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友情与闲情的结合
——陆游的书札艺术

2020-10-29秦金根

艺术品 2020年7期
关键词:现藏纸本故宫博物院

文/秦金根

宋 陆游 候问帖 30.5cm×59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在陆游的书法中,草书是其大宗,也是他最看重的,但现在流传下来的草书作品并不多。在流传下来的陆游的书法作品中,最常见的还是书札。这类书法是其日常的诗、词、文等的手稿、草稿,或是与亲朋往来的书信,它们在当时并不是陆游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而是以某种实用目的为前提的。但经过历史的沉淀,这些书札被保留下来,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陆游及其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料。仅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出发,这些日常书写的书札是陆游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不经意间完成,可谓其“无意于佳乃佳”的代表作,流露着陆游的真性情。

在陆游的一生中,他的手迹应该很多。一是他是极其勤奋的诗人、文学家,大凡诗稿、文稿等他都留有书迹,仅其诗实存后世一万多首,可见其诗稿、文稿之巨;二是他交往极其广泛,在前文专门叙述了他与辛弃疾、朱熹、范成大、杨万里的交往,事实上,他和当时的很多重臣、文人都有交往,他们的书信来往频繁,这也是其手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岁月无情,很多珍贵的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归于湮灭。在陆游留存后世的书法中,其手札也不过数十纸而已,而与辛弃疾、朱熹、范成大、杨万里诸人的往来书札也都没有留存下来。

陆游在世时,其书名已经为人所知,即使不能与诗名相比。朱熹就曾对陆游的书法给予很高的评价。陆游与朱熹虽政见不尽相同,但二人都相互怜爱,往来的书信很多。清梁章钜在《退庵随笔三则》中说:“放翁与朱子有道义之契,集中屡见往复之诗。”朱熹亦善书,沈曾植称其与陆游、范成大、张即之(1186—1263)为“南宋四家”,并认为朱熹“所得独多”,盖朱熹反对北宋米、黄诸人将书法领入“尚意”之途,致使意胜而法弱。在南宋初年,“尚意”书风的弊端已经显现,同时朱熹亦站在“理学”提倡规则的前提下的。但他对陆游书法有很高的评价,究其原因,并不在于二人惺惺相惜,而在于他认为陆游的书法胜在笔力和意趣。陆游善草书,但楷书亦深有功力,加之诗名远播,力主抗金受到朱熹青睐亦在常理之中。

唐代书法“尚法”,楷书的法则森严,后人难以逾越,其留给后人发展的空间已经较窄。自晚唐五代始,书家已经开始朝行草书“尚意”的方向探索,此以杨凝式最为突出。宋代崇文,在书法界人们以颜真卿、杨凝式相高,颜真卿是人品和书品完美结合的代表,而杨凝式则是“尚意”书风的先驱。北宋一代,“宋四家”中的苏、黄、米皆以“尚意”相标榜,于人品、修养、雅俗等极为注重。除苏轼尚楷书外,其他人均不以楷书为胜。“尚意”书风是北宋时代特有的政治环境下士大夫文人艺术观的绝好实践,创造了堪与唐“尚法”高峰相比肩的辉煌,其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尚意”书风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所以其作品多为书札手稿,较少见长篇大字作品。这种风气在南宋时愈为高扬,虽然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尚意”书风轻视或忽视法度所造成的弊端,但风气延续绝非一二人振臂即可改变。南宋初年,宋高宗雅好书法,师法黄庭坚,并上溯晋唐,但已开学习北宋人书法的先河,使整个南宋书法的开端建立在北宋的基础之上,取法乎下,已经预示了南宋书法的颓势。

朱熹评价的是陆游的“笔札”,而非其草书。陆游的草书直承张旭,结合其高扬的爱国情怀,在南宋初年有特立独行的创造,是南宋书法的强音。但其书札仍然延续着北宋“尚意”的书风,这不是陆游一人,举南宋一朝莫不如是。朱熹虽批评米、黄,以为他们坏法多矣,但实际上,朱熹的书法亦不出书札一路,并无阔大气象。只是他已经看到法坏的现实,自身于此一端已经留意,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陆游自己说行书取法杨凝式,但实际上他也于苏、黄用功尤勤。在现存的数十纸书札中,大约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杨凝式的,一类是宗苏轼、黄庭坚的。宗杨凝式的书札,多见草意,结构瘦长,笔画连绵,章法极其疏朗,其意多宗《神仙起居法》之特征和风格,这类书札有《候问帖》《拜远道义帖》《长夏帖》。宗苏轼、黄庭坚的书札,结构趋扁,略见敧侧,用笔中侧互用,以行为主,间插草意,面目与笔意皆近于苏轼、黄庭坚,不紧不慢间似在述说不尽的友情。这类作品包括《苦寒帖》《并拥寿祺帖》《秋清帖》《上问帖》《野处帖》和《奏记帖》等。但陆游的书札似乎与米芾的书法不类,继承较少。

