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含情默默向层漪 语语幽怀定未知
——谈宋代荷花题材的绘画

2020-10-29李方红

艺术品 2020年7期
关键词:枯荷祥瑞题跋

文/李方红

荷是夏季的水生花卉,是遍布全球的观赏性植物。关于荷的植物属性,《中国植物志》做了科学而详细的论述:“(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横生,粗壮。叶漂浮或高出水面,近圆形,盾状,全缘,叶脉放射状。花大,美丽,伸出水面;萼片4—5;花瓣大,黄色、红色、粉红色或白色,内轮渐变成雄蕊;雄蕊药隔先端成1细长内曲附属物;花柱短,柱头顶生;花托海绵质,果期膨大。坚果矩圆形或球形;种子无胚乳,子叶肥厚。”1早在《诗经》以前的时代,荷作为实用植物就已经出现在典籍中,如《逸周书》中就有“薮泽以竭,即莲掘藕”的记载。《尔雅》对于荷的介绍更为具体:“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花更是被赋予了静雅之格。”2关于荷的名称,《诗经》中有“荷”“菡萏”的称呼,如《陈风》中“彼泽之陂,有蒲菡萏”,《郑风》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清人《广群芳谱》中对于荷的名字做了总结:“荷为芙蕖花,一名水芙蓉,一名水芝,一名水芸,一名泽芝,一名水旦、一名水华。”3荷花的颜色有深红、粉红、白、淡绿等颜色,人们有时在荷的名称前加上花色,如红芙蓉、白莲等。早在《诗经》时代,荷就逐渐被赋予了文化含义。此后,历代文人吟咏荷的作品极多,寄托了诸多的情感。宋代周敦颐最为著名,他在《爱莲说》中把荷花比作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历代关于荷花题材的绘画作品也非常丰富,汉代四川出土的画像砖《采莲图》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荷花题材的绘画。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南朝梁元帝曾画过《芙蓉蘸鼎图》,这是最早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的荷花题材的绘画。到了五代两宋之际,荷花题材的绘画逐渐走向成熟,荷花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多,并成为花鸟画中的重要题材。据《宣和画谱》记载,黄筌、徐熙、赵昌、崔白等人名下皆有数件,甚至数十件荷花题材的作品。检索《故宫书画图录》《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国绘画总合图录》《宋画全集》等著录书籍,发现目前存世的宋代荷花题材的作品大概有30余件,本文将对其中的部分作品做分析,以期考察宋代荷花题材作品的特点。

一、枯荷

惠崇的《秋浦双鸳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册页,纸本设色,属于《历朝画幅集册》第二开。从钤印情况考察,这件作品在沈周、项元汴、吴廷、耿昭忠父子、怡亲王胤祥等明清收藏家手中流转,并最后进入清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这件册页有贡颖之、张田、王行、独醉生、乾隆等明清人题跋七则。是作小景构图,画面右上半角空旷表现远景,景物集中在左下半边,绘有双鸳、苦荷、芦苇,有一种秋凉的气氛。

宋 赵佶 池塘秋晚图 33cm×237.8cm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惠崇是北宋著名的小景画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载:“(惠崇)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4从郭若虚的记载中可知,惠崇的小景画以表现诗意为尚,并且水平极高。结合《秋浦双鸳图》来看,郭若虚对于惠崇绘画风格的描述是客观的。《秋浦双鸳图》被明清的收藏鉴赏家认为是惠崇的典型作品,并留下了题跋诗作。乾隆的题跋是:

秋浦两鸳鸯,双栖不改常。芦苍垂白冷,荷败罢红芳。似喜弗离别,奚曾恋稻粱。上人出家者,此画却无当。右惠崇《秋浦双鸳》。

结合画面,可以看出乾隆在题跋中的描述是十分贴切的。乾隆在题跋中直接点出画作是惠崇的作品,并且命名为《秋浦双鸳》。至于其他人的题跋,分别是:

馆娃宫畔百花洲,常侍君王此处游。一夜秋香零落尽,至今沙鸟亦含愁。宣城贡颖之。

鸭觜滩头双野凫,败荷颜色锦模糊。分明一段江南景,却向人间作画图。张田。

渚莲香尽绿波秋,锦羽双栖得自由。日暮菱歌声断处,美人正在木兰舟。逸斋。

秋雨更秋烟,相将日暮天。最怜沙上鸟,欲卧不成眠。王行。

凉风吹南湖,绿水澹秋影。犹有双鸳鸯,飞鸣两相并。荡舟人不来,芳期隔暝烟。

题跋中描述了沙汀、野凫、败荷、日暮、秋雨、凉风、暝烟等这些意象,表达的正是“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的景象。再次考察画面,其中的枯荷是表现画面氛围的关键,是整个画面的“画眼”。画家笔下的枯荷正是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形象表达,枯荷正逐渐成为北宋文人画家表达趣味的一种选择。这种趣味在北宋士大夫群体中广为流传,甚至影响到了皇室趣味,如徽宗的作品《池塘秋晚图》。

这件《池塘秋晚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残卷,卷后有徽宗钤印、押款,有乾隆、范逾、邓易从的题跋:

蜀都范逾宣和幼时斋沐熏发,获睹宝图于颍昌阳翟之处。当靖康之变,逾之㦤亲邓公寿别驾兵火中,背负入蜀。绍兴壬子冬,再恭睹于成都石笋之临斋。时异事迁,因物思感,不觉潸然汾涕。余年八十七矣,悼把玩之不忍释手,谨书以识之。

徽宗皇帝御制《池塘秋晚图》,向曾大父枢密,在政府时侍紫宸宴,酒酣乐作。上乃声其庆会之意出斯图,以赐曾大父暨大父侍郎先君知郡,传至易从,迨今四世,百有余年矣。拜观宝图,笔精墨妙,超卓今古,岂凡子所能作哉?谨当珍藏,以示子孙,垂之不朽,坚忠孝大节,仰答圣眷隆渥也。淳熙丁酉春,南阳邓易从拜书。

宋 佚名 出水芙蓉图 23.8cm×25cm 故宫博物院藏

徐邦达认为这件《池塘秋晚图》即是画史著录中的《荷鹭惊鱼图》,其卷后钤印、押款皆后添,而且后纸邓易从、范逾二跋亦伪5,但这确是徽宗的一件真笔作品。考察乾隆的题跋可知,乾隆内府认为这是徽宗的作品,并对画面内容进行了描述。此卷布局疏朗、平整,红寥、蒲草、荷叶、白鹭等物象之间呈现有机的互动。此卷笔墨朴拙灵秀,白鹭用淡墨勾出,与深墨画成的荷叶相衬托,枯败的荷叶用干笔皴涂,勾勒叶筋。特别是画中的几朵枯荷笔意疏朗、粗犷,成功渲染出了画面的潇洒之趣,与北宋文人画的审美趣味相似。

枯荷的秋日萧瑟的意象深受文人画家喜爱,但是并非完全符合雍容华贵的皇家趣味。徽宗的《池塘秋晚图》中的枯荷虽然含有文人的野逸趣味,但是更多的是徽宗个人趣味的一种尝试。宋代宫廷绘画中的荷花,多是精工细描,讲求格法,即使枯荷也不例外,如《疏荷沙鸟图》《晚荷郭索图》。这两件册页作品皆藏于故宫博物院,都是乾隆内府收藏。乾隆认为《疏荷沙鸟图》的作者是宋代宫廷画家马兴祖,他在册页对开题诗一首:

叶败花残枝亦枯,何来沙鸟立斯须。伊人意寓南迁代,似写其瞻爰止乌。

而《晚荷郭索图》则是宋佚名作品,乾隆同样题诗一首:

从来螯蛫善横行,稻熟秋风意气生。甲介向称无所畏,如何每入膳人烹。

乾隆的题诗皆本于画面,并引申了画面物象的文化含义。这两件作品都采用了工笔画法,刻意精求物象的形似,用细笔描绘入微。虽是秋天的败荷,但是表现的重点却是成熟的莲子,而非枯萎的荷叶。在主流的宫廷绘画中,荷花题材的绘画更多表现的是奇花异卉的象征意涵,用于祝寿、宫苑等场合。

二、仙草

宋代佚名作品《百花图》是一件特殊的南宋宫廷绘画作品,画面绘有寿春花、长春花、荷花、兰花、蜀葵、玉李花、桃花等花卉,细致描绘了自然界百花争艳的各种姿态,并且用小楷书标出花名并纪年、诗句。书法娟秀平正,稍带颜体。用笔工致纤细,设色浓丽典雅,具有典型的南宋院画风格。关于这件作品的用途,画卷拖尾处明人朱之垝在弘治丙辰(1496)三月的题跋中有明确说明:

右《百花图》一卷,乃杨婕妤画也。婕妤盖宋光宁时人,说者谓与马远同时,后以色艺选入宫。其绘事过人,自能题咏。每流传于人间,此其所画以寿中殿者也。

李湜认为这是一件朱之垝献给明代唐贤妃的寿礼,为了显示贺礼的贵重,朱之垝假托杨皇后之作。6但是,结合画面上的“今上御制中殿《生辰诗》”题诗,以及朱之垝的题跋,仍然可以确认这是一件宋代宫廷画家所作的祝寿作品,使用的是“美人香草”的象征意涵,并且使用的多是能够兆示祥瑞的植物。

宋 惠崇 秋浦双鸳图册页 27.4cm×26.4cm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祥瑞绘画是祥瑞思想的一种视觉化表现。祥瑞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礼记》中记载:“国家将兴,必有祯祥。”7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祥瑞思想的产生就是为政治服务的。祥瑞思想的视觉化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程,现在能看到的瑞应图像,多集中在汉代之后的时期,如汉代画像石中有祥瑞图像、南朝刘宋元嘉二年(425)的石刻祥瑞画像、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P.2683唐代敦煌写本《瑞应图》等。在南北朝时期,士族画家也参与了瑞应图的创作,如宗炳、庾肩吾等人就创作过许多的瑞应图。庾肩吾在《书品》记载:“宗炳又造画《瑞应图》,千古卓绝,王元长颇加增定,乃有:虞舜獬豸,周穆狻猊,汉武神凤,卫君舞鹤,五城、九井、螺杯、鱼砚、金滕、玉英、玄圭、朱草等,凡二百一十物。余径取其善草嘉禾、灵禽瑞兽、楼台器服可为玩对者,盈缩其形状,参详其动植,制一部焉。”8北宋真宗时期,皇室赞助了道观玉清昭应宫的修建,这本是为了供奉“天书”而专门修建的宫观,其中的壁画、雕塑等视觉创作就是一个祥瑞图像的集合。徽宗皇帝更是热衷于各种祥瑞现象,并大力发展祥瑞图像。高宗皇帝为了政权的合法性还特意制作了《中兴瑞应图》等。这件南宋宫廷的祝寿作品,所选用的视觉图像皆是灵花异草,即使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植物,也在题诗中特意强调其祥瑞的意涵,如画中的荷出现了两次,其诗作分别是:

《荷花》。试问如何庆可延,请君来看锦池莲。呈祥只在花心见,玉叶金枝亿万年。休论玉井藕如船,叶底巢龟和小年。自是生从无量佛,言言万岁祝尧天。

《西施莲》。昔年曾听祖师禅,染得灵根洒洒然。瑞相有时青碧色,信知移种自西天。

这两种荷分别用精细的笔法勾勒出叶、茎、花的形状,精细晕染敷色,极力表现叶的生机和花的饱满,表现手法与吴炳的《出水芙蓉》、李迪的《红白芙蓉图》如出一辙。

南宋冯大有的《太液荷风图》表现的则是夏日皇家曲苑中的荷画风情。太液池又名蓬莱池,是唐代大明宫重要的皇家池苑。9关于冯大有的资料,清代张志钤记载:“宋冯大有善画莲,为阴晴风雨四图,闲情寄写,精妙入神。于清言晋陵人也,工画荷花,独步一郡。嘉定间,世号于荷。”10作为宫廷画家中画荷高手的冯大有,在此件作品中表现了宋代宫廷池苑的夏日胜景。画面中荷叶连天,莲花掩映其中,几对野鸭悠闲的徜徉在湖面,空中的彩蝶、双燕飞翔其中,表现了一种优美、生机勃勃的荷塘风韵。此册的对开有题诗:

宋 李迪 红白芙蓉图 25.2cm×25.5cm 绢本设色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从题诗中的“秋意”“秋风”可知,题跋者在观看这件描写南宋宫苑美景的《太液荷风图》的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一丝悲秋的情怀。题跋者的这种含蓄的情感恐怕身处南宋宫苑里的人们是无法体会的,他们看到的荷花更多是朱熹诗中的风韵:“红白莲花共一塘,两般颜色一般香。宫娥梳洗争先后,半是浓妆半淡妆。”11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宫廷,对于荷花的审美意象停留在《莲池水禽图》的优美、马麟《荷香消夏图》的闲适。至于寄托故国忧思的枯荷,他们仿佛遗忘了一般。而宋代文人绘画除了悲秋的枯荷题材外,还有消夏情趣的夏荷图,如赵伯驹《莲舟新月图》、赵士雷《荷亭消暑图》、佚名《柳堂泛月图》等。

