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集团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

2020-11-02姜桂红宋园园

大学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职教集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姜桂红 宋园园

[摘 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以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创新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论文在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双元”育人实践为例,提出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双元”育人、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混编教师团队、变革校企“双元”育人教学方法、建立校企“双元”育人评价考核机制等策略,以期促进职教集团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职教集团;“双元”育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1-0047-04

校企“双元”育人是职业教育改革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推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由点扩大到面,构建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提高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明确相关工作制度设计和政策举措,营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职业教育集团坐拥职业院校和企业两大资源主体,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手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天然优势,有利于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推进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德国制造”依据的基础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双元制”作为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培养了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极高技术水准的产业工人,并为世界上众多知名企业所认可,使“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学习研究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职业教育集团实施校企“双元”育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有机衔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效对应并紧密关联,構成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学习时间一般为3年或3年半[1]。“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主要向学生传授与其未来所从事职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另一“元”是指企业,其职能主要是在企业里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企业培训时,需要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约定培训目标、培训年限、培训期间生活津贴数额等。学生学习期满且经考核成绩合格后,可以留在原签企业工作,也可选择到其他企业工作或继续上学深造[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的精髓是突破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界限,强化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相融合,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保证了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德国“双元制”有其生长的土壤,我们学习借鉴不是全盘复制,而是要结合我国国情和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将其本土化,建立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二、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双元”育人实践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现有成员单位157家,其中企业100家,行业协会及科研院所12家,应用型本科院校及职业院校45所。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职教集团,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保持健康有序运行,关键就在于抓住职业院校和企业两大集团化办学主体,激发企业参与装备制造类人才培养活力,校企“双元”育人取得实质性成效。

(一)集团探索建立校企一体化育人长效机制

为适应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集团以沈阳建设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为契机,组织调研组多次深入装备制造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座谈,寻找校企合作的切入点,为集团实施校企“双元”育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集团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协作组,专门负责研究落实校企合作工作,以集团9所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为依托,探索“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校企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无缝对接”。目前集团院校与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沈阳燃气公司等大型知名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订单培养,并建立了长期稳固的用人合作关系,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

(二)集团校企共同制订装备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提高集团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集团专门成立了专业教学标准项目建设协作组,从集团院校和核心企业中选聘专家,共同研究制订装备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协作组专家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开展研讨、组织项目论证、进课堂听课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实际水平,掌握装备制造企业用人需求。集团以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为核心,用新时期职业标准系统规划人才培养路径,对集团装备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进行重构,形成了具有集团特色的装备制造类主体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现已完成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运用技术等20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示范引领省内同类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与改革。

(三)集团校企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集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按照“双元制”岗位技能要求及行业标准,集团建设了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共享型实训基地,并在建设过程中邀请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和企业专家参与设计。AHK机电一体化、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器及汽车仿真等实训基地满足了集团成员对实训基地的个性化需求,校企“双元”育人元素随处可见。集团充分发挥公共实训基地辐射作用,为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企业技术骨干开展师资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专家原汁原味地授课,促进集团成员深入思考“双元”育人模式改革。同时,依托集团公共实训基地,举办数控加工、焊接实操、汽车检测与维修以及工业物联网等装备制造类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剖析典型生产案例,提高集团成员实操水平,实现资源“无界化”共享。集团院校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工匠联手研发应用技术项目,攻克企业生产难题,促进研究成果和产业技术转化,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

(四)集团实施校企双主体顶岗实习教学

顶岗实习是校企“双元”育人的重要环节。集团积极构建校企双主体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整个顶岗实习教学环节都由校企双主体设计、组织和实施,整个管理过程都充分体现“双主体”这一主线,做到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实习标准和计划校企共定、指导教师校企共派、学生实习校企共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顶岗实习教学工作。出台《集团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集团顶岗实习工作检查指导制度》《集团院校学生实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系列管理制度,建立“学校—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指导教师(班导师)—学生干部”层级质量监控体系,既切实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又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创新方面获得实效。集团院校顶岗实习工作深受学生、家长以及实习企业的高度好评,学生实习满意度和实习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逐年攀升。

(五)集团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集团依托校企人才资源优势,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以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为主,打造具有行业赋能水平的混编教师团队。集团以“聚精英人才,育工匠人才”为主旨,成立大国工匠职教联盟,聘请26位大国工匠作为客座教授,共同培养人才,既深入推进了校企合作,又提高了集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大国工匠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匠心匠艺,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岗敬业意识。聘请7位辽宁省道德模范为思政导师,坚持以先进典型为标杆,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与职业技能的提升进行深度融合,实现课程思政。集团企业均表示,愿与集团院校开展深度合作,企业生产任务繁重时,学校可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企业生产任务不足时,企业技术人员可到学校兼课,实施“双师型”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就业以及校企产学研用等一举多赢。

