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团在恒丰

2020-10-28王代芹

党史文苑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永修县军垦恒丰

王代芹

1969年12月,驻守福建沿海某地的解放军136名官兵在某部领导张连的率领下,进驻江西省永修县境内、鄱阳湖畔的省国营恒丰良种繁殖场,着手进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团(以下简称八团)的组建工作。按照部队建制,由现役军官张连任团政委,时任省国营恒丰良种繁殖场场长的刘农民任团长,团部驻扎在牛头山,设有团司令部、政治处、参谋处和后勤处,下设3个农业营、1个综合营,辖有27个连、132个排、388个班。当时,团、营正副职,各农业连的指导员、连长及少数副指导员为现役军官,副连长和排、班长则从本地干部中选用。

1970年3月,刘农民调回省农业部门,张连调回福州部队。福州军区另派一批现役军官来到八团,加上原有人员,现役军官达到一百五六十人。经福州军区批准,李凯任政委,张驾祥任团长,王积卿任副政委,周景云、王忠才、卢庆华、于纪滨任副团长。

八团成立后,在恒丰这块东西长19公里、南北宽12公里的土地上,全面开始了艰苦的军垦创业之路。全团上下实行军队化管理。原来良种繁殖场的职工变成了军垦战士,享受供给制待遇,不分男女每人每月发16元钱,但是他们和边疆“亦兵亦民”的战士不同,没有配枪,也没有发军装。全团只有武装连配有十几支放哨用的枪,每人发了一套没有帽徽领章的军装。为了减轻八团的经济负担,国家在1970年年初核减了原良种繁殖场所属企业遗留下来的56.65万元的银行贷款,债务转移到省农业厅。

1971年5月,因生产建设兵团缩编,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番号被撤销,八团改称江西省军区农业建设师第八团(以下亦称八团)。

八团战士来自五湖四海,有籍贯不同的各部队复员、转业軍人,还有许多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河南、安徽、江苏等省逃荒来的饥民。1968年9月,从永修县下放到恒丰的110名知青和国家分配安置的148名大专毕业生成为八团组建之初的地方骨干力量。1970年年初,共大云山分校转来700余名南昌知青到八团;同年2月,八团又接收上海知青726名和南昌八中知青765名;1973年11月,向塘铁路中学236名知青下放到八团;1974年2月,又有214名上海知青下放到八团;1975年3月,又有67名南昌知青下放到八团。所有这些知青全部分配到八团连排生产单位。据统计,在八团军垦期间,先后接收下放参加劳动的知青共2817名,成为八团建设大军的主要力量。由于南昌来的知青特别多,南昌话成为当地语言的主流,这是八团在恒丰军垦时留下的历史现象。

无论是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团,还是江西省军区农业建设师第八团,在现役军官中,有不少是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老兵。他们放下枪支,拿起锄头,保持军人作风,以军队管理方式抓生产管理。部队干部的好作风在八团各地延续,团、营干部到连队、排里,卷起裤腿就下地,吃饭都在食堂和职工一起吃,吃完了还要付饭钱。生产时,只要领导一声令下,应者云集,排山倒海。“双抢”时节,每天清晨不到5点,八团各连各排哨声响起,干部战士整队开向微暗中的田间,到天亮时,只见一块块稻田红旗招展,镰刀飞舞,稻浪翻滚,一派你追我赶的劳动景象。部队作风给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八团在恒丰军垦的历史中,农业技术是它最基本的底色,始终保持着不同于永修其他社(场)的农业技术,特别是良种繁殖技术上的优势。在军垦六年间,八团干部战士先后选育培育10个水稻新品种,生产水稻良种5935万斤。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产和总产连年提高,种植面积由1970年20360亩(含大量水稻良种繁育面积)、总产7025000斤(含稻种),跃升到1975年的27620亩、9457128斤;水稻单产接近800斤,而同永修其他社(场)亩产只有300斤至400斤。棉花、油菜籽、花生等经济作物也连年丰收,成为全省军垦系统的良种繁殖基地和产粮大户,粮油完全自给自足。每个劳动力男战士每月可以分到45斤大米,女战士38斤,还有集体种的蔬菜,食油按国家标准保证供应,令永修其他社(场)的群众羡慕不已。

