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徕卡Ⅰf型和美国柯达莱丁那Ⅰ型两款35mm照相机兼谈徕卡摄影附件

2020-10-28图文雨晨倩

照相机 2020年9期
关键词:柯达公司中焦调焦

图文|雨晨倩

在相机收藏中,系列化的相机收藏是重要的收藏方法之一。如果某一品牌的相机能够形成系列化的发展和生产,说明这个品牌的相机不但知名度很高,持续生产的时间长,而且还可以看到一款名牌相机的发展历史和对世界照相机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因此,对系列化相机品牌的分析、研究,具有特定的重要意义。

德国徕卡照相机是广为人知的高端35mm相机之一。它在摄影人眼中,也存有“如果没有徕卡相机,就不是真正的相机收藏爱好者”的说法。由此可见徕卡相机在相机收藏爱好者心中的崇高地位。徕卡相机不但在国内形成了一批发烧友,而且在国外早已拥有大批的相机收藏爱好者。一些国家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徕卡俱乐部,对徕卡相机进行专业的分析和研究。

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国内百姓还处于低水平的生活状态时期,如果你看见有人的脖子上挂着徕卡照相机,不管是不是在拍照或拍照的水平如何,首先想到的是此人的身价。徕卡相机在那时一度成为身份和身价的象征,令人刮目相看。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相机收藏热的升温,徕卡相机与身价挂钩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昔日高不可攀和梦寐以求的徕卡相机,与摄影爱好者和平民百姓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唾手可得。

现如今,在二手相机市场、相机店,经典的徕卡相机随处可见,货源较充足,购买徕卡相机也不再是什么难事。

徕卡相机的出现和成功绝非偶然,是有远见卓识和富有前瞻性的莱兹公司,经过深入分析和勇于创新、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所做出的成果。徕卡相机的成功也改变了世界照相机发展和生产的格局,开启了照相机小型化和经典相机发展的新纪元,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大画幅便携式干版相机是专业高端相机流行的主要机种,相机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美、英、法等发达国家。自从1925年德国发明了使用35mm胶卷的徕卡相机和1929年发明了禄来120中画幅双反相机,从根本上改变了照相机发展和生产的格局。中、小画幅相机逐渐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和主流机种,开启了经典相机生产的新时代。德国开始取代早期的美、英、法,一跃成为经典相机的研发和生产的中心,早期的大画幅相机也逐渐淡出了市场。

徕卡相机的发明人是德国的奥斯卡·巴纳克设计师,他也是一位痴迷的摄影发烧友。经过精心的设计,他用金属薄板于1914年手工制作了一台使用35mm胶卷的135相机的样机,这就是著名的Ur-Leica巴纳克原型照相机的样机(图1)。此时,巴纳克也被莱兹公司聘为发展部的主管。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约经过了十年的时间,在1924年12月正式公布了徕卡Ⅰ型相机试产成功,并于1925年首次推向市场,图2为首次推向市场的徕卡Ⅰa型35mm相机的外观。相机的镜头为马克斯·别列克教授设计,焦距50mm,光圈F3.5。该机型为固定式镜头、目测距离、横走式布帘快门、卷片上快门一次完成,没有慢速快门。相机面板的金属弯叉成为该机型的典型特征。

由于当时胶卷的感光度还较低,相机的慢速度快门经常使用,而徕卡Ⅰa型没有慢速快门,因此,在1925年又推出了徕卡Ⅰb的新机型。该机型采用了有全速康盘镜间快门的镜头,镜头仍为固定式不能更换,目测距离(图3)。

虽然徕卡Ⅰb型相机解决了相机没有慢速快门的问题,但是也因此改变了当初设计的初衷。同时,由于徕卡Ⅰa和Ⅰb两种机型都是固定式镜头,不能更换,使用功能受到局限。因此,莱兹公司于1931年又推出了徕卡Ⅰc的新机型。该机型采用M39×1的螺口,可以更换广角、中焦等镜头。该机型的结构与Ia相同,仍为目测距离和布帘快门。

