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陆判》的文学渊源和文学意蕴

2020-10-28刘相雨

蒲松龄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蒲松龄

刘相雨

摘要:《陆判》描写了陆判为朱尔旦“剖腹换心”、为朱尔旦的妻子“割头换头”的故事。“剖腹”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后汉书·华佗传》,“洗肠”的故事最早出现于《旧五代史·王仁裕传》。《西游记》《封神演义》中都出现了“剖腹剜心”的故事,《醒世姻缘传》中出现了“剖腹换心”的故事,但是比较简单。对《陆判》中“剖腹换心”情节影响最大的作品,当属徐芳的《换心记》。“割头换头”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幽明录·贾弼之》,《夷坚志·孙鬼脑》也有相似的记载。《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封神演义》中的申公豹,都曾经有过“砍头”的表演。与《陆判》中“割头换头”故事比较接近的,是王晫《今世说》中周启隽的故事。《陆判》借鉴了此前文学作品中的相关构思,但是又进行了自己的加工和改造,它突出了“剖腹换心”“割头换头”的因果关系,把原本纯粹猎奇的事件,升华为冥间的判官与人间朋友的真挚友谊。《陆判》在新颖怪异的故事背后,寄托了对真挚友情的呼唤,对跨越生死的舐犊之情的赞美,对于科举的期待和“命运天定”的不甘。

关键词:陆判;蒲松龄;文学渊源;文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陆判》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作品。权威的文学史或小说史对该作品大多不置一词 ① ,但是它却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曾经被改编成戏曲、电影、电视剧等 ② 。那么,该作品的艺术魅力何在?为什么人们要不断地对其改编呢?

一、《陆判》的文学渊源

《陆判》主要描写了两方面的故事,一是阴司陆判官为书生朱尔旦“剖腹换心”、为朱尔旦的妻子“割头换头”的故事 ③,一是朱尔旦死后继续抚养、教育儿子的故事。“剖腹换心”“割头换头”的故事,情节新颖奇异,想象大胆丰富,对于普通的民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成为后世的戏曲、电影、电视剧改编的重点。“剖腹换心”的故事在现代的医疗条件下,已经能够实现;“割头换头”的故事在今天仍然未能实现。不过,从小说发展史上来看,“剖腹换心”“割头换头”故事的出现又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学渊源和一定的现实依据 ④ 。

(一)“剖腹换心”故事的文学渊源

“换心”的故事虽然出现较晚,但是“剖腹”的故事出现得较早。

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给人治病时,“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1]2736华佗利用麻醉技术,已经能够进行比较复杂的外科手术,对病人“剖腹洗腸”,并且手术的疗效也很好。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剖腹”情节,大多是以这种现实的医术作为描写基础的。

《旧五代史·王仁裕传》记载,王仁裕“少孤,不从师训,年二十五,方有意就学。一夕梦剖其肠胃,引西江水以浣之,又睹水中砂石,皆有篆文,因取而吞之。及寤,心意豁然,自是资性绝高” [2]1689。这里没有说明为王仁裕“剖其肠胃,引西江水浣之”者是谁,但是“剖腹”的效果是很明显的,王仁裕从此“心意豁然,自是资性绝高”,变得更加聪明了。笔者认为,《旧五代史》关于王仁裕的这一记载,明显带有传说的成分。王仁裕少年的时候没有从师学习,后来却“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目之曰《西江集》” [2]1690,也就难怪人们会有这样的传说了。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华佗用剖腹洗肠胃来治病,是有科学依据的;王仁裕被剖腹洗肠胃后变得更加聪明,其依据则比较缺乏。

