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画自说

2020-10-29崔全顺

艺术品 2020年7期
关键词:钢厂鞍山水彩

文/崔全顺

崔全顺

1962年生于湖南湘潭市。199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尼斯鹰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理事、民进鞍山市委副主委,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美协理事、水彩画艺委会副秘书长,鞍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2019年主持国家艺术基金当代中国工业题材创作项目。

山村的雪 55cm×75cm 水彩

被雪覆盖的村庄 55cm×75cm 水彩

我对画画没有什么成熟的创作理念,也谈不上什么理性的美学追求,更没有想过要创作什么样的艺术大作。尽管在绘画形式上默默探索,但也没形成较为满意的艺术风格,我只是面对我熟悉的环境,以平常的心境和朴素的情感,用“形式美”的语言对周边发生的一切进行梳理,在理性与非理性中寻找自我,在放弃与获取中得到满足。

近年来我的绘画创作轨迹并不是很清晰的,生活在鞍山这样的工业城市,脑海里每天都向往着厂区的大工业构成印象,总想着把当时的印象反映在画面上,我在画面上漫无目的地追随厂区的工业构架,不停地游荡,有时竟然找不到一点可以说明问题的设想去组织画面,它太具体,又太抽象,我只能选择某一部分,某一瞬间,某一感觉。

我生活的辽宁鞍山,它是有过“钢都”美誉的老工业城市,那里曾经是高炉林立、机车轰鸣,到处是我钟爱的工业硬朗感和大工业形态构成,但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进程中,老工业时代印记日益消逝。从1999年至2006年,我多次到钢厂里收集素材、写生,久而久之,钢厂里的印象对我来说有一种说不出的熟悉与亲近感。我画它,就是想画和能画,置身在钢厂机车轰鸣与大工业形态的构成中,激情写生,回到画室里对收集的大量素材和写生稿进行整理,重新组织画面,把要表现的大工业印象的形态因素归纳成点、线、面的形式美语言去考虑,用构成语言统观全局。如,大工业厂区里粗细排列的管件作为一种线的表现形态,高高的厂房作为块面的形态,机车等作为一种点的形态。它们之间相互支撑,相互穿插,相互配合。在大的画面里追求大的统一,在统一中追求小的变化,适度达到画面的和谐效果。

三班组作业 160cm×110cm 水彩

那年代 75cm×110cm 水彩

农家院 52cm×72cm 水彩

冬之韵 52cm×72cm 水彩

太行记事一 40cm×55cm 水彩

近两年来,我同时也用水彩媒介来表现北方乡村的故事,力求有时代风貌和新颖的形式感,追求意境、向往神韵。我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冬天的村庄在雪海中各式各样的形态,在我的脑海中已形成。如何组织画面,起初我依照在雪域山庄的所见所想画了几幅,感觉不是很理想。冬天里大自然各种形态个性并没有表现出来,我只是把当时的记忆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内容与形式较为统一,但画面比较平淡。后来数次观察冬天里乡村发生的一切,深切体会和感悟,越发感受到冬天里的村庄形式美的存在,时景形态转换成了形式构成形态,最终确定用点、线、面的构成语言来表现冬天里北方乡村的故事,在质地精致的水彩纸上,大胆地尝试与琢磨,随心,随意。在水与色与景的交融中反复实践,总结客观事物的形与神,赋予其流畅、明快的水色,达到形神兼备、光色兼得的艺术效果。画出了如《透过车窗外的雪景》《被雪覆盖的村庄》等系列作品。

从生活到创作实践,是不断熟悉艺术规律的过程。近年来在水彩画创作的实践中,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我创作的《钢厂印象》和《被雪覆盖的村庄》等为命题的多幅水彩画,是我极其珍爱的作品。因为它记录了我的真实感受,记录了我学习运用想象这个艺术规律的法则去创作实践。尽管它们是那样的不完善,甚至缺陷百出,但这毕竟是我走向艺术创作的新起点。

猜你喜欢

钢厂鞍山水彩
德国萨尔锻钢厂
旧厂区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的思考——论团山钢厂土地盘活
德国萨尔锻钢厂
鞍山嘉阳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鞍山烈士纪念馆
与水彩对话
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教学纪实
钢厂污水的现代处理技术探究
水彩版超级英雄大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