图1 Ur-Leica巴纳克原型照相机

图2 徕卡Ⅰa型35mm相机

图3 徕卡Ⅰb型35mm相机

从徕卡Ⅰa、Ⅰb、Ⅰc三款机型可以看到,都是目测距离,在使用上不是很方便。为此,莱兹卡公司于1932年又推出了徕卡Ⅱ型的新机型。该机型安装有自动测距装置和可以更换镜头,布帘快门仍没有慢速度。

莱兹公司经过不断的改进,终于在1933年首次向市场推出了做工精细、精致、精良的徕卡Ⅲa的新机型。该机增加了设计精密的慢速快门系统,能进行自动测距和可以更换镜头,真正做到了功能完善、镜头素质一流的高档专业35mm徕卡相机的品牌。徕卡Ⅲa的成功,不但使徕卡品牌站稳了脚跟,而且也对徕卡相机后续顺利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转折并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徕卡相机成功的道路是曲折的,坚持创新、坚定不移、不断进取是莱兹公司的精神支柱。当你得到一台品相很好的徕卡相机时,再回顾它不平凡的发展史,你会感到创新和坚持所展现出的巨大能量。

徕卡虽好,但价格昂贵,尽人皆知。对广大的摄影爱好者来说,如阳春白雪,可望不可及。35mm小型化相机发展的美好前景,首先被实力雄厚、勇于创新的美国柯达公司看到。经过全面的分析研究,柯达公司于1931年果断的兼并了德国位于斯图加特市的A·纳格尔相机公司,成为柯达公司设在德国的分公司,并聘请了A·纳格尔相机公司的创始人奥古斯特·纳格尔为掌门人,与柯达公司的设计人员联合研制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使用的、物美价廉的普及型35mm相机。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柯达公司于1934年首次向市场推出了命名为柯达莱丁那Ⅰ型、编号117的普及型35mm折叠式相机,并把135胶卷的长度和暗盒同时进行了标准化的改革。柯达莱丁那Ⅰ型的售价约为徕卡相机的1/4,零售价为57.50美元。由于相机的制作精细、精密,镜头成像优异,因此受到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的欢迎和使用,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最终形成了柯达莱丁那著名的系列品牌相机,成为一代有名的历史名机之一。同时,也成为柯达公司在进入相机经典时代,在普及型35mm相机的生产和发展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本文以德国徕卡Ⅰf型和美国柯达莱丁那Ⅰ型为例,介绍两款35mm相机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过程,仅供参考。

德国徕卡Ⅰf型35mm相机

该机为莱兹公司在1949年推向市场的新机型(图4)。相机的主要特点是机顶没有取景器,只有两个附件插座;布帘快门只有B、1/25s~1/500s,没有慢速快门;相机右侧设有闪光灯插口,其它结构与徕卡Ⅰa和Ⅰc基本相同。

图4 徕卡Ⅰf 35mm相机

图5 徕卡Ⅰf 35mm相机顶部

图6 徕卡Ⅰf 35mm相机底部

图7 徕卡Ⅰf 35mm相机内仓

图8 徕卡Ⅰf 35mm相机的镜头

时隔24年,莱兹公司又推出了功能并不完善的徕卡Ⅰf相机用意何在?令人有些不解。只能认为它是为十分丰富、众多的徕卡摄影附件的爱好者所设计。

这台徕卡Ⅰf相机的外观设计简洁、制作加工精细。镜头收缩后的外形尺寸为135mm×67mm×44mm。卷片旋钮、倒片旋钮、镜头边缘、调速盘的边缘都有加工精细的滚花加工,十分美观。该机做工精良、无可挑剔。

相机的机顶压印有Leica.D.R.P.E.Leitz Wetzlar Germany标识,机身号Nr.577527。相机顶部自左至右为倒片旋钮、两个附件插座、快门速度调节盘、倒片转换小扳手和快门按钮、机顶右端为卷片旋钮和手动归零的计数圆盘,机身两端有皮带挂钩的圆环(图5)。

相机底部的右端有三脚架螺丝孔,左端有相机底盖开、合的手柄(图6)。把折叠手柄按箭头方向转向open时,可把底盖卸下。把底盖的一端挂好,手柄转向close时,相机底盖可被锁住。