三、莲社

在宋代绘画中与荷有关的还有一类比较特殊,即借助荷花的象征含义而命名为《莲社图》,以李公麟的《莲社图》系列最为著名。这类作品不以具体的荷花物象为表现对象,倚重的是荷高洁的品质,其典故出自南朝谢灵运等人结社运动。南朝谢灵运与慧远等人结社的典故在宋代文人中广为流传,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图像模式,如辽宁省博物馆藏宋人《白莲社图》题跋中对于这一典故有详细的记载:

《白莲社图》,熙宁中龙眠李公麟伯时居山时所作也。即云松湶石,遂为道场,不以屋室碍所见也。挈经乘马以入者,谢康乐灵运也;蓝舆而出随以酒者,陶渊明也;捉手相遇而笑谈者,社主法师惠远与简寂先生陆修静也;坐石而相对者,罽宾佛驮耶舍尊者与佛驮跋罗尊者也;设狮子金像而读佛事者,雁门周续之道祖于法师昙常、法师道昺也;围坐于石台而翻经者,彭城刘遗民仲思、南阳张望秀硕、西林释觉寂大师惠永与法师惠持、惠睿也;观流瀑而浣足者,南阳张野莱民也;踞胡床而凭几者,东林普济大师竺道生也;坐兽皮而执白羽者,豫章雷次宗仲伦也;展法具而趺坐者,法师昙诜与法师道敬也;策杖而行于山径间者,法师昙顺与南阳宗炳少文也。盖刘仲思、雷仲伦、周道祖、宗少文、张莱民、张秀硕皆慕远师德名而投社者也。若释惠永、道生、耶舍、跋陁罗尊者、惠睿皆与远师道法相契者也。惠持则远师之眷弟也。昙顺、昙常、道昺、道敬、昙诜皆远师之弟子也。是为十八贤。至于陆修静,则远师与之游送必过虎溪者也;陶渊明则远公为置酒邀之而不肯入社者也;谢灵运则尝种池莲愿入社而远公止之者也。右三人外,有驱蛇行者、执经俗士与童行佛奴,凡十七人,皆附于图。自远公而下十八贤,陈舜俞令举为《庐山记》,人自有传。龙眠、李楶、德素为书其略。

这样的题跋经常出现在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中,几乎成为这类题材的固定模式。虽然题跋中把“高贤结莲社”“虎溪三笑”“白莲结社”等典故揉在一起论述,但是却表明了荷在文化中的丰富意涵。《白莲社图》中专门有一段描绘莲池中的荷,采用“落墨法”描绘荷叶,纯用水墨作画,表现了淡雅的文人气质。

因着荷丰富的文化内涵,荷花题材的绘画一直被历代画家广为创作,并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实在是难以一一赘述。纵观元代以来的绘画,赵孟、钱选、沈周、文徵明、陈淳、徐渭、陈洪绶、石涛、八大、“扬州画派”、“海派”、吴昌硕,乃至近代高剑父、林风眠、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人都留下了大量的荷花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意涵上或抒发君子高洁,或寓意祥瑞,或表现丰富的佛教意涵,在技法上则更加丰富多彩,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

宋 佚名 秋渚文禽图 34cm×36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睡莲科·莲亚科·莲属》,3页,科学出版社,1979年。

2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卷八《释草第十三》,1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汪灏、张逸少《广群芳谱》卷二十九《花谱八·荷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48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

5徐邦达《宋徽宗赵佶亲笔画与代笔画的考辨》,《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1期。

6李湜《〈石渠宝笈〉著录女画家作品辨伪》,《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3期。

7郑玄注《礼记》卷十六,四部丛刊景宋本。

8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4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9安家瑶等《西安市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考古》,2005年第7期。

10张志钤《画家品类举要·画荷论》,12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

11朱熹《咏红白莲》,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44 册),2765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猜你喜欢

枯荷祥瑞题跋
枯荷
题跋课程在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中的缺失与建设
青山遮不住、江山多娇、天降祥瑞
枯荷
近十年来中国绘画题跋研究综述
李 明
金猪庆祥瑞
留得枯荷
以《千里江山图》为例论题跋的鉴藏功用
昔日皇帝:把“祥瑞”当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