在《搜神后记》中,也出现了“剖腹”的故事。桓温曾经见到一尼姑,“裸身挥刀,破腹出脏,断截身首,支分脔切”。尼姑的“破腹出脏”“断首截身”,是在警告桓温,“若逐凌君上,形当如之”。[3]447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车迟国与鹿力大仙比赛“剖腹剜心”,“那刽子手将一条绳套在他膊项上,一条绳札住他腿足,把一口牛耳短刀,幌一幌,着肚皮下一割,搠个窟窿。这行者双手爬开肚腹,拿出肠脏来,一条条理彀多时,依然安在里面。照旧盘曲,捻着肚皮,吹口仙气,叫‘长!,依然长合”(第四十六);当鹿力大仙也“拿出肝肠,用手理弄”时,孙悟空把一根毫毛变成饿鹰,“展开翅爪,飕的把他五脏心肝,尽情抓去,不知飞向何方受用” [4]600,鹿力大仙就倒地而死。《西游记》第七十九回,比丘国国王受了妖怪的蛊惑,要唐僧的心肝作药引子,孙悟空变化成唐僧,“将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响一声,把腹皮剖开,那里头就骨都都的滚出一堆心来”,他还将这些心“一个个捡开与众观看,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一个黑心”。[4]1006-1007

可以看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剖腹剜心”,对他的身体没有什么伤害,这主要是由于孙悟空的法力高强。鹿力大仙就因这一危险行为而死去。

《封神演义》中的商纣王,听信了雉鸡精胡喜媚的妖言,要用比干的“玲珑七窍之心”给妲己治病,比干说:“心者一身之主,隐于肺内,坐六叶两耳之中,百恶无侵,一侵即死。” [5]第二十六回173虽然比干事前吃了姜子牙的符药,但是他被剜心后,还是很快就死了。

《西游记》《封神演义》中只提到了“剖腹剜心”,还未涉及“剖腹换心”。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剖腹换心”的难度更大。

《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四回“梦换心方成恶妇 听撒帐早是痴郎”,薛素姐在结婚前夜,梦到被换心,“我梦见一个人,象凶神似的,一只手提着个心,一只手拿着把刀,望着我说:‘你明日待往他家去呀,用不着这好心了,还换给你这心去。把我胸膛割开,换了我的心去了” [6]576。换心之后的薛素姐,见到狄希陈就像见到仇人一样,总是想方设法地折磨他,狄希陈也因此遭遇了无数的家庭暴力。薛素姐梦到被人“剖腹换心”,但是为她“剖腹换心”者是谁,小说并没有交待。

笔者认为,对《陆判》中“剖腹换心”情节影响最大的作品,当属徐芳的《换心记》。两篇作品的相似之处在于:

首先,换心的原因相似。《换心记》中的主人公幼年读书时,较为鲁钝,“咿唔十数载寻常书卷,都不能辨句读”,以致于他的父亲“意且扑杀之,而以产施僧寺,作终老计”;《陆判》中的朱尔旦也“素钝”,陆判认为他“君之毛窍塞耳”,因此他从阴间找了一颗“慧心”给他换上 [7]142-145。

其次,换心的结果相似。《换心记》中的书生换心后,变得非常聪明,“自是敏颖大著,不数岁,补邑诸生;又数岁,联捷成进士” [8]286。《陆判》中的朱尔旦换心后,“文思大进,过眼不忘”,后来“秋闱果中经元”。

当然,两者也有很大的不同。《换心记》中的换心行为,是在书生睡梦之中进行的,“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陆判》中的换心行为,是在朱尔旦清醒的时候进行的,“醒而视之,则陆危坐床前,破腔出肠胃,条条整理”。另外,《换心记》中的金甲神为什么给书生换心,在作品中未作解释;《陆判》中陆判给朱尔旦换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满足朋友在科举方面的愿望。

蒲松龄的《陆判》有可能借鉴了徐芳《换心记》的某些构思,但是又进行了自己的加工和改造,它突出了换心的因果关系,把原本纯粹猎奇的事件,升华为冥间的判官与人间的朋友的真挚的友谊。

(二)“割头换头”故事的文学渊源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割头换头”要比“剖腹换心”困难多了,因为大脑是人的神经中枢,头颈部的肌肉连接比较容易,头颈部的神经连接则比较困难。但是,在古代小说中,“割头换头”似乎比“剖腹换心”还要容易一些——“割头换头”只是一个人的面貌发生变化,“剖腹换心”则会引起性格的变化。古代小说中的“割头换头”,有点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整容。“换头”的情节,在刘义庆的《幽明录》中,就已出现:

河东贾弼之,小名翳儿,具谙究世谱。义熙中,为琅琊府参军。夜梦有一人,面戲疱,甚多须,大鼻目闲目,请之曰:“爱君之貌,欲易头,可乎?”弼曰:“人各有头面,岂容此理!”明昼又梦,意甚恶之。乃于梦中许易。明朝起,自不觉,而人悉惊走藏。云:“那汉何处来?”琅邪王大惊,遣传教呼视,弼到琅邪,遥见起还内。弼取镜自看,方知怪异。因还家,家人悉惊入内,妇女走藏,云:“那得异男子?”弼坐自陈说良久,并遣人至府检问,方信。后能半面啼,半面笑,两足、手、口各捉一笔,俱书,辞意皆美。此为异也,馀并如先。俄而安帝崩,恭帝立。[9] 《贾弼之》718

在这则故事中,贾弼之梦中遇到一个丑陋的人,要与其换头,一开始他没有答应,后来经不住那人的再三请求,就在梦中答应了,结果醒来后容貌大变,连他的上司、家人都不认识他了。但是,换头之后,他的思想、意识并没有改变,“弼坐自陈说良久”,可見他还是他,性格、思想没有变化。至于那个丑陋的人为什么要与他换头,通过什么方式完成的换头,则没有交待。

洪迈的《夷坚志》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眉山人孙斯文,文懿公抃曾孙也,生而美风姿。尝谒成都灵显王庙,视夫人塑象端丽,心慕之。私自言曰:“得妻如是,乐哉!”是夕还舍,梦人持锯截其头,别以一头缀项上。觉而摸索其貌,大骇。取烛自照,呼妻视之,妻惊怖即死。绍兴二十八年,斯文至临安,予屡见之于景灵行香处,丑状骇人,面绝大,深目倨鼻,厚唇广舌,鬓发鬅鬙如虿。每啖物时,伸舌捲取,咀嚼如风雨声,赫然一土偶判官也。[10]393

孙斯文“生而美风姿”,因为对灵显王夫人不恭,受到了惩罚,“梦人持锯截其头,别以一头缀项上”。他梦醒后,容貌就变得奇丑无比,“丑状骇人,面绝大,深目倨鼻,厚唇广舌”,“赫然一土偶判官也”,他的妻子也被吓死。

贾弼之、孙斯文都是在梦中,被人莫名其妙地换上了丑陋的头颅。贾弼之被人换头是因为他长得英俊,孙斯文被换头则是神灵对他的惩戒。不过,这两篇作品中都没有涉及换头的危险性。

《西游记》第四十六回中,孙悟空与虎力大仙比试砍头。孙悟空的头被砍掉后,“又被刽子手一脚踢了去,好似滚西瓜一般,滚有三四十步远近。行者腔子中更不出血,只听得肚里叫声:‘头来!。”当孙悟空的头被土地神祇按住后,“行者又叫声:‘头来!那头一似生根,莫想得动。行者心焦,捻着拳,挣了一挣,将捆的绳子就皆挣断,喝声:‘长!飕的腔子内长出一个头来。”孙悟空砍头后,能够再长出一个头来,而且新长出来的头“却也长得完全,截疤儿也没些儿”。可是,虎力大仙的头被砍掉后,被黄狗丢到御水河,结果他“腔子中,骨都都红光迸出” [4]598-599,很快就死去。

《封神演义》中的申公豹,也曾经“执剑在手,左手提住青丝,右手将剑一刎,把头割将下来,其身不倒,复将头望空中一掷,那颗头盘盘旋旋,只管上去了”(第三十七回),姜子牙差点相信了他的法术。南极仙翁说,这只是幻术,“只用一时三刻,其头不到颈上,自然冒血而死”。后来,“白鹤童子把嘴一张,放下申公豹的头落将下来。不意落忙了,把脸落的朝着脊背。申公豹忙把手端着耳朵一磨,才磨正了” [5]241-242。可见,砍头、换头之事,还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失误,就会危及性命。