图7为被打开的相机底盖,相机内部的结构。相机底盖上有装卸胶卷方法的提示。相机底部的左端为胶卷仓,右端为卷片仓。把卷片轴从卷片仓内抽出,把胶卷片头从暗盒内拉出约100mm插入卷片轴内,把暗盒和卷片轴通过机身的窄缝同时插入机身内即可。

该机安装有著名的爱尔玛高素质镜头,镜头的内圈刻有Leitz Elmar 1:3.5 F=50mm标识(图8)。镜头的光圈范围由F3.5~F18,共6档,调焦范围由1米~∞。相机布帘快门的速度范围为B、1/25s、1/50s、1/75s、1/100s、1/200s、1/500s,共6档。

这台徕卡Ⅰf相机很新,品相很好。镜头洁净、光圈调节顺畅、各档快门工作正常、保存完好。距今已有71年的历史,仍可以用来拍片。

图9 徕卡Ⅰ型相机+测距器

图10 徕卡Ⅰf相机+测距器+小型单反取景器

图11 徕卡慢门机附件加接在相机上

图12 徕卡Ⅰf相机加装一些摄影附件的外观

图13 徕卡Ⅰf相机更换135中焦头和万能取景器

图14

莱兹公司从1925年开始,陆续推出了徕卡Ⅰ型三款相机,从使用功能来看,还并不完善。三款Ⅰ型相机和后来的Ⅰf型都是目测距离,使用上不太方便。为此,莱兹公司首先设计了自动测距器的附件(图9)。把测距器插在相机的插座上,解决了三款Ⅰ型相机的自动测距的问题。因此,徕卡Ⅰ型相机加上这个长长的自动测距器的外观,就成了徕卡Ⅰ型相机有名的标志和符号。

这个测距器附件很长,为103mm,双影重合方式。测距器的后面有距离调节的大圆盘,圆盘上的测距范围刻度由1米~∞,与相机镜头距离调节的范围相一致。

徕卡Ⅰa、Ⅰc和Ⅰf型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布帘快门都没有慢速快门,在使用上也不很方便。虽然徕卡Ⅰb有完善的镜间快门,显然不是徕卡相机的发展方向。为此,莱兹公司又设计了可用于徕卡Ⅰ型布帘快门的慢门机附件,把这个慢门机加在相机的快门按钮上可实现1s、1/2s、1/4s和1/8s的慢速快门(图11)。

使用时,先把相机调到B门,再选择调整好需要的慢门速度,然后给慢门上弦。按下慢门机旁边的释放钮,可由慢门机内伸出顶杆来控制B门的开、合时间,实现由1s到1/8s的四档慢速快门,这个慢门机附件可加接在徕卡Ⅰa、Ⅰc、Ⅰf及徕卡Ⅱ型的相机上。

图16

徕卡测距器和慢门机附件虽然可解决徕卡Ⅰ型相机在功能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但在使用上需要换来换去,很不方便。为此,莱兹公司在1932年推出了经过改进的徕卡Ⅱ型的新机型,该机具有自动测距功能和可以更换镜头。随后,在1933年莱兹公司终于向市场推出了功能完善的徕卡Ⅲa型相机。该机具有自动测距功能;增加了结构精密的慢门机构,使该机布帘快门的速度范围达到了B、1s~1/500s的全速快门;可以更换广角、中焦等各种镜头。

至此,徕卡Ⅲa的成功,不但对徕卡相机后续顺利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转折,而且在相机的结构上和功能上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拓展徕卡相机的拍摄功能,莱兹公司曾设计生产了大量的摄影附件,制作精细、精致的每个摄影附件上都压印有E.LEITZ WETZLAR GERMAN标识(图12)。本文所介绍的这台徕卡Ⅰf相机,没有取景器,只有两个附件插座,就可以使不少实用的徕卡附件大显身手,充分发挥徕卡相机的拍摄功能,同时也给徕卡相机的爱好者和摄影附件的爱好者带来很多的拍摄乐趣。