宋 陆游 秋清帖 33.2cm×53.4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陆游 自书诗卷 31cm×701cm 纸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

宋 陆游 尊眷帖 29.3cm×38.3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候问帖》又称《盛热帖》,纸本,现藏故宫博物院。《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此札落款有“朝奉大夫主管成都府玉局观”字样,而陆游主管成都玉局观是在淳熙九年(1182),此后一直到淳熙十三年(1186)他都一直奉祠居家,所以,此札大约写于此间。此时陆游刚从四川返里,虽乐于田园,但实际也是不得已,所以心情谈不上特别好。此札是写给中躬侍郎(也写作仲躬侍郎)的,中躬侍郎是陆游的老师曾几的次子曾逮,陆、曾两家在曾几去世后仍交往密切。此信内容谈到天气酷热,谈到了还朝数年谋一官职亦不可得。此札书法结构紧致,虽多草书,但写得并不轻松,似乎因为暑热而思滞笔涩,书法风格在杨凝式和李建中之间。

《拜远道义帖》又名《拜违帖》《桐江帖》,纸本,现藏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三希堂法帖》刻入。据徐邦达先生考证,此札写于淳熙十三年,陆游即将结束奉祠居家,乞任严州。此札极富杨凝式笔意,结构瘦长,草书数行,如风疾雨斜,流落潇洒。行间、字间皆疏落,笔意连绵,或见有形映带,或藕断丝连。章法深得杨凝式神髓,疏而不凋,颇见神彩。

《长夏帖》,纸本,现藏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此札类于《拜远道义帖》,也是陆游习得杨凝式书法神髓的佳作。

《苦寒帖》,写于淳熙九年,纸本,现藏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在这则信札中,陆游硬笔横斜,行草相杂,似乎急促地书写着关于赈灾的急切心情和看法。此书体势略右上扬,结体略扁,笔法亦多以侧锋出之,受苏轼影响至为明显。陆游对苏、黄的书法很喜欢,下过很大的功夫。他在题跋中透露出这些信息:

宋 陆游 怀成都十韵诗卷 34.6cm×82.4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予集黄帖,得赠元师及王周彦三诗,甚爱之。……其笔力精劲盖如此。(《跋山谷先生三荣集》)

成都西楼下石刻东坡法帖十卷,择其尤奇逸者为一编,号《东坡书髓》。三十年间,未尝释手。去岁在都下,脱败甚,乃再装缉之。(《跋东坡书髓》)

此碑,盖所谓横石小字者耶?顷又尝见竖石本,字亦不绝大,数简行笔,尤奇妙可贵。与成都西楼十卷中所书郭熙山水诗,颇相甲乙也。(《跋东坡帖》)

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忠臣烈士,所当取法也。(《跋东坡帖》)

陆游坦言集黄帖,编《东坡书髓》,以付收藏和学习之目的。尤其是《东坡书髓》从《西楼帖》中择出,精装为一编,带在身边,30年朝夕不离,可见其倾心东坡盖出于真心。陆游取法上溯杨凝式,于此人多有会心。然而,在陆游时代,东坡、鲁直的手迹常见,影响深刻,陆游家藏名家手泽较多,加之陆游广交,接触二人书迹多矣,客观上为其向二贤学习打下了基础。另外,陆游诗歌直承“江西诗派”,由曾几、吕本中而上溯黄庭坚、杜甫,故其无论文章、诗词还是书法都受到鲁直的影响。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陆游任职镇江通判时专门拜览《瘗鹤铭》,并写下题名,一方面是因为《瘗鹤铭》为名迹,另一方面亦应受到鲁直影响。鲁直书法结构得此帖尤多,中宫收紧,撇捺开张。陆游书法,尤其晚年行草结构类此,结体颀长,中宫极紧密,反映了其与“江西诗派”锻炼词句相关的严谨性。苏轼为北宋士人之代表,于人品、文章、诗词、书画皆为一代楷模,陆游称之为“忠臣烈士”,可见东坡在其心中的地位。陆游晚岁蛰居山阴,常临窗写帖,此时多以晋人为法,而于气息上所得独多。

《并拥寿祺帖》又名《尊眷帖》,纸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影》著录,并刻入《海上仙馆藏真帖》。此帖笔触豪放,粗细笔画对比明显,但总体上仍宗瘦劲,突出骨力。结构宽绰,略向右上欹侧造势,颇能平中见奇。用笔舒畅快捷,行气一以贯之,气息周流全篇,毫无滞碍之感。虽仍不脱苏轼书法的影响,但在陆游的书札中堪称精品。

《秋清帖》又名《与原伯帖》《致原伯帖》,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吴氏书画记》《平生壮观》《装余偶记》《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并刻入《三希堂法帖》。陆游诗歌从曾几学,并与其家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曾几死后,仍交往不断。这封信就是写给曾几的长子曾逢的。曾逢字原伯,《宋史·曾几传》中称赞他“最以学称”。此札据徐邦达考证,应写于从山阴赴夔州任的途中,时在乾道六年(1170)。此札内容多寒暄问候,并大约说明赴川的行程。陆游入川,虽远别家乡,但却充满了期待,他要在四川军旅中为国效力,收复失去的江山。此札书法严谨中见跳宕,用笔灵动有致,多见行草笔法,而结构上虽也屡见长窄的结体,但仍保留苏轼的行书特征,可见其爱慕苏轼书法不虚言也。