三、职教集团校企“双元”育人策略

作为一种跨界教育,职业教育横跨企业与学校,横跨生产与教学,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疆域[3]。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因此,职教集团必须体现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性,创新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相匹配。

(一)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双元”育人

德国企业具有强烈的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感,认为培养人才是为行业培养人、为产业培养人,进而推动产业革新和行业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4]。企业是校企“双元”育人中最重要的一元,要想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多措并举,激活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的兴奋点。一直以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产业需求没有完全相适应,存在“两张皮”现象,究其根源,“利益链”是制约校企融合的难点。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政府加大对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并成为办学主体的支持力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以及教育费附加抵免等政策措施,对真正落实让企业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提出了破解途径[5],让企业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培养模式、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有更大的发言权。

(二)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混编教学团队

校企“双元”育人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质是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互兼互聘,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能够在职业教育领域和企业生产实践中胜任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6]。也就是说,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专家,还得是企业一线的技术能手;同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任教,除了传授娴熟的技术技能,还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这就需要职教集团建立健全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育体系:一是优选“双元”教师。选择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建“双元”育人教学团队,“双元”教师必须具备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技术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推行校企“一对一”岗位互换,轮岗交流,实现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职双岗。二是实施绩效考核和动态管理。打破“双元”教师“终身制”,制定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达标规则,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制度,规范准入标准,根据所承担任务分列考核要素,形成竞争机制,不断优化教学团队结构。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实施“双元”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给予培训、进修、科研项目等激励措施,将工作成果作为其年度考核、职称(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双元”育人混编教学团队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变革校企“双元”育人教学方法

当前,一些职业院校仍存在理论讲授多、实操训练少的状况,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要以改革教学方法为切入点,强化教学实训与生产实践相融合,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各环节。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的能动作用和实行优势资源互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现代学徒制、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化教学等实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找准适合自己的专长以展现出“无穷大”的潜能。将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真实工程案例、真实工作过程、真实运营项目引入课堂,构建学生实操能力训练体系,有效缩短学生“岗位适应期”,架起人才培养直通企业的“快车道”。落实“课程思政”新理念,在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质量评价体系中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发展。在集团院校内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完善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设计专业课程,实现院校之间学生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习成果互相转换。

(四)建立校企“双元”育人评价考核机制

针对企业所需人才能力的个性化需求,对传统仅以期末单一试卷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双元”育人评价考核机制,全面系统考核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技术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养成、社会责任感、企业认同感、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专业能力以及通用能力等综合素质。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的成绩、创新创业成果、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成效等都可以作为考评成绩,突出校企“双元”育人的技能性、实践性、灵活性、个性化以及多元化。在考核方式上,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如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分成若干个小组,采取小组成员自评、互评以及学校教師与企业师傅点评等评价方式。评价考核中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核心,充分体现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学校与企业一体、学生与学徒一体的职业教育特色[7],推进高职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模式创新,努力培养职业素养好、技术技能高、企业贡献大、社会竞争力强的能工巧匠。

(五)实施校企“双元”育人文化建设工程

校园文化是校企“双元”育人的支撑。集团化办学在“双元”育人中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坚持并发扬以德为先、素质过硬、技艺精湛、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植入“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特色項目。通过聘请企业人员开展主题讲座、参加社会实践、参观企业、到企业实习实训、技能大师亮绝活等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企业职业精神。发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功能,按照企业员工管理方式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如考勤制度、例会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按企业真实项目设计实训内容,将企业精神转变成自觉行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助力学生顺利跨越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门槛。构建“三全五维”立德树人育人体系,对接行业应用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培养学生乐业敬业、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8]。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跨界性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职教集团应不断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新路径,促进企业担负起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与职业院校一道致力培养技术过硬、业务过关并为社会和市场所认可的专业技能人才,打造鲜明的“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特色,使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合作双赢的共同体,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能最大化。

[ 参 考 文 献 ]

[1] 胡越,涂颖清.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职教论坛,2017(14): 90-92.

[2] 刘瑞军.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考察报告[J].大学教育,2019(1): 155-157.

[3] 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97.

[4] 聂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国化的省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 55-58.

[5] 周凤华.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 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86-92.

[6] 张利芳.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4): 78-83.

[7] 李吟龙,郭建明,刘涛.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能力考核若干问题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2): 113-115.

[8] 王久成.产教融合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9(4): 1-5.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职教集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家具专业人才培养互联基地建设项目的探索与研究
职教集团的基本功能和内涵发展指标
浅谈基于资源整合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