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程序化气道评估的气道管理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10-30何淑美李静罗蓝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10期
关键词:程序化监护气道

何淑美, 李静, 罗蓝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肺病三科, 广东 深圳518000)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上呼吸道置入气管或直接置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 为重症肺疾病的常用治疗手段, 能够较好地保障患者通气顺畅[1-2]。 最常见的人工气道建立方式包括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 而重症患者通常失去意识或自护能力, 因此对此类患者进行专业护理具有较高的必要性[3]。 常规护理难以适用于重症患者, 无法准确掌握患者的气道状态, 导致最终护理效果不佳。 基于程序化气道评估的气道管理是一种通过拟定工作程序并严格遵从执行的护理管理模式, 对护理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基于此, 本研究对重症患者使用基于程序化气道评估的气道管理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于我院接受人工气道治疗的60 例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入ICU 后建立人工气道; ②建立人工气道不足48 h; ③未合并严重精神疾病; ④患者或其家属于研究开展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合并呼吸系统先天发育异常患者; ②具有心肺手术史患者; ③中途死亡患者。 依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30 例。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气道管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基于程序化气道评估的气道管理。 本研究在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 观察组男 12 例, 女 18 例; 年龄 36 ~ 57 岁, 平均年龄 (45.35 ±5.44) 岁; 受教育程度: 小学 5 例, 初中 8 例, 高中 10 例, 大学及以上 7 例; 原发疾病: 冠心病 10 例, 急性中毒 7 例, 呼吸衰竭7 例, 颅脑损伤6 例; 气道建立方式: 经口气管插管14例, 气管切开 16 例。 对照组男 13 例, 女 17 例; 年龄 35 ~ 57岁, 平均年龄 (45.38 ± 5.47) 岁; 受教育程度: 小学 6 例, 初中 7 例, 高中 11 例, 大学及以上 6 例; 原发疾病: 冠心病 9例, 急性中毒 8 例, 呼吸衰竭 6 例, 颅脑损伤 7 例; 气道建立方式: 经口气管插管13 例, 气管切开17 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气道管理: ①结合患者基础疾病及病历资料进行必要的排痰、 吸痰工作; ②根据患者需求进行定时翻身、 叩背以促进痰液排出; ③患者状态允许后抬高床头约30°; ④使用呼吸机湿化器适度湿化气道, 提醒患者接受雾化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基于程序化气道评估的气道管理: ①建立程序化气道管理小组: 以ICU 临床工作经验5 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作为候选组员, 以ICU 护士长作为组长, 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进行培训, 考核后按成绩筛选成员入组。 ②建立气道管理程序化框架: 将人工气道中各类问题列出并以此为导向, 通过循环上升式护理模式确立 “收集问题-评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量改进” 这一程序框架。 ③基础措施主要包括监控病房湿度、 温度及洁净度, 定时消毒、 通风; 对机械通气相关设备进行灭菌, 减少患者感染; 定期行口腔护理, 维持患者良好口腔健康。 所有患者的干预时间均为3 周。

1.3 观察指标①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 重症监护时间。 ②护理满意度: 使用我院自制量表测定护理满意度, 该量表包含护理质量、 护理措施、 护理态度及护理管理4个维度, 0 ~ 62 分为不满意, 63 ~ 91 分为满意, 92 ~ 100 分为十分满意。 ③统计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 呼吸道黏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x ± s 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 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机械通气时间、 重症监护时间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 1。

表1 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 重症监护时间比较 ()

表1 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 重症监护时间比较 ()

组别 n 机械通气时间 (d) 重症监护时间 (d)观察组 30 4.13±0.75 5.56±0.69对照组 30 5.56±0.81 8.20±0.97 t 7.095 12.147 P 0.000 0.000

2.2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 2。

表2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n (%)]

2.3 并发症观察组发生1 例呼吸道黏膜损伤, 对照组发生3例肺部感染、 3 例呼吸道黏膜损伤。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2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 4.043, P = 0.044)。

3 讨论

人工气道是保障危重症患者正常通气功能的常用急救措施之一, 是危重症患者重要的生命通道, 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基础。 在治疗过程中保障气道通畅, 维持其良好状态是护理的难点与重点。 相关研究 [4-5] 显示, 人工气道的建立会对患者会厌功能产生较大影响, 导致咳嗽反射消失, 减弱患者排痰能力, 同时机械通气可能影响纤毛运动, 导致大量分泌物积聚于气道内, 综合作用下可严重影响患者呼吸, 甚至导致死亡。

常规护理难以满足重症患者的需求, 且针对性较弱, 大量冗余的护理措施与人工气道管理的结合性较弱, 长时间治疗易造成患者反感等负面心理, 最终影响护理及治疗效果。 基于此, 本研究对重症患者应用基于程序化气道评估的气道管理,并与常规护理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明重症患者应用基于程序化气道评估的气道管理能够显著减少机械通气时间、 重症监护时间, 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分析原因在于, 基于程序化气道评估的气道管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有序性, 通过程序化气道评估能够详细了解患者状态, 发现存在的健康问题, 并根据以上资料针对性制定护理措施, 同时在完成护理后对干预效果进行分析。 本研究气道管理中的基础措施对护理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如保持室内环境清洁、 定时通风、 定期消毒能够有效降低病房细菌含量, 从而减少患者感染风险, 利于患者恢复[6-7]; 口腔护理、 相关器械灭菌亦能够降低肺部感染及下呼吸道黏膜损伤发生率。 同时, 基于程序化气道评估的气道管理可进行逆推, 通过对感染原因的详细分析, 发现导致感染及呼吸道黏膜损伤的原因, 进而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进行预防, 促进患者康复[8]。 此外, “收集问题-评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量改进” 的模式不同于常规护理以护理人员为核心, 其以患者为中心, 从患者角度出发发现并解决问题, 患者更易于接受[9], 从而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 重症患者应用基于程序化气道评估的气道管理能够显著减少机械通气时间、 重症监护时间, 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程序化监护气道
基于Houdini的VEX程序化建模高效搭建数字孪生虚拟工厂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中国程序化广告技术生态
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
程序化护理干预对脑卒中重症患者的影响
程序化护理操作管理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