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杂文其实是一种宿命

2020-10-28荆山客

杂文月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杂文家宿命韵味

荆山客

一个人的成长不完全是好事情,往往伴随着自寻烦恼,所谓“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一种。假如是儿童,老师和家长指定了读物,他们只需要摇头晃脑地背诵就可以了,懂和不懂是另一码事,就像从前的私塾启蒙,刚脱掉开裆裤子的孩子,哪里懂得《论语》的要义呢。我的中学时代是文革后期,学校整体的学习气氛不算浓,要恢復高考了,大家才有一点时不我待的样子。

那时人教社中学统编语文教材所选当然都是名家的作品,其中又以鲁迅先生的作品居多。可能是每个人的阅读趣味不同吧,也或许是性格的差异,我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就很有感觉,虽然也是半懂不懂的,但那新颖的句式和文章整体散发出的韵味常常给我以很大触动。“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像这样的句子一直记忆到今天。读书如吃饭,我们没必要记着每天每月每年都吃了什么饭,但每顿饭都给了我们相当的营养以支持身体的发育和成长,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精神食粮自然也如此,所以我读鲁迅直到今天。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有一股文学热潮,喜欢读读写写的年轻人都做作家梦。我出了高中校门就参加了工作,毫无悬念地加入了“文青”的行列。初写杂文有几篇居然在《杂文报》上发表。其中一篇《编选诗的“洁本”》竟然得到了诗人兼杂文家臧克家先生的赞扬,这给了我写下去的动力。可是因为生活所迫,我的写作是断断续续的,产量和质量一直不高。有时我觉得写杂文的人实在是一种宿命,是性格本身注定的东西。杂文家们常有一种如今被某些人讥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文雅点说叫家国情怀,看见阴暗就有一种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人格共性。不说心痒,不写手痒。廖沫沙说:“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邵燕祥说:“人间若没有杂语喧哗,听不见杂文这么一种声音,那么这人间是有缺憾的,是不完美的。”这些我都极为赞同。愚以为,杂文就是众生大合唱里的一个声部,外行人听起来以为是不协和音,其实没这个声部,那合唱是没有韵味的。作为人间喧哗声音之一种,杂文也并非跟着众人瞎嚷嚷。声音是它的外形,见识才是它的内核。它仿佛思想的罗盘,不断矫正人类社会的良知和正义。

猜你喜欢

杂文家宿命韵味
宿命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摩拜的宿命
那一箭,沉寂了宿命的跫音
星河流转,宿命难逃
秋的韵味
档案珍藏者语
本刊聘请签约杂文家
倘若毛公真做了杂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