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伴脑出血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0-11-02郭新宾李冬冬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顶叶尿激酶复查

刘 烁,郭新宾,邓 鑫,李冬冬,管 生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脑卒中特殊类型之一,发病率为0.5%~1%,也是导致青年人脑卒中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静脉血栓性闭塞,常发生局部脑水肿和出血[1]。 CVST 伴脑出血患者初始症状表现各异且罕见,包括头痛、癫痫、失明、失语、昏迷等,临床诊断困难,误诊、漏诊率高达50%。 如果诊断不明、得不到有效治疗,血栓进展导致进一步恶化,预后通常不良,甚至死亡[2]。本研究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并行血管腔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EVT)的56 例CVST 伴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EVT 安全性和有效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 2010 年 1 月至 2019 年 6 月 227 例接受EVT 治疗的CVST 患者临床资料。最终56 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 15 例,女 41 例,平均年龄 31 岁(13~58 岁)。 纳入标准:①经 CT 或 MRI 诊断为脑出血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②经MRV 或DSA 诊断为CVST;③接受EVT 术;④临床资料完整,有随访资料。 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②拒绝接受EVT。

1.2 EVT 过程

术前所有患者接受血、尿、粪便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血管炎指标,心电图、心脏超声、CT/MRI和MRV 等检查,经前臂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 腹股沟局部备皮,消毒铺巾,局部浸润麻醉;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5 F 动脉鞘,全身肝素化后行DSA 造影,确定静脉窦血栓位置;穿刺右侧股静脉,置入8 F鞘管并将导引导管置于颈静脉球或乙状窦,经导引导管持续滴入肝素保持全身肝素化;置管溶栓(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置于血栓前部或直窦内,团注尿激酶10 万U)或机械取栓+置管溶栓(中间导管配合微导管行支架取栓,复查造影,若改善不明显可再次取栓);微导管置于血栓前部或直窦内,固定鞘管、微导管和导引导管。 术后通过微量泵经微导管泵入尿激酶(总剂量80 万~120 万U/d)持续3~5 d,期间每间歇24 h 复查凝血功能,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或穿刺点、皮下出血等表现;2~3 d 后复查DSA,并根据造影结果将微导管后撤2~3 cm;5 d 后复查DSA 或MRV,观察闭塞的静脉窦是否再通,若再通应逐级撤出导管,拔出鞘管,若未再通则需调整微导管位置,继续泵入尿激酶,DSA 或MRV 证实静脉窦内血栓再通或临床症状恶化时停止尿激酶泵入。术后患者常规口服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

1.3 术后并发症和疗效评价

观察记录术后并发症,如颅内再出血、消化道出血。 根据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和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价疗效。

1.4 数据分析

采用 SPSS 23.0 和GraphPad Prime 6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56 例CVST 伴脑出血患者出血部位包括顶叶、额叶、颞叶、枕叶、丘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静脉包括皮层静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橫窦、直窦、乙状窦、大脑深静脉。 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观察发现,头痛最常见,其次为癫痫发作,其他有意识障碍、肢体障碍、视力障碍、语言障碍等,见表1、图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图1 出血位置与病例数

56 例患者EVT 术均获成功。 单纯窦内溶栓41例,其中完全再通27 例,部分再通12 例,术后病情恶化死亡2 例,再通情况不明;机械取栓+窦内溶栓15 例,其中完全再通11 例,部分再通3 例,术后病情恶化死亡1 例,再通情况不明。 入院、出院90 d mRS评分分别为(3.63±0.17)分、(0.59±0.23)分(P<0.05),入院、出院 GCS 评分分别为(11.04±0.39)分、(14.18±0.38)分(P<0.05)。术后 7 例颅内出血增加,其中2 例原出血部位出血增加,停止溶栓继续抗凝后,最终 1 例轻度残疾(mRS 评分 2 分),1 例预后良好;5 例新发其他部位出血,停止溶栓继续抗凝后,最终 1 例重度残疾(mRS 评分 4 分),4 例预后良好。消化道出血1 例,停止溶栓继续抗凝后,预后良好。

典型患者1:女22 岁,以头痛、恶心、呕吐10 d为主诉入院。入院腰椎穿刺脑脊液压>400 mmH2O(1 mmH2O=0.009 8 kPa)。 MRI+MRV 检查显示上矢状窦和左橫窦、左乙状窦血栓形成,伴左颞枕叶出血。 完善术前准备后行“窦内溶栓”治疗,术中团注尿激酶10 万U。 术后经微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80 万 U/d,3 d 后复查 DSA 显示再通。溶栓期间口服华法林抗凝,维持INR 在2.0~3.0。7 d 后复查MRV显示上矢状窦和左橫窦、 左乙状窦再通,CT 显示出血吸收。 出院后持续口服华法林,3 个月后复查MRV 显示上矢状窦和左橫窦、左乙状窦通畅,见图2①~⑤。

典型患者2:女28 岁,以“头痛1 周加重伴左侧肢体无力2 d”为主诉入院。 入院后CT 检查显示右颞顶叶血肿,DSA 造影显示上矢状窦、 双侧橫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未见皮层静脉显影。 完善术前准备后行“机械取栓+窦内溶栓”治疗,术中取出大量红褐色血栓。 术后经微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80 万U/d,3 d 后复查造影显示上矢状窦、 双侧橫窦和乙状窦部分再通,溶栓期间口服华法林抗凝,维持INR 在2.0~3.0。 1 周后复查 CT 显示血肿吸收。 出院后持续口服华法林,3 个月后复查MRV 显示上矢状窦、双侧橫窦和乙状窦通畅,见图2⑥~⑩。