图13为徕卡Ⅰf相机更换135中焦头和万能取景器后的外观。这个万能取景器可用于5种徕卡不同焦距的镜头进行取景,分别为35mm广角头;50mm标头和焦距73mm、90mm、135mm中焦头。画面的转换调节由取景器中部的一个大圆盘进行调节,圆盘上有焦距刻度标示,从取景器后部的取景窗内可看到画面的变化,画面与画面之间有明确的定位。取景器有视差调节的小扳手,旋转小扳手,可进行1米、1.5米、2米、4米到∞的视差调节。万能取景器的顶部还设有一个插座,可加接闪光灯等附件。

这支早期经典的135mm F4.5中焦头为全金属制造,镜头长为130mm,直径53mm,镜头后部有三脚架螺丝孔。在结构上可分成镜头和镜筒两部分,镜头长33mm,镜筒长97mm。镜头内圈刻有Ernst Leitz Wetzlar Hektor f=13.5cm 1:4.5 Nr855246标识。镜头前部设有光圈调节环,光圈调节的范围由F4.5~F32共7档。调焦环设在镜头中部的镜筒上,调焦范围由5英尺~∞,调焦环需旋转约340°。镜头的镀膜质量上乘,有原厂镜头盖和尾盖。

徕卡镜头做工精细、精良、素质一流,早已为摄影人所熟知。笔者使用柯达135彩色负片进行实拍表明,效果很好。

图14为使用徕卡Ⅰf+50mm F3.5爱尔玛标头近距翻拍的样片效果。底片放大5×7英寸,F5.6、1/100s拍摄。图15为50mm F3.5标头近距实拍的样片效果。底片放大8×12英寸,F11、1/50s拍摄。从这两张样片可以看到,这支爱尔玛标头成像十分锐利,清晰度很好,色彩还原真实、准确、饱和。

图16为使用徕卡Ⅰf+135、F4.5中焦头拍摄的样片。底片放大8×12英寸,F11、1/100s拍摄。可看到,这支徕卡中焦头成像优异,画面十分清晰,色彩还原真实,效果令人满意。

徕卡相机最近的拍摄距离大多为1米,如果需要拍摄1米以内的近距和微距景物,就要使用近摄附件来完成。徕卡的近摄附件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有固定距离的支架方式;有加接近摄接圈的方式;有可以和测距器连动的带测距可调焦的方式等。在多种的近摄附件中,以单反式、单反+近摄皮腔的方式最为可靠、效果也最好。以下介绍三种实用的近摄附件,可做参考。

①图17为磨砂玻璃对焦,机身移动式近摄附件的外观。这个近摄附件为一个长165mm、宽90mm的金属面板。面板的右端有M39螺纹接口,可加接M39螺口不同焦距的镜头。

图18为近摄附件的后部。可看到,近摄附件后部的左侧有磨砂玻璃对焦屏,右侧为徕卡机身。磨砂对焦屏可以安装放大镜进行精确对焦。对焦后打开镜头面板的锁定,可把机身通过滑板移到毛玻璃屏的位置进行拍摄,滑板的移动有明确的定位。如果使用50mm、F3.5的标头拍摄,实测的最近拍摄距离为230mm。如果加接圈,拍摄的距离更近,1米以内的景物都可以用这个附件进行拍摄。

② 使用单反取景器+近摄接圈进行近距和微距的拍摄。图19为徕卡Ⅰf机身+单反取景器+可调焦近摄接圈+徕卡135mm F4.5中焦头的外观,图20为单反取景器的右侧面。可看到,单反取景器机顶的放大镜可拆卸。按住取景器左边的锁钮,取景器上部可抽出。取景器的旁边设有一个长为52mm的活动臂杆,把臂杆转向前面后,可把Ⅰf机身接在取景器的后面,把长臂杆再重新折回原位。长臂杆一端的快门和反光镜的控制按钮,此时正好搭接在Ⅰf机身的快门按钮的位置。按下取景器中部的小扳手,可使反光镜呈45°的取景状态,按下臂杆一端的按钮时,反光镜首先弹起,随后相机的快门可释放。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单反取景器的右侧

