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协同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全链条双创生态圈建设研究

2020-11-02刘翱翔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25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摘 要:在分析新时代协同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搭建“测试、素养、实践、服务”“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构建从职业意向测试、双创素养培育、双创实践锻炼到双创项目孵化的高职院校全链条双创生态圈,以“政、企、校、生”四方联动机制为保障,实现政、校、企协同育人。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创生态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5-0148-02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創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为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9号)中“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的要求,开展新时代背景下的“政、校、企”协同育人全链条双创生态圈的研究,积极与企业、地方政府合作,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生产、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出创新型人才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创新创业认同度不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有效融入到学校的育人体系中,也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功能的全面辐射。在双创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总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双创实践,双创教育甚至被认为是为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非正规教育”,从而总体认同度较低。

第二,创新创业学生比例小,创新创业项目成活率低。由于缺乏专业的创业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与就业指导教师来完成,因此高职学院在双创教育中没有培育出学生的创业精神,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方面,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较少;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盲目性较大,从而导致为数不多的创新创业项目的成活率很低。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性差。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活动,都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但是学生的性格、特点、职业意向却是千差万别,这样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性较差,效果欠佳。

第四,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对独立。在全民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政府、企业、高校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但是开展的教育活动相对独立,缺乏有效联动,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有限,效果大打折扣。

二、构建高职院校全链条双创生态圈

(一)搭建“测试、素养、实践、服务”的“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

“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包含职业意向测试平台、双创基础素养平台、双创实践平台、双创指导服务平台。通过双创基础素养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育;通过双创实践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通过职业意向测试平台,进行全过程的职业意向测定和修正,实现精准育人;通过双创指导服务平台,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指导。

1.职业意向测试平台——实现精准引导。首先,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和成长规律,利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平职赋能云平台,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把学生隐性的、感性的兴趣点凸显为量化、具体的学生职业兴趣,从整体对学生的职业意向进行测定。其次,针对职业意向的测定结果对学生开展精准教育。平职赋能云平台组织校企专家,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建设、指导和帮扶,针对不同职业意向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更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增加其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2.双创基础素养平台——增强双创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有效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结合起来,搭建“线上线下”双创基础素养平台。通过学院平职赋能云平台建设、引入优质的创新创业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因素,通过慕课和翻转课堂、云空间、师生课外线上线下交互,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丰富的内容、全天候的渠道和交往空间,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双创实践平台——提升双创能力。搭建包含创新创业社团、创新创业大赛、创客空间、创业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多渠道的创新创业实践及孵化平台。通过组建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引导学生参加双创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及专业技能竞赛,并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开阔学生视野,定期交流实践体会,全面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共建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和专业实践基地;通过学校投入、企业资助、国家投入等方式建设高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多样化、多渠道地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平台,助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及发展。

4.双创指导服务平台——提高孵化质量。双创指导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软服务”,即咨询性帮扶服务,为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分析、可行性分析等,肃清大学生创业中的顾虑和主观障碍,防止因缺乏认识和相关分析技能等造成的创业动机受挫。另外,平台还可以通过以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生涯决策辅导、创业模拟训练等服务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熟悉创新和创业,不再将大学生创业看作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促进校内外、专兼职、学界和产业界相结合,成立创业导师、创业咨询专家和创业生涯规划辅导员三个层次的创业咨询专家团队及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创业咨询服务活动,通过平台进行双创知识学习、疑惑解答、政策宣讲和项目推介,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项目孵化质量。

(二)建立“政、企、校、生”四方联动机制

双创教育的成功离不开政府、企业、高职院校、高职学生的共同努力。政府是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的实践者,是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公共设施与项目;企业负责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完善、提升、包装、融资、运行、跟踪;高职院校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政府决策的贯彻落实,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及项目论证、指导、服务,鼓励学生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独立经营生产项目;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者和行动者。为了使政府、企业、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四者的创新创业活动有机结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构建“政、企、校、生”四方联动实施路径。政府、学校、企业通过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紧密围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训和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合作,促进学校青年教师、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踊跃创业。政府、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制定,政府按照辖区企业经营情况和岗位需要接收学校考察合格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政、校、企就紧缺型高层次人才及相关科技项目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人才、智力项目支持。采用政府提供土地,高职院校提供教育资源的形式,进行整合优化,建设产教融合科教园区,为学校有创业创新意愿的师生提供技术知识孵化基地和大学生见习基地。学校的发明、专利、技术优先到政府申请,并在大学生创业园区实验、培育、发展。

2.成立“政、企、校、生”四方联动相关组织机构。首先,在深入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组建一支有院校领导和专家、企业高管、政府官员、行业协会领导、学生代表等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以此为依托,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者的有效融合。其次,成立校内“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强化校内联动,完善工作机制,使校内双创教育事半功倍。

3.制定“政、企、校、生”系列保障制度。首先,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积极签订相关合作协议保障政、校、企的有机联动。其次,建立双创导师队伍的引入和激励制度,优化双创导师队伍,激发校内外人员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再次,建立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资助制度和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弹性学分制度,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调整学业进程或转入相关专业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最后,建立各种创新创业社团管理办法、双创项目遴选和竞赛管理办法保障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运行。

三、结语

在新时代协同育人背景下,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中对创新创业认同度不高、创新创业学生比例小、创新创业项目成活率低、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性差、政府与企业和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对独立的问题,通过构建新时代协同育人背景下全链条双创生态圈,打破“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四者之间的传统壁垒,使四者有效融合起来。采用政府、企业、高校签订三方合作协议的形式,架起三者之间互通有无的桥梁。实现四方联动协同育人,不但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在育人水平、教学等方面不断提升层次,有效提高院校自身建设实力,对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也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曹诣晋姊.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9.

[2]  牛金成,陸静.以创业精神培育为主导的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1).

[3]  陈森.探索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创新型人才[J].人才资源开发,2018,(8).

[4]  石丽红,张弘,罗胤,张政,张晓彤.“六方联合”“六创融合”——培育具有海事特色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1).

收稿日期:2020-03-26

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项目“新时代协同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全链条双创生态圈建设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2019SJGLX620)

作者简介:刘翱翔(1970-),男,河南平顶山人,工会主席,高级经济师,硕士,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