图2 典型患者EVT 手术前后影像

3 讨论

脑出血在CVST 患者中很常见。 2004 年,Ferro等[3]报道一项包括21 个国家89 个医疗中心的研究,共纳入 624 例 CVST 患者,其中 245 例(39.2%)伴发脑出血。 2015 年,Siddiqui 等[4]报道一项含 42 个中心的研究,共纳入 185 例 CVST 患者,其中 99 例(53.5%)经CT/MRI 证实脑出血。有研究表明伴发脑出血是 CVST 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5]。 本组患者中出血累及顶叶28 例,额叶22 例,颞叶9例,枕叶9 例,丘脑3 例,蛛网膜下腔9 例;顶叶出血明显多于其他部位出血,且顶叶出血患者均伴有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基底节区是颅内动脉系统所致脑出血最多见部位,其次是脑叶、小脑、脑干、蛛网膜下腔及脑室。 本组患者主要表现为脑叶出血,顶叶出血最多见。 对于青年人不明原因脑叶出血,尤其是顶叶出血,需高度警惕CVST,应及时完善静脉系统检查。

CVST 伴脑出血基础病理学改变是血栓形成,具有多种病因[6]。 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遗传性(先天性)病因:①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酶原G20210A 突变、凝血因子Ⅴ点突变、抗凝血酶缺乏症、蛋白C 和蛋白S 缺乏症;②系统性疾病,包括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贝赫切特病、血管炎等)、炎性肠病、肾病综合征;③血液系统疾病,包括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镰状细胞性贫血、β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二是获得性(后天性)病因:①女性口服避孕药、产褥期;②感染,主要是头颈部感染(如鼻窦炎、中耳炎、脑膜炎等);③恶性肿瘤;④机械性损伤,包括头部外伤、神经外科手术创伤、腰椎穿刺伤、颈静脉置管损伤等;⑤严重脱水、失血过多、肥胖症等。 在此基础上,引起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颅内压升高,最终表现为静脉性出血。 本组中妊娠和产褥期患者19 例(33.9%),其常见危险因素可能包括血液高凝状态、产后感染、脱水、分娩创伤、硬膜外麻醉后低颅压等。 对于妊娠和产褥期发生CVST 患者,需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排除有无其他危险因素如贫血、感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蛋白C 或蛋白S 缺乏、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共同存在。

CVST 伴脑出血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7]。临床症状包括头痛、癫痫、视野缺损、视神经乳头水肿、复视、昏迷、失语、精神紊乱、不同程度瘫痪、感觉障碍及其他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等[8]。 多数患者往往有2 种以上症状,诊断和鉴别诊断难度大为增加。头痛和癫痫发作最为常见,或许与脑出血时脑血管周围产生免疫系统炎性反应,刺激血管和脑膜上痛觉末梢神经引起头痛,同时影响神经元生理活动引起癫痫有关[9]。

CVST 伴脑出血治疗方法包括:①抗凝治疗。 多项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可缓解CVST 患者症状,安全有效,是大部分CVST 患者一线治疗方式。 2012 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共识[10]和2017 年欧洲卒中组织脑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11]均推荐应用治疗剂量肝素治疗成人急性CVST,同样适用于CVST 伴脑出血患者,其证据质量中等,为强推荐。②EVT。CVST 伴脑出血通常提示静脉窦阻塞严重,单纯抗凝治疗难以再通闭塞的静脉窦,EVT 通过增加局部溶栓药物浓度或球囊、 支架碎栓、取栓,进一步增加溶栓药物与血栓接触面积,快速恢复静脉窦内血流、降低静脉窦压力,从而缓解临床症状[12-16]。③外科治疗。适应证仅限于引起明显肿块效应、大的出血性梗死或脑积水,同时也是治疗后血肿增加,甚至出现脑疝等危急情况的补救措施,最终使患者获益的还是针对血栓的治疗[17]。

CVST 伴脑出血与单纯CVST 相比预后差,重残/死亡率高。 Ferro 等[3]报道一项涉及 21 个国家 89个医疗中心的国际研究(ISCVT),共纳入 624 例CVST 患者,其中 245 例(39.3%)伴发脑出血;CVST、CVST 伴脑出血患者重残/死亡率分别为13.4%、19%。 Wasay 等[5]研究报道 182 例 CVST 患者,33%伴发脑出血,其死亡率为13%,重残率高达28%。Siddiqui 等[4]报道 42 个中心 185 例 CVST 患者,99 例(53.5%)经 CT/MRI 证实颅内出血,185 例经 EVT 治疗后最终死亡率为12%,重残率为4%。Kowoll 等[18]研究报道98 例重症CVST 患者,伴发脑出血比例高达80%,远期随访中44%患者死亡或永久残疾。 本组56 例CVST 伴脑出血患者末次随访时3 例(5.4%)死亡,1 例(1.8%)重残,4 例(7.1%)轻残,表明 EVT 治疗可有效降低伴有脑出血的严重CVST 患者重残率和死亡率。

总之,CVST 伴脑出血多见于血栓累及2 个部位以上患者,主要原因为病变范围广泛、侧支循环代偿不充分、早期得不到有效治疗,从而导致静脉性出血。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特异性差。顶叶出血比例最高,静脉窦血栓累及范围、侧支循环建立与否与出血类型、范围密切相关。 青年人顶叶出血应警惕CVST。EVT 术可快速清除血栓,实现窦内再通,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少甚至避免再次出血,从而有效地降低重残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顶叶尿激酶复查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考试中的纠错和复查技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勘 误
MRI测量中国汉族不同性别正常人顶叶体积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脑双侧顶叶多发异常强化信号的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