与取景器另一端相接的可调焦接圈的接口为M型卡口,因此,这个取景器也可以用于M型卡口的徕卡镜头。接圈的另一端为螺口,分为两段,可分别连接徕卡90mm中焦头、135mm中焦头。接圈另一端的接口为M42×1的螺口。因此,徕卡135中焦头加接转接环后,也可以和接圈连接(图19),M42螺口头可直接与接圈连接。徕卡135mm F4.5中焦头+单反取景器+接圈后,实测的最近拍摄距离为270mm,从取景器内看到的图像已达到1:1。使用中焦头可以从较远的距离进行微距拍摄。

这个徕卡单反取景器和可调焦近摄接圈设计的非常科学、合理和实用。顺时针旋转取景器的后视镜的圆环,可使后视镜向后伸出12mm,进行精细的对焦(图21)。长臂杆的设计可使快门和反光镜联动。可调焦接圈,可使镜头向前伸出达10mm,不但使画面有所扩大,而且也可以用来精细调焦。单反取景器一端的接口为徕卡M型接口,另一端接圈的接口为螺口,可接M39和M42的螺口镜头。由此可见,这个单反取景器和接圈摄影附件对近距和微距的拍摄不但非常实用,而且还能提高拍摄的成功率和保证获得很好的拍摄效果。

图24

③使用单反取景器+近摄皮腔摄影附件进行近距和微距拍摄。图22为徕卡Ⅰf+单反取景器+近摄皮腔+135mm F4.5徕卡中焦头的外观。这样的配置,经过实拍表明最适于微距摄影。如果近摄皮腔加接50mm F3.5标头拍摄时,在皮腔完全缩回,尚未展开的情况下,最近的拍摄距离实测为80mm,已经达到了1:1的微距拍摄。皮腔展开后,被摄物被放大,可进行大于1:1的微距拍摄。

如果近摄皮腔加接135mm F4.5的中焦头时,最近的拍摄距离为220mm,此时可看到1:1的图像。因此,可以从较远的距离进行1:1的微距拍摄,皮腔展开后就可以进行大于1:1的微距拍摄。

单反取景器的右侧设有反光镜的控制钮(图23),反光镜始终呈45°取景状态,按下控制钮,反光镜抬起并可以锁住,底片曝光后,可解除锁定,反光镜可自行落下。使用徕卡双头快门线操作更为方便,把双头快门线的一端接反光镜控制钮;另一端接相机的快门钮。拍摄时按下快门线按钮,反光镜首先抬起,随后快门释放。

以上所述的三种不同形式的近距和微距摄影附件可以灵活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徕卡相机的使用功能。因此,徕卡摄影附件与徕卡相机相辅相成更加完美,为徕卡相机增色不少。图24为徕卡相机主要的摄影附件,数量多达50种。

美国柯达莱丁那Ⅰ型折叠式相机

德国的徕卡相机在1925年首次推向市场,震动了摄影界并获得巨大成功。美国柯达公司的研发人员经过全面的分析和评估,认为35mm相机的小型化将会成为照相机新的发展方向。一向以生产普及型相机和感光材料为主的柯达公司,开始了酝酿研发质优价廉普及型35mm相机的策略。最终在1931年把在德国斯图加特的将要倒闭的A·纳格尔相机公司纳入旗下,在德国成立了柯达分公司,技术上强强联合,共同研发普及型的35mm照相机。

柯达公司聘请了精通相机设计和制造的A·纳格尔相机公司的创始人奥古斯特·纳格尔为掌门人,与柯达公司的研发人员共同研制35mm相机的新产品。经过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在1934年首次把命名为柯达莱丁那Ⅰ型、编号117的普及型35mm照相机推向了市场。当时的售价仅为徕卡相机的1/4。由于该机售价低廉和安装有高素质的蔡纳镜头,因此受到广大摄影爱好者的欢迎和好评(图25)。这款柯达莱丁那(KODAK Retina)Ⅰ型,编号为117的原始型生产时间为1934年~1935年,生产数量为6万台。