八团的企业在全省军垦系统中也是一枝独秀。六年间,八团在恒丰先后建起机械厂、粮油加工厂、酿酒厂、建材厂、茶厂等企业。其中农业机械和配件的生产制造,是八团的支柱产业。1970年,在综合营农机一连(农机修造厂)的基础上又兴建了农机二连(农机配件厂),有职工362人,专门从事农业机械和配件的研发、生产制造。当年就借鉴从国外进口的日本小型脱粒机,研制成功大功率锥形脱谷机;同年,研制新型液压传动70型拖拉机,性能超过“江拖”“手拖”同类产品;1971设计制造液压传动主件(转子)工夹具,在福州军区展览会上展出。继而加工、生产制造的农机配件175柴油机曲轴、2105柴油机曲轴、丰收-27液压泵等农机产品,在省内的农业机械和配件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到1974年,年产值达210余万元、利润20余万元。同时,八团农业机械化程度遥遥领先于永修县的其他各个社(场)。

1971年5月,八团在离团部东面不远的杨柳津河上架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称“杨柳津大桥”,结束了千百年来杨柳津河往来只能靠渡船或浮桥的历史。此外,八团还从1974年7月起,兴建了一所恒丰职工医院住院部大楼,拥有104张床位,比永修县人民医院住院部的规模还要大。

军垦期间,正值全国“农业学大寨”高潮,八团和永修县各地一样,进行了一系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一条从团部牛头山到红旗岗的马路,东西走向,长约3公里,按照国防马路标准建设,马路两边开有2条宽阔的渠沟,其标准和规格之高,道路之宽阔平直,是永修县内所没有的。在滨湖圩区修建了机耕道6条,每条道宽9米,总长度超过20公里。每年冬季都要安排资金组织劳力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对圩堤和水库进行加固、加高,对道路和沟渠进行平整、清理,平均每个劳力分摊维修15立方米土方以上,建有稳产、高产水田面积10351亩。组织开展陂塘水库规划与维护,境内106座陂塘水库和湖泊(水面积61638亩)得到合理利用,灌溉排水及水产养殖等齐头并进。开发利用林地10118亩,从国外引进和繁殖奶牛200余头,家禽饲养颇具规模。八团在恒丰军垦期间,农林牧副渔业得到全面发展,干部战士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75年5月,江西省军区农业建设师第八团建制被撤销,改称九江地区国营恒丰农场,隶属于九江地区行署管辖。但九江地区行署并没有接管,按照省革委会、省军区的指示,将八团团部改为农场总部,营改为分场,连改为生产大队,排改为生产小队,仍然由原八团现役军官负责管理。由于不少人被安排转业或调离,现役军官由原来的一百五六十人减少到84人。11月,江西省农垦厅成立,国营恒丰农场被其接管。至1976年1月,交接手续全部完毕,原八团现役军官除二营九连指导员张宗义自愿转业留恒丰工作外,其余的全部回部队听从安排。恒丰的军垦历史正式结束。

1969年12月到1975年5月的军垦时期,是恒丰的一段特殊历史,虽然时间不长,但影响深远,留下的不仅是那段特殊历史的影子,同时也留下了军垦的灵魂和军垦深厚的文化底蕴。

责任编辑 / 陈 洪

猜你喜欢

永修县军垦恒丰
兵团记忆
北京大鸿恒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大鸿恒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大鸿恒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永修县:“三变三不变”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04-2016永修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永修县推进统防绿防融合,助力农药减量增效
内蒙古恒丰集团
永修县早稻主要病虫为害损失监测试验结果初探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