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20-10-31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湖北省绩效评价效益

董 菡

(1.湖北大学 图书馆;2.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62)

0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考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绩效评价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我国对于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研究综述、不同区域教育信息化(如农村乡镇、少数民族地区、某省市县等)、不同学校类型教育信息化(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信息化某一方面(如教师绩效、课堂教学、信息化领导力、教育资源库、技术装备、经济投入等)。国内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水平评价、效益评价和产出评价三类。

1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

1.1 构建原则

(1)投入产出效益评价原则。绩效评价的关键在于投入与产出的收益率,因此,在指标构建时,既要体现投入情况,又要体现产出情况。这是重要的评价原则,也是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

(2)政府政策文件导向原则。针对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评价,其评价指标是否能够反映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尤其重要,因此,相关政策文件所涉及到的指标或标准是最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同时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参考。

(3)文献高频次指标参考原则。对于历年来相关相关研究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指标可以结合政策指标综合采用,根据实际构建情况选用;同时,考虑到反映时代发展趋势的需要,还应当参考新出现的指标。

1.2 构建方法

1.2.1 指标选取方法

吴砥指出,目前教育信息化的指标选择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定量分析。通过运用一些数学方法对指标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进行判断,进而来筛选评估的指标体系。二是定性选择。如访谈法、专家咨询法,主要通过主观经验对指标进行筛选。在评估指标的构建上,首先基于年鉴指标、规划指标和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指标形成基础指标,同时根据地区差异、新的政策要求对基础指标进行补充,然后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对指标进行进一步的挑选和评判,最后,采用聚类分析法构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评估指标体系[1]。此次指标体系构建亦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先用定量分析方式,以湖北省政策文件和文献分析中的高频次指标和新兴指标作为基础指标,同时辅以定性方式,通过专家团队对定量方式构建的指标分级赋值,进行重要性评判,取平均值,对于均值过低的指标予以删除,对于原指标集中未出现而由专家共同提出的指标予以考量。

1.2.2 指标构建方法

(1)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各种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本文主要用于指标体系层次分解。

(2)Delphi法:是专家咨询法的一种,它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专家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本文在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或观测点的选取以及相应指标的权重设置方面运用该方法。

2 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与体系构建

2.1 文献指标频次分析

以CNKI为刊源,以“(‘教育信息化’or‘信息技术教育’or‘农村远程教育工程’or‘农远工程’)and(‘绩效’or‘成本效益’or‘成本’or‘效益’)and(‘评价’or‘评估’)”分别为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精确匹配检索。结果显示,去除重复论文,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与教育信息化紧密相关的有效文献331篇,其中,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文献约有116篇,未分类型总体研究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文献约有137篇。

在论述基础教育信息化和总论性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中统计高频次指标,选取指标核心词为统计点,类似含义指标合并处理。历年研究文献中高频次一级指标核心词主要有:信息化应用(88次)、信息化基础设施(74次)、信息资源建设(64次)、信息化人才(45次)、信息化组织与管理(45次)、经费投入(43次)、教育信息化效果或效益(30次)、信息素养(30次)、信息化主体发展(28次)、信息网络(28次)等。高频次的二级指标核心词如表1所示。

表1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二级指标核心词出现频次

从表1可知,信息化教学相关二级指标一直是多年来的评估重点所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教学上的应用、应用学科覆盖率等;信息素养(包括教师与学生)、信息化培训(主要指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相关二级指标紧随其后。其次是经费投入和基础建设,基础建设中又以网络建设(如学校入网率、校园网建设等)和信息化终端(生机比、师机比等)的研究最为常见。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者、信息化人力资源或信息化队伍、信息化规划与标准、学生信息化学习(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和学习认知)、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和教研科研、信息化组织等相关二级指标也较为重要。这些高频次指标核心都可作为构建二级或三级指标(主要观测点)的参考。

2.2 政策分析

自我国提出教育信息化目标以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作为指导,选取最为适宜湖北省实际情况和最为贴近时代的政策是构建适时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尤其是一级指标的选取不应偏离相关政策。基于此,我们以《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为主要参考政策,同时,考虑时代性的要求,以新时代的新发展方向——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湖北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补充。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阶段性目标和发展任务相辅相成,综合起来可概括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管理与保障体系几大方面,这与文献研究中的高频次核心指标趋于一致,可作为一级指标的主体内容。《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湖北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具体内容可作为二三级指标或主要观测点、以及权重分配的参考。

2.3 发展趋势与区域性影响

由于不同时期有不同趋势导向,因此,在指标体系研究中,也应根据近年不同情况增加新兴指标。尤其是2018年“教育信息化2.0”的提出,促使指标构建时应当对2018年以后的研究指标单独考量,例如:以“满意度”为基础的评估指标,关于“特色功能室”的研究(如:录播教室、智慧教室等),“信息化交互”“教育公平”等指标的研究。这些新兴指标与“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2]等实施行动密切相关,也是构建指标体系时的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构建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既参考长期以来作为评估标准存在的指标,又兼顾发展趋向。同时要考虑区域评价的特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超越了单个学校、班级、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范围,它有利于从更广阔的视角评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建设的效益。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从区域的层面出发,更全面的视角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展开研究,这样会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入、更宏观的认识[3]”,例如:教育的公平性与均衡性、地方政府和地方环境都是区域评价的重要方面。

3 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总体目标在于优化教育投入产出效益、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结合具体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实际水平,可以将教育信息化效益理解为“教育信息化目标实现的程度”[4]。其内涵是“教育信息化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与信息化投入有对比关系的对人们有益的结果”[5]。因此,此次指标构建还依据产出效益原则分别从投入与产出角度体现绩效。

结合专家团队赋值,形成最终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共有6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下设若干三级指标或观测点(注:某些指标既是经费投入的产出结果,又是信息化应用的投入基础)。

表2 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 评价方式

4.1 权重设置

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主要采用Delphi法,由专家团队分别对每一个三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判后,赋予1-9级不同重要程度等级,再通过两两比较,构造指标重要程度矩阵,并基于该矩阵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文献调研和其他省份的评价经验,对照本省实际,对各指标权重的精度进行适当取舍。

4.2 计算方式

绩效评价的计算方式拟采取绝对值与相对值并行的方式。对于国家或湖北省政策文件中有具体考核值的指标或者是否型指标,均采取绝对评价方式,有考核值的直接以文件中指定水平进行达标赋值,达到水平的其效益均认为已最大化,是否型则采取“是”得满分、“否”不得分;对于国家或湖北省政策文件中没有具体考核值的指标,采取相对评价的方式,利用平均值与标准偏差,从统计学角度评价。对于一个包含多个评估子项的指标,先对不同评估子项分配对应权重系数,再按以上方法评价。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计算。

5 结语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政策分析,结合专家团队意见,遵循投入产出的效益原则,构建了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该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基于理论基础,在实地调研中,可能会发现有指标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数据采集难以实现的现象、或是无法量化的情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

猜你喜欢

湖北省绩效评价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PPP项目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探究
优化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益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基于因子分析的传媒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绩效评价在委托管理酒店中的应用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基于《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的医药全行业绩效评价及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