图25 柯达莱丁那Ⅰ型相机

图26 柯达莱丁那Ⅰ型相机顶部

图27 柯达莱丁那Ⅰ型相机底部

图28 柯达莱丁那Ⅰ型相机内仓

图29 柯达莱丁那Ⅰ型相机镜头

这台普及型的35mm莱丁那相机体积小巧,折叠后的外形尺寸为116mm(长)×75mm(宽)×35mm(厚)。相机整体用金属薄板经冲压成形制作,外贴黑色饰皮,在相机后部的饰皮上压印有Retina大字标识。相机的支架和镜头上都压印有KODAK标识。

按住相机底部的前盖板开启钮,前盖板被弹开,把前盖板扳成与机身呈90°时,前盖板可被机身两侧的X形金属支架锁定。镜头板、X形支架与前盖板的配合十分精密、结实,使相机的开、合很顺畅,伸缩自如,恰到好处。镜头板和X支架等金属部分都经过质量上乘的电镀加工处理,至今仍很光亮,没有一点锈蚀。

相机顶部自左至右分别为:倒片大圆盘、手动计数器、取景器、卷片自动停片控制钮、卷片大圆盘、圆盘上有倒片小圆盘。小圆盘的缺口转向标识A时,可进行卷片;缺口转向R时,可进行倒片(图26)。

相机底部的右端有三脚架螺丝孔,左端有景深范围调节的大圆盘(图27)。圆盘的外环有拍摄距离3.5英尺~∞刻度可调节。固定的内部圆盘有各档光圈景深范围的刻线,可供在实拍光圈时景深范围的参考。

相机后盖的开启很方便,掀起相机左侧的后盖锁定板,后盖可打开(图28)。机身左侧为胶卷仓,中间为画框,画框的右上方有单边输片的八牙轮,右端有固定的卷片轴。

相机的镜头上部有KODAK标识(图29)。这台柯达莱丁那Ⅰ型相机安装有结实耐用的全速康盘镜间快门,快门的速度范围为T.B.1s~1/500s,共10档。光圈范围由F3.5~F22,共7档。镜头可整组调焦,调焦范围由3.5英尺~∞。

图30 近距人像样片

图31 风景样片

该机安装有施耐德蔡纳高素质镜头,镜头结构为4片3组。镜头的内圈刻有Schneider-Kreuznach Xenar 1:3.5 f=5cm No.682504标识。镜头没有镀膜,镜片十分洁净,各档快门工作正常。

实拍表明,这台柯达莱丁那Ⅰ型安装的施耐德蔡纳50mm F3.5的镜头成像十分锐利、反差高、层次丰富、清晰度很好。

图30为用该机拍摄的近距人像片效果。F5.6、1/100s拍摄,手工放大5×7英寸样片。

图32 编号118的柯达莱丁那Ⅰ型相机

图33 编号119的柯达莱丁那Ⅰ型相机

图34 编号122的柯达莱丁那Ⅱ型相机

图31为用该机拍摄的风景片效果。F11、1/100s拍摄,手工放大10×12英寸样片。

从这台柯达莱丁那Ⅰ型原始版机型的结构上可以看到,该机的镜头部分不需要重新设计,已有成熟的模式,设计的重点是相机的机身部分。相机折叠式盖板的开、合机构设计加工精密、结实、耐用,很成功,以致后续的机型一直在沿用。

从机顶的结构设计来看(图26),机顶两端直径达26mm的倒片、卷片大圆盘十分显眼。手动计数器、手动停片、取景器等占满了整个机顶。计数器与机内八牙轮和卷片大圆盘各行其事,在使用和操作上并不方便。由于该机型在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该机型只生产了一年。在1935年~1936年又及时推出了编号为118的柯达莱丁那Ⅰ型的新机型(图32),该机型去掉了手动停片旋钮,其它结构并没有改变,生产数量为9144台。

经过进一步的改进,柯达公司在1936年~1938年又推出了编号为119的柯达莱丁那Ⅰ型的新机型(图33),在结构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卷片圆盘和倒片圆盘尺寸减小,变成了卷片钮和倒片钮;取消了手动计数器,改为卷片计数联动、自动停片、自动计数的方式。该机型除了安装有蔡纳F3.5镜头外,也开始安装有美国的柯达埃克塔50mm F3.5镜头,生产数量为39111台。