《上问帖》又名《致台阁尊眷帖》,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札书法结构瘦长,中宫虽紧,但书写得却极其从容、放松。用笔瘦劲,但笔触着纸轻捷灵活,笔锋外扬多见精神。章法松紧有致,疏密随性。整纸颇见黄庭坚行书的影响。

《野处帖》又名《拜违言侍帖》《致仲躬侍郎帖》,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大观录》《装余偶记》《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并刻入《三希堂法帖》。此札是陆游淳熙九年居山阴家中待命时所写,当时正值水灾,各地饿死人不少,但朝廷救援不力,自己又无责权,所以感到非常忧虑。这种心情就在这封写给老友曾逮的信中表现出来,他说道:“以野处穷僻,距京国不三驿,邈如万里。虽闻号召登用,皆不能以时修庆,惟有愧耳。东人流殍满野,今距麦秋尚百日,奈何?!”他还在信中提及朱熹,希望他能早点来赈灾。此札书法章法紧密,与其他手札的清疏颇不同。此札用笔厚重雍容,无强烈的徐疾对比,似乎在一个夜晚,缓缓地向朋友述说心事。此札书法最有苏轼之神采,丰腴韵藉,实为精品。

《奏记帖》又名《严州札子》,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大观录》《装余偶记》《墨缘汇观》《石渠宝笈三编》著录,书写时应在严州任上,时淳熙十四、十五年,陆游63或64岁。此札笔短意长,多短促轻松笔画,笔锋着纸即走,轻重徐疾间仿佛在纸上跳舞,灵动而有韵致。此札仍宗东坡笔意特点,只是更见灵动。

从以上对陆游书札的取法和留存至现在的书迹分析,陆游书法并没有完全脱离前人,尤其是北宋诸贤的窠臼。于形迹上,他并没有摆脱苏、黄等人的影响,建立起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然而,陆游书法亦有自身的形式特征。其书札多行草相杂,斜风细雨,出之自然。用笔上不受中锋限制,多能灵活施变,合于表达自身意趣之需。结构上以瘦长为主,间以扁方诸形,形成错落。章法上更是不受阻碍,随性而起,情尽而止。

然而,陆游书札的最重要特征还是来源于其综合人文修养所赋予的书卷气。陆游在议论读书时曾说:

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莫道终身作鱼蠹,尔来书外有工夫。(《解嘲》)

宋 陆游 野处帖 31.7cm×54.4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陆游 苦寒帖 31.9cm×48.5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陆游嗜书是出名的,在这首小诗中,陆游愿作鱼蠹,徜徉于万卷之中。然而他更强调读书贵在悟出,要与书外之功相表里。在论诗时,陆游亦强调“工夫在诗外”(《示子遹》),注重综合修养。陆游论诗强调有感而发,这一主张与韩愈论文同,他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澹斋居士诗序》)同时他还认为只有学通天人方可为诗,他说:“学不通天人,行不能无愧于俯仰,果可以言诗乎?”(《答陆伯政上舍书》)在思想上,陆游无疑是位地道的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君子,认为“信孔孟者,实学者之本务也”。(《题尊信斋并序》)但他亦流连于道观郊寺,“思自放于山巅水涯,与世相忘”(《京口唱和序》)。所以,陆游的书法艺术不仅得益于其基于儒家入世思想的爱国情怀,还得益于其耽于读书,更得益于其长于诗律、古风和文词。翁方纲在《石洲诗话十七则》中对此有深刻的感受,他说:“放翁以宝章阁待制修实录讫,即致仕,优游镜湖、耶溪间,久领林泉之乐。笔墨之清旷,与心地之淡远,夷然相得于无言之表,固有在叶石林之上者,无论他人之未忘世谛者也。”正因为陆游是爱国者、诗人,同时亦是书法家,其书札深受后世文人和藏家的青睐,并深受好评。仅举陈深、胡昊两家之论,即可见一斑:

南宋放翁词稿真迹,……细穷详玩,备见句法清真,笔势圆熟,信一代之名迹也。……有集百卷行世,斯其人,风流文雅可知矣。此词虽系草稿,妙在不经意中,天真烂发,姿态横生,种种可为师法,杂之杨凝式、大小米间,又曷愧耶?(陈深《陆放翁词稿跋》)

……今复读诸孙枢德辰所藏《晨起》诗。老年亲札,其忠君爱国之念,蔼然有杜少陵诗气象。其笔力雄健,又类苏子美……(胡昊《题晨起诗卷》)

猜你喜欢

现藏纸本故宫博物院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九月·游弋
熊明非作品选
《玄宗避蜀图》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四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上)
一月·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