1#车和2#车测试结果

1) 新方案下,两辆车整体测试结果良好并有一定差异,证明安装点的不同对计算公式和精度都有一定影响。但由于差异不大,后续若进行批量标准化安装,可允许一定范围的安装误差,提高安装效率。

2) 目前市场上,后桥半轴具有圆形半轴与方形半轴两种状态。下一步,在保持传感器安装点相对位置一致的情况下,测试不同的后桥半轴对公式和精度的影响,以及标准可研分析。

2.2 方案标准化

作正向开发设计方案,最重要的是要将方案进行标准化,以具备高效率下的批量生产能力和较高的一致性、可靠性。

此第三轮测试共计选择5辆车,除已有的1#、2#车,另选3辆车,车号为3#、4#、5#。其中,1#、2#、4#车的后桥半轴都为方形;3#、5#车的后桥半轴都为圆形。传感器数量都为10个,按照图4方案布置,前4后6。

2.2.1 测试过程

1) 以1#车与3#车的计算公式,分别代表两种后桥半轴状态的方案。

2) 使用1#车公式Y6测试其他4辆车,观察该方案的适配性。

本轮通过两种不同车型的公式进行交叉测试,意在进一步分析和确定当前状态下,将通用性更好的公式作为标准公式。

2.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1) 使用1#方形半轴后桥车的计算公式Y6,测试其他4辆车,部分数据见表6。

表6 1#车拟合公式测试部分结果

依据表6测试数据可以看出,方形半轴车辆公式下,该状态车辆的数据表现优于圆形半轴车辆。对比2#、5#另外两辆样车,与同状态车辆测试结果一致。

表7 3#车拟合公式测试部分结果

依据表7测试数据可以看出,圆形半轴车辆公式下,该状态车辆的数据表现则优于方形半轴车辆。对比1#、4#另外两辆样车,与同状态车辆测试结果一致。

所以,后桥半轴状态对公式有一定的影响,在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下,应根据后桥半轴状态选用对应的公式。总体来说,虽然方形与圆形半轴状态公式不是完全互相适用,但是结合市场上不同的应用场景,可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适度互用,以降低生产及后期维护成本。例如,汽车厂商监控用户违规超载使用的行为,对精度要求较低,则可使用通用型公式。综上分析,方形半轴的计重公式整体测试结果较好,可作为通用型公式。

3 结束语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既为汽车产业带来巨大的需求促进,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智慧物流的发展,更要求汽车主机厂能够站在市场和技术的前沿,促进智慧物流的进一步发展[9]。

猜你喜欢

半轴达标率误差
载货汽车半轴套管的快速拆装分析与探讨
CBCT图像引导的放疗前后半程摆位误差分析
汽车全浮式半轴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卷烟企业调入烟叶的等级质量探讨
卷烟企业调入烟叶的等级质量探讨
农用运输车后桥故障分析
精确与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