通过柯达莱丁那Ⅰ型编号为117、118、119三种机型的不断改进,为柯达莱丁那后续顺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了上述的三种编号外,其后的改进型号还有编号为126、141、143、148、149、010、013、015、018、019等10种型号。从1934年到1960年目测距离的柯达莱丁那Ⅰ型相机共生产有13种机型,历时26年。

柯达公司除了生产有机型众多、数量众多的目测距离质优价廉的普及型35mm相机之外,从1936年~1937年还推出了档次较高的自动测距式折叠相机的新机型,这就是柯达莱丁那Ⅱ型、编号为122(图34)。按生产时间的顺序,柯达莱丁那Ⅱ型自动测距相机的编号有122、142、011、014、015、016、020、029等机型,共8种。生产时间从1936年到1958年,历时22年。

柯达公司在1954年~1960年还生产有两款高档柯达莱丁那ⅢC型自动测距折叠式相机;1954年~1957年生产的柯达莱丁那ⅢC相机,俗称小ⅢC、编号为021;1958年~1960年生产的柯达莱丁那ⅢC相机,俗称大ⅢC、编号为028(图35)。小ⅢC的生产数量为206765台,大ⅢC的生产数量为68000台。

柯达莱丁那大ⅢC相机的制作相当精细、精致、精密、精良。相机的主要特点是卷片采用相机底部搬把的方式,过卷顺畅。自动测距,相机右侧有硒光测光表。全速同步康搬快门,快门的速度范围为B、1s~1/500s,快门工作正常。该机安装有大口径施耐德Retina-Xenon 50mm F2镜头,镜头有红C标识的加膜镜头,镜头号No.4636602,调焦范围2.5英尺~∞,光圈范围F2~F22,镜头的前镜组可以更换为广角和中焦镜组。图36为柯达莱丁那ⅢC相机的中焦镜组,镜组的内圈刻有Schneider-Kreuznach Retina-Longar-Xenon c f:4/80mm No4514084标识。

图35 柯达莱丁那大ⅢC相机

图36 柯达莱丁那ⅢC相机的中焦镜组

该机制作之精良无可挑剔,相机的皮套制作也非常讲究,说该机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也并不过分。因此,该机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和观赏效果。

柯达莱丁那系列化相机是个大家族,高、中、低档相机齐备。在机型方面,除了经典的折叠式的机型外,还有旁轴固定式镜头的机型8种,35mm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机型4种,它们都有各自的编号。从1934年推出的柯达莱丁那Ⅰ型35mm普及型相机到1967年推出的最后一款35mm单反相机,历时33年,最终成为著名的历史名机之一。

从以上所述的情况可以看到,柯达莱丁那系列化相机的成功,在于柯达公司看到了35mm相机小型化发展的趋势,及时的兼并了德国技术力量雄厚的A·纳格尔相机公司,联合研发35mm相机的新产品,以著名的柯达相机品牌为招牌,成立了在德国的分公司。柯达公司以一贯研制受广大摄影爱好者欢迎的、物美价廉的普及型相机入手的策略和在相机研发上的前瞻性眼光以及不拘一格的联合精于相机制造的德国相机公司,终于在照相机进入经典时代前,柯达公司又一次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也成为柯达公司在世界照相机发展和生产史上,做出的最后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徕卡高端专业相机和柯达莱丁那普及型相机的成功,又一次改变了世界照相机发展和生产的格局,使照相机开启了小型化35mm的新纪元,从此进入经典相机发展的新时代。

从徕卡相机十分丰富、做工精致的各种摄影附件和柯达莱丁那Ⅰ型众多的改进机型,可以看到两款相机的成功来之不易。

从相机收藏的角度来看,徕卡系列相机和莱丁那系列相机是最值得收藏的历史名机之一,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欣赏效果。在它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不断进取、大胆创新、坚韧不拔、专业、敬业的企业精神。

猜你喜欢

柯达公司中焦调焦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高分七号”卫星相机高精度快速在轨调焦方法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航天508所自研软件用于在轨相机试验
永诺50mm f/1.4镜头上市
中焦镜头专题
基于DSP的红外双视场调焦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