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路径探析
——以《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教学为例

2020-11-02代彦武

江苏教育 2020年67期
关键词:家国史料情怀

代彦武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历史学科的价值追求。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史料实证为依据,在时空维度内形成历史解释,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和观察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是价值观的终极追求,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历史教学所必须关注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有从历史中来,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家国情怀才能更好地在学生心灵中“落地生根”。笔者以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为例,对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进行探析。

一、价值引领,体悟“家国情怀”意蕴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因此,历史教学必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以成全人的发展、服务社会进步为目标追求。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价值多元的当今时代,如何才能让历史教育中的家国情怀深入人心,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这需要历史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认同“家国情怀”的意蕴。

例如,在《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教学设计时,笔者在课题导入中对抗日战争总体先做一个简要介绍,然后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教室里鸦雀无声,低沉悲凉的曲调,忧伤的歌词,让人心情沉重——“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歌曲中亲人不能团聚、有家不能回的痛苦和无奈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对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为本课学习定下基调,歌曲的播放渲染了气氛,让学生带着情感来学习这段屈辱与悲壮的历史。荀子在《乐论》中曾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音乐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情感的重要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

在学习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时,教师再次运用歌曲,增强情感色彩,让学生的感受更加丰富而深刻,进而生发出忧国忧民、为国出力的家国情怀。

师:在1935 年的时候,有一首歌传遍中华大地,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号角,想不想听听这首歌?(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就是我们现在的国歌。在歌词中有这么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5 年的中国危险不危险?

生:危险。

师:怎样危险?

生:前有东北沦陷,现在华北再次危急。

师:是的。所以,1935 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这样的关头,当时全国形势如何?

……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将音乐作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工具。其实,在教学中故事、音乐、视频等都可以在家国情怀的价值引领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同身受,实现心灵的洗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积累这类资源,对其巧妙设计加以运用。

二、情境创设,渗透“家国情怀”意识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验性目标,很难通过简单的知识灌输、直白的要求得到落实,更多的需要经过感受、认同、内化、践行来实现。历史是过去的,但历史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以史为鉴,历史可以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与现实的新角度。如何让家国情怀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真实体验,真正让家国情怀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历史情境可以通过生活经验、文化传承、历史人物、民族精神得以重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时机创设情境,使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使学生可以有更好的情感体验,起到强化教育的效果。任何时代的历史风云人物,无不将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同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教材中由于篇幅有限,寥寥数笔无法还原出历史人物的血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补充历史小故事等形式,创设情境,还原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增强教学感染力。

例如,在教学“一二·九运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教材中“一二·九运动中学生与军警搏斗”的图片,该图片反映的是反动军警用水龙镇压爱国青年学生运动的场景。

师:这个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12月9日。

师:今天是12 月1 日,跟这个时间差不多。今天早上我听到广播里说,北京今天的最低气温是零下5℃,最高气温是5℃……大家可以想象,当时这样的情况发生,全国人民是怎样的心情?……

12 月已是天寒地冻,而在当时反动军警用水龙对付爱国学生。1935 年学生的爱国行为却遭到这样的待遇,时任政府的反动性昭然若揭。在这样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那种国土沦丧、救国无望的悲愤情绪自然生发,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是一帆风顺的,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国家兴亡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通过学习,学生深刻认识到今天的我们更应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除此之外,在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抗日英雄人物: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马占山等。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搜集英雄人物的事迹,并在课堂上分小组讲述。这样,一个个历史人物就在学生心中变得真实、鲜活起来。这样的教学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和他们的真实情感联系起来,家国情怀的培育水到渠成。

三、挖掘史料,拓展“家国情怀”培育场域

历史课程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素材,历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史料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史料是历史精神的重要载体,详实的史料可以拉近历史的距离,让历史有血有肉。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史料来拓展家国情怀培育的场域。在史料挖掘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根据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原则,以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初中生认知水平为依据来选择史料。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乡土资源,挖掘史料,让学生从关注身边开始爱家庭、爱家乡,最后上升为爱国家,这样由近及远逐渐形成对“家国情怀”的认同。

例如,在学习“一二·九运动”时,教材上有一句话:“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成为当时运动的号角。笔者介绍此话的背景并出示两张照片。

师:大家看这两张照片。这是上周五,老师刚刚拍的。有人知道这是在哪里拍的吗?

生:无锡博物院。

师:对,就是无锡博物院,上周我们历史社团的同学去参观了,这个人就是蒋南翔。(PPT展示蒋南翔的生平介绍)

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述无锡人蒋南翔的事迹,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教育效果。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史料分析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每个地方在历史长河中都有自己家乡的典型事迹,教师要善于挖掘、合理使用、积极引导,进而拓展“家国情怀”培育的场域。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价值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脚点。在具体教学中,不同的课程内容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历史教师一定要把家国情怀的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使家国情怀得到渗透、内化,实现学生心灵和情感升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和人生服务。

猜你喜欢

家国史料情怀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史料二则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