与《陆判》中“割头换头”故事比较接近的,是王晫《今世说》中周启隽的故事。

周启隽“年三十二,犹困童子试。偕其父荆南旅宿南城外仓桥侧,梦中见一雉冠绛衣人,右手操刀,左手提一人头,须髯如戟。至榻前,易头去,以手所提头函其颈。周大惊,持父足疾呼。及举手摩之,头如故,凛凛者累日。未几,颧渐高,两颐骨渐丰,须鬑鬑然日益长”。当然,周启隽在梦中被人换了头颅,为他换头的“雉冠绛衣人”,应该属于神仙一类的人;后来他又梦到一金甲人“抽所佩刀启周腹,出涤其脏腑而复纳之”。从此以后,他“文学日进。历试两闱皆获售,历官侍讲学士” [11]154。

该故事开始将“割头换头”和“剖腹换心”两件事情融合在一起来写,金甲人虽然没有为他换心,但是“出涤其脏腑而复纳之”,其效果应该与换心相似。换头前,他的“颧未高,两颐逼而秃,面有槁色”,人们嘲笑他的面相为“黄冠相”;换头以后,他的“颧渐高,两颐骨渐丰”。而面相的改变,意味着人生命运的改变;周启隽的“文学日进”,应是“涤其脏腑”的结果。这种把换头和换心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对于《陆判》的构思可能有着一定的影响。

《陆判》中的“换头”描写与以前的文学作品又有不同,在《幽明录·贾弼之》和《夷坚志·孙鬼脑》中,贾弼之和孙鬼脑被人换头都是在睡梦之中,一觉醒来以后,自己英俊的头颅已经被换成丑陋的头颅。《陆判》中的换头描写则是朱尔旦亲眼所见,而且亲自参加了,“陆以头授朱抱之;自于靴中出白刃如匕首,按夫人项,着力如切腐状,迎刃而解,首落枕畔;急于生怀,取美人首合项上,详审端正,而后按捺”。与贾弼之和孙鬼脑相似的是,朱尔旦的妻子被换头时仍然在睡梦之中,她醒后“覺颈间微麻,面颊甲错”,“夫人引境自照,错愕不能自解”。与贾弼之和孙鬼脑不同的是,朱尔旦的妻子是被换了一个更加漂亮的头颅,“长眉掩鬓,笑靥承颧,画中人也”。还有一点不同是,贾弼之和孙鬼脑都被换成了陌生人的头颅,没有办法找到该头颅的原主人;朱尔旦妻子的头,被换成了吴侍御女儿的头,朱尔旦因此摊上起了一场人命官司,若不是陆判的帮助,恐怕难逃牢狱之灾。

《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割头”游戏,都比较危险,稍不小心,就会丧命;《陆判》中的换头故事,却没有任何的危险性。朱尔旦亲眼看着陆判把自己妻子的头割下来,但是他并未担心妻子会因此死去。这里,朱尔旦表现出对于陆判的高度信任。如果没有这种信任,换头的行为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陆判》的文学意蕴

从表面来看,《陆判》只是讲述了一个新颖怪异的故事,但是仔细品读全文,会发现该文其实是有深刻“寄托”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真挚友情的呼唤

