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10-30蒋俊玉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10期
关键词:红霉素小剂量胃肠道

蒋俊玉

(东莞康华医院 新生儿内科, 广东 东莞 523000)

早产儿的抵抗力下降、 感染增多、 体温调节能力较差等导致其健康状况较足月新生儿明显较差。 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 营养状况是针对早产儿研究的重点之一。 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 主要原因是患儿胃肠道功能低下、 器官发育不成熟, 无法有效消化食物, 进而导致腹胀、 呕吐及胃潴留增加等表现。 喂养不耐受为建立肠道内营养的重要影响因素, 该现象会延长肠外营养时间, 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本研究采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纳入我院2014 年1 月至2019 年 1 月收治的 160 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80 例。 对照组男45 例, 女 35 例; 胎龄 28 ~ 35 周, 平均 (30.78 ± 2.61) 周;出生体质量 (1.85 ± 0.31) kg; 分娩方式: 顺产 38 例, 剖宫产42 例。 干预组男 47 例, 女 33 例; 胎龄 28 ~ 34 周, 平均(29.98 ± 2.46) 周; 出生体质量 (1.78 ± 0.27) kg; 分娩方式:顺产40 例, 剖宫产40 例。 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呕吐次数增加 (>3 次 /d); 奶量不增或减少 (时间>3 d);胃残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 1/3; 腹胀 (24 h 腹围增加>1.5 cm并伴有肠型; 胃内容物呈咖啡渣样, 大便潜血 “+”)[1]; 胎龄在28 ~35 周; 入院时间<出生24 h; 排除先天性胃肠道畸形、机械性肠梗阻等患儿。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 包括保温箱保暖、 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32 周早产儿采用间断口-胃管喂养, >34 周早产儿采用经口喂养, 32 ~34 周早产儿依据临床情况选择适当的喂养方式。 对照组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 S10970105), 0.5 g/次, 2 次/d, 采用鼻饲的方式给药; 干预组采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 微生态制剂用法同对照组, 取红霉素肠溶胶囊 (浙江丽水众益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5181)内粉末加入适量乳糖混合后研磨, 采用鼻饲的方式给药, 3 ~5 mg/kg, 2 次 /d。 两组患儿均治疗 1 周。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 判定标准[2]: 完全缓解: 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 胃内无食物潴留, 奶量明显增加, 腹胀消失; 部分缓解: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 胃内少量食物潴留 (小于 1/3), 奶量增加, 腹胀减轻; 无效: 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 胃内有食物潴留 (大于1/3)。 总有效率 = 完全缓解率 + 部分缓解率。 ②观察两组患儿的相关临床指标, 包括呕吐消失时间、 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 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 住院时间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1.2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n (%)]

2.2 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干预组的呕吐消失时间、 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 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 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 2。

3 讨论

早产儿为胎龄<260 d, 出生体质量不足 2.5 kg, 身长<46 cm 的婴儿[3]。 早产儿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 抵抗能力较低,易造成智力低下、 低血糖等发生。 早产儿若喂养不当, 会出现喂养不耐受, 影响基础疾病的康复、 体质量回升及存活率。 相关研究[4]显示, 在临床中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进行有效的治疗, 保证患儿电解质平衡, 在保温箱中观察生命体征, 积极治疗并发症, 可有效改善喂养不耐受情况。

表2 两组患儿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 d)

表2 两组患儿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 d)

组别 n 呕吐消失时间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 住院时间干预组 80 3.87±1.09 10.01±1.97 11.03±2.07 20.01±2.70对照组 80 5.12±1.27 12.52±2.36 12.98±2.41 23.04±3.39 t 值 6.680 7.303 5.490 6.253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小剂量红霉素为促胃肠动力药, 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其治疗机制为: 红霉素可结合胃动素受体产生促动力效应, 加快胃肠蠕动和排空, 减少胃潴留。 但临床中大剂量使用会导致机体胃肠道出现不规则的剧烈收缩, 造成腹痛呕吐的出现[5],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宜小剂量使用。

微生态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早产儿因肠道内菌群未定, 新陈代谢较慢, 因此发生喂养不耐受后, 会导致抵抗力下降, 调整患儿的肠道菌群可有效促进机体对营养的吸收,促进新陈代谢, 改善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症状。 微生态制剂的治疗机制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抑制致病微生物生长, 促进正常微生物繁殖。

李昕等[6]的研究采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结果显示患儿的临床疗效提高, 未出现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呕吐消失时间、 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 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 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 <0.05), 表明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 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微生态制剂治疗, 可加快患儿的营养康复进程,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红霉素小剂量胃肠道
小剂量喹硫平对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增效作用的比较研究
红霉素眼膏 用途知多少
水囊联合小剂量催产素应用于足月引产的临床疗效观察
红霉素软膏不能长期使用
红霉素软膏不能长期使用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小剂量 大作用 肥料增效剂大有可为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小剂量米索前列醇替代利凡诺终止中晚期妊娠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