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新闻素材,发展辩证思维

2020-10-26王国荣

教师·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辩证思维高中作文

王国荣

摘 要: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的视角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采取客观的态度,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或问题,可以避免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出现极端化、绝对化的倾向。基于现实和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灵活运用新闻素材,指导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新闻事件,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文章以作文指导课“当‘道德奖酬遇上程序正义”为例,阐释如何活用新闻素材,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关键词:新闻素材;辩证思维;高中;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4-0015-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可见,语文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辩证思维的发展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媒体每天传播的信息铺天盖地,中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新闻报道,难免会有认识上的偏颇,甚至出现极端化和绝对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仅体现在他们平时的言谈举止中,也体现在他们的写作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灵活运用新闻素材,指导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新闻事件,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本文将以作文指导课“当‘道德奖酬遇上程序正义”为例来谈谈如何活用新闻素材,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2019年3月初的“济源最美女孩”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其中也不乏质疑声。这引起了笔者和同事的兴趣,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辨材料,所以对事件涉及的几条新闻素材进行了综合整理,制作成了一个作文题,让学生进行了写作考试。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3月4日,河南一位叫靳金梓的大三女生在投完求职简历返程的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倒在路边,就读护理专业的她凭借本能,上前救助老人,全程握住老人的手,并同其说话让其保持清醒,直至老人被救护车接走。

材料二:济源二院院长看到视频后,当即表示这个姑娘不用考试,直接录取,“有这样的好品德,何愁工作没有好作为”。

材料三:媒体纷纷跟进:[新闻周刊]人物回顾 靳金梓:沿才授职;[东方网]“好人好报”是对人心最朴素的守护;[中国普法网]救治老人被破格录取是“暖上加暖”;[搜狐网]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材料四:有网友问:“鼓励见义勇为是对的,可罔顾程序正义的破格录用,是不是合适?免试录用救人者,‘道德奖酬如何兼顾程序正义?”

你认为医院免试录取靳金梓是否妥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活用新闻素材,培养全面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就是对思维对象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考察的观点。它能避免我们的认识片面化。

上述的作文题写完后,笔者发现学生中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但大多数学生的理由单一,或偏于感性。因此,在讲评时,笔者首先鼓励学生全面思考这个事件,采用小组讨论和班级辩论的方式,来完善双方的观点,使理由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学生通过一番思考和课堂辩论后,总结了两个方面的理由:赞成的理由是医者仁心。看问题不能脱离现实情况,靳金梓或许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在许多人为老人倒地后扶不扶而纠结的情况下,靳金梓的行為就显得难能可贵,值得大力褒奖、破格录取,况且现场就是一次活生生的考核,已经展示出她合格的职业技能。反对的理由是:这是在招聘专业的医护人员,而不是评选道德楷模。仅凭这次救助不能证明她的医护技能一定符合这次济源二院的考核标准。既然院方已定下考核程序,就要一视同仁,统一执行。院方可以将她的善举作为应聘的加分项,或是优先录取的条件,但不能直接免试录取,“道德奖酬”不应违背程序正义。

上述双方的理由都比较全面,且比较理性,尤其是对她现场救助这一行为,是不是可以认定为一次合格的考试,这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没有想到的。所谓全面分析问题,就是要充分考虑反方的意见,并提出自己有力的理由来加以反驳。显然,学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而且也做得不错。

二、活用新闻素材,培养联系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就是从空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的一种观点。它能避免我们的认识孤立化。

对院方免试录取靳金梓的事件,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横向联系的角度来思考其合理与否,如由靳金梓这个应聘者联系其他应聘者,由济源二院联系其他的医院等。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和辩论后,总结出以下主要理由:反对者认为,破格录用一个应聘者,就意味着无理地取消了另一个应聘者的资格,既违反程序,也有失公平。医院是事业单位,不是私企,录用员工应该遵守规则和程序,不能仅仅以院长的意志行事。赞成者认为,自古以来,高明的招聘者一直倡导“不拘一格降人才”,靳金梓的表现完全符合成为医护工作者的条件,她已通过考核,已经走完事实上的程序,没有不公。虽然医院是事业单位,但院长应该有破格录用员工的权利;而且正因为医院是公益部门,更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为弘扬助人为乐的正能量做出贡献。

以上正反双方的理由都有道理,很好地体现了联系的观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生的认识就更深入了。

三、活用新闻素材,培养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就是从时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的一种观点。它能避免我们的认识静止化。

在横向联系充分思辨之后,笔者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时间的纵向发展角度来思考院方免试录取靳金梓这一事件的合理性。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和辩论后,主要理由如下:赞成者认为,过去一段时间,因为有人救助老人反被讹诈,导致当下人人自危不敢“扶”,对靳金梓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的善举,当前就是要制造新闻效应,高调地向社会宣示,高尚完全可以成为高尚者的通行证,被救助的老人讹人的现象毕竟少之又少,况且此类事件完全可以交给司法部门解决,我们不能因为几个极端事例,就让这个社会滑入冷漠的深渊。退一步说,医院可以录用后再考核、培训,然后安排合适的岗位。反对者认为,院方免试录取靳金梓这一事件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效应,可能会导致某些应聘者投机取巧,为了免试而人为地编导“助人为乐”故事。而且录用后再考核,这本身就是一种照顾,对其他应聘者不公平,是不值得提倡的做法。

以上的课堂思考、讨论、辩驳,不但使学生脑洞大开,也让笔者受益匪浅。当思维的星星之火被点燃之后,确实可以形成燎原之势。笔者让学生再次梳理和综合正反双方的观点和理由,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升格,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很大的突破。看完其中一名学生的作文片段,笔者认为其已经较好地具备了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原文如下:

“靳金梓在老人摔倒的瞬间毫不犹豫地出手相救,足见心地纯正,宅心仁厚,在当今屡见不鲜救人反被讹的高风险下,实在难能可贵,所以奖酬应适度破格。医者仁心,是从医者的职业底色和关键品格,是后天难以学来的。

“或许有人会说,医生要救死扶伤,光有好品德而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是不行的,况且仅凭一个人的好品德就免试录用他,显然对其他应聘者不公。其实,在救助的过程中,靳金梓的一系列救护操作娴熟合理,已经充分表现出她合格的职业技能。况且从‘程序上来说,这其实是一次实战型的职业技能考核,她已经通过考核,这也比任何人为设定的考核程序都更有说服力。所谓程序正义不也体现在其中吗?程序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墨守成规只会让医院失去一个潜在的人才。如果你是院长,你是先下手‘抢人,还是慢慢地把程序走一遍再说呢?”

这段话综合体现了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

当然,在真正的作文考试中,学生不可能事先进行讨论或辩论,但如果我们平时能敏锐抓住一些有争议性的热点新闻素材,灵活使用,让学生运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加以分析,就能帮助他们更加客观理性地认识问题,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获得长足的发展。从短期来看,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争议类材料作文的写作,以提高语文成绩;从长远来看,则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四、结语

著名作家狄马说过:“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确实,在大力倡导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善于捕捉时事新闻热点,活用新闻素材,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使语文学习丰富学生的思想,提升學生生命的品位,如此,语文教育的意义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吴荣俊.浅谈中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J].语文课内外,2019(20):172.

[2]马如芳.课文作文指导写作[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2(8):67.

[3]潘成茂.从课文入手指导学生写作文[J].教育界,2010(9):60-61.

[4]余映潮.提炼用于作文指导的资源——语文教师课文美读的角度之六[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12(3):14-16.

猜你喜欢

辩证思维高中作文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