日常生活中,两个人是否能够成为朋友,往往不在于交往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两人的情趣是否相投。朱尔旦与陆判成为朋友,是很偶然的。朱尔旦为了向朋友证明自己的胆气,夜间把十王殿“绿面赤须,貌尤狞恶”的判官的塑像背到了宴会上,并开玩笑般地邀请他,“荒舍匪遥,合乘兴来觅饮,幸勿为畛畦”。结果,第二天晚上,陆判就去找朱尔旦喝酒,“夜偶暇,敬践达人之约”。陆判与朱尔旦成为朋友,首先是因为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喝酒;其次,两人的性格相似。朱尔旦“性豪放”,大胆邀请陆判去家中喝酒;陆判也毫不客气,欣然赴约。朱尔旦见到陆判后,也很热情,“牵衣促坐,自起涤器爇火”;虽然朱尔旦的妻子“大骇,戒勿出”,但是朱尔旦没有听从妻子的劝告,“立俟治具以出”。陆判也很豪放,当朱尔旦不胜酒力,“遂不觉玉山倾颓,伏几醺睡”时,陆判独自喝完酒后,悄然离开。可见,陆判和朱尔旦两人都性格豪放,不拘小节。因此,两人能够很快成为要好的朋友,“自是三两日辄一来,情益洽,时抵足卧”。这里,朱尔旦没有因为陆判是鬼对其心存畏惧,也没有担心陆判会伤害自己,他把陆判当作阳世的朋友一样对待,表现出对朋友的高度信任。

陆判对朱尔旦也很坦诚,当朱尔旦把自己的八股文给陆判看时,“陆辄红勒之,都言不佳”。陆判认为朱尔旦的文章写得不好,是因为他不够聪明,“作文不快,知君之毛窍塞耳”,因此他在阴司,找到一枚“慧心”给朱尔旦换上,“于千万心中,拣得佳者一枚,为君易之,留此以补阙数”。从陆判“留此以补阙数”来看,阴司对于“人心”还是有严格管理的;陆判给朱尔旦换心,其实也是担着风险的,否则他大可以把朱尔旦换下来的心扔掉。后来,陆判又答应了朱尔旦为其妻子换头的请求,满足了朱尔旦作为男人的虚荣心。当然,陆判给朱尔旦的妻子换头,并没有征得朱尔旦妻子的同意。从朱尔旦妻子换头后的反映来看,她对自己的新容貌应该还是比较满意的 ① 。

朱尔旦死后,仍然得到陆判的帮助和照顾,“陆判荐我督案务,授有官爵,亦无所苦”;两人仍旧在一起饮酒,“但闻室中笑饮,亮气高声,宛若生前”。朱尔旦与陆判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是值得称道和敬佩的。朱尔旦周围的朋友们,虽然也想结识陆判,但是他们见到陆判后,一个个变得“茫乎无色,齿欲相击,渐引去”。笔者认为,《陆判》对于友谊的歌颂,寄托了常年在外坐馆的蒲松龄对于真挚友情的呼唤。

(二)跨越生死的舐犊之情

《陆判》的后半部分重点描写的是朱尔旦死后的情况,其内容与陆判的关系已不太紧密。朱尔旦死后,魂返家中,“夫人方扶柩哭,朱忽冉冉自外至”;他告诉妻子:“我诚鬼,不异生时。虑尔孤儿寡母,殊恋恋耳。”朱尔旦虽然死了,但是放心不下妻子和刚刚五岁的儿子。他的鬼魂回家,一方面“家中事就便经纪”,一方面亲自“灯下教读”,以致于儿子到十五岁的时候,“竟不知无父也”。

当儿子考中秀才以后,朱尔旦“从此来渐疏,日月至焉而已”。后来,朱尔旦被任命为“华山卿”,他临行前嘱咐儿子:“好为人,勿堕父业。十年后一相见耳。”朱尔旦所谓的“父业”,自然是指读书仕进的道路。朱尔旦虽然经陆判换了慧心,但是他生前始终未考中进士,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因此他要求儿子好好读书,以实现自己的夙愿。后来,他的儿子果然考中了进士。朱尔旦再次与儿子相遇时,称赞说:“官声好,我目暝矣。”希望儿子有出息,这也是天下每一个父亲的共同期待。

朱尔旦在儿子年幼时,教其读书;儿子长大后,嘱其好好做官,反映出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的舐犊之情。因此,已经死去的朱尔旦,对儿子的教育、关心、照顾并没有减少。但是,朱尔旦以鬼魂的形式来照顾儿子,又反映了诸多现实的无奈和酸辛,令人感叹嘘唏。天下有多少父亲,想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而不能。

在朱尔旦的身上,寄托了蒲松龄自己的人身遭际与人生思考。蒲松龄为了养家糊口,多年在外教别人家的孩子读书,却不能在家教自己的孩子,他感慨说“我为糊口芸人田,任尔娇惰实堪怜。几时能储十石粟,与尔共读蓬窗前” [12] 《子笏》174。蒲松龄通过《陆判》的故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能在家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的愧疚之情。

(三)对于科举的期待和“命运天定”的不甘

朱尔旦出场时,是一名书生,“学虽笃,尚未知名”;朱尔旦被换心后,变得非常聪明。如果一切正常,朱尔旦在科举仕途上应该一帆风顺,但是陆判告诉他,“君福薄,不能大显贵,乡、科而已”。果然,朱尔旦考中举人以后,“三入礼闱,皆以场规被放。于是灰心仕进,积三十年”,始终未能考中进士。陆判的所谓“君福薄”,就是指他的命运不济。《聊斋志异·叶生》的叶生,虽然有满腹才华,但是科举也很不顺利,他感慨“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 [7]84-85。《聊斋志异·司文郎》中的书生王平子,“俄以场规被黜,王尚无言;宋大哭,不能止”,宋生认为“其命也夫,其命也夫” [7]1101。朱尔旦、叶生、王平子在科举上的失败,都是由于他们的“命运”不好,而不是他们的文章不好。

这也是蒲松龄对自己一生命运的反思。蒲松龄十九岁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后,始终未能考中举人或进士。朱尔旦、王平子都是以违反“场规”被黜落,蒲松龄也是如此。他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乡试时,以“闱中越幅被黜”;康熙二十九年(1690)乡试时,“时主司已拟元,二场因故被黜” [13]35,41。蒲松龄认为自己不能考中举人、进士,也是由于自己的“福薄”,是自己的“命”不好 ① 。这是非常沉痛而又无可奈何的感叹。朱尔旦死后,他的儿子在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朱尔旦的人生遗憾。蒲松龄的四个儿子及长孙,在他生前,都没能考中举人或进士 [14]244-262。与朱尔旦比较起来,蒲松龄科举上的遗憾,到死也未能弥补。

阴司判官是掌管人的生死与命运的,朱爾旦虽然有陆判这样的好朋友,但是陆判既不能使朱尔旦考中进士,也不能使他免于死亡。陆判认为“生死一耳,何必生之为乐,死之为悲”,但是世俗中人,又有谁能够如此达观呢?因此,笔者认为,蒲松龄在朱尔旦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于科举的期待和不甘于命运摆布的挣扎。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称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笔者认为,《陆判》也是蒲松龄的“孤愤”之作,不过这种“孤愤”隐藏在“剖腹换心”“割头换头”的故事背后,人们往往沉迷于其纷怪陆离的表面故事,而对故事背后的文学意蕴挖掘不足。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二八《王仁裕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搜神后记》卷二《比邱尼》[M]?蛐?蛐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5]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济南:齐鲁书社,1980.

[7]蒲松龄.全本新注聊斋志异[M].朱其铠,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8]张潮,辑.《虞初新志》卷五《换心记》[M]?蛐?蛐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王根林,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刘义庆.幽明录[M]?蛐?蛐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洪迈.《夷坚丙志》卷四《孙鬼脑》[M]?蛐?蛐洪迈.夷坚志.何卓,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王晫.今世说[M]?蛐?蛐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陈大康,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2]蒲松龄.《蒲松龄全集》第二册《聊斋诗集》[M].盛伟,编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13]路大荒.蒲松龄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0.

[14]袁世硕.蒲松龄与其诸子及冢孙[M]?蛐?蛐袁世硕.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济南:齐鲁书社,1988.

(责任编辑:李汉举)

猜你喜欢

蒲松龄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神探蒲松龄》:并没有那么差!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齐物观念
蒲松龄哀民生 普及医药
STRANGE TALES INDEED
蒲松龄
蒲松龄妙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