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间故事看日本招财猫文化

2020-10-26邢栋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本质

摘  要:招财猫最早起源于日本,同时也符合中国“猫洗面过耳则客来”的民间习俗,因此,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非常受欢迎,特别是在商贾中广为流传。目前,招财猫信仰呈现出了形式化、世俗化和时尚化的趋势。那么,招财猫信仰究竟起源于何时?日本各地流传的有关招财猫的民间故事具体有哪些?其反映了怎样的深层文化?基于上述种种问题,本文将以日本的招财猫为研究对象,从其起源问题入手,并通过搜集、整理日本各地有关招财猫的民间故事,对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及文化特征等进行探究。

关键词:民间传说;招财猫文化;由来;本质

作者简介:邢栋(1996.11-),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日本比较文学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2

自江户时代起,招财猫文化在日本各地已广为流传,它常被商人作为装饰物或吉祥物来使用。在日本,研究招财猫文化的代表学者主要有菊地真、辻原康夫及藤田一咲等。藤田一咲等(1995)曾表示,招财猫起源于日本江户时期,且招财猫意象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趋于完整。辻原康夫(2006)则揭示了招财猫诞生的根本原因,他认为,自古以来以农耕定居为基础的日本人在受到自然环境制约的同时又不得不依靠这种力量,而信仰招财猫则是为了从自然崇拜与加护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笔者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有关招财猫的民间故事,深入研究日本的招财猫文化及信仰。

一、招财猫信仰的起源

关于日本招财猫信仰的起源问题,从一则“豪德寺招财猫诞生”的逸话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由相关资料可知,故事的主人公是江州(近江)彦根城主井伊直孝,且经过多方调查,这一点已得到证实。另外,为招来福运的猫祈福,还在豪德寺境内靠近井伊直孝的坟墓建造了猫冢,笔者认为,这便是招财猫信仰的起源。

在知晓了豪德寺为招财猫信仰的起源地后,针对“为何供奉招财猫像”这一问题,笔者又进行了相关的文献调查,发现在江户时期还有这样一则民间故事,故事梗概为:浅草的花川户附近,有位宠爱猫的年长的妇人。由于上了年纪,工作也不顺利,所以生活拮据,只能寄居在别人家里,闲暇时与猫为乐。某夜,这只猫突然出现在妇人的梦中,并告诉她,只要用东西雕刻成自己的样子且时常祭祀,就能得到福报。妇人醒来后,按照梦里的方法做了,果然又重新找到工作,并住回了原来的家里。这则民间故事被记载在《武江年表》中,我们从中可以探寻到日本民间祭祀招财猫习俗的缘起。

二、关于招财猫的民间故事

在日本各地流传着各种版本的招财猫的民间故事。本文主要介绍流传最广的关于招财猫起源的民间故事。

(一)豪德寺的招财猫

这是位于东京都世田谷区豪德寺的一则民间故事。豪德寺还是小庵时,庵主曾养了只猫。一日,近江的彦根藩主井伊家的第二代户主井伊直孝猎鹰时,突遇骤雨。他在树下避雨时,忽见一只猫向他举起了一侧前爪,欲招呼他进来。遂随猫走,发现有庵可供避雨。井伊入寺后不久,雷电便落到了那棵树上。井伊直孝认为,如若没有猫的召唤,自己将会被雷电击死,猫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于是将豪德寺改为菩提寺,而那只猫就是招财猫。

(二)北海道的招财猫

有位公子非常喜欢自家养的猫,用珍贵的“玉”来称呼它。不久,因家道中落,公子便一蹶不振,还去赌博消遣。一次,他抱着猫痛心地说:“玉啊! 还记得我说过没钱时,你就去找一些金币回来的话吗 ?”猫似乎听懂了主人的意思,从公子身上跳下,走向屋外。翌日,便带回了一枚金币。就这样“玉”接二连三地带回金币,自己却变得越来越小。 主人好奇,跟着“玉”来到一座庙宇前,发现猫在神像前举起双手祈祷,口中念着咒语,取掉自己身上的某一部位,取下的部位立即变成了金币。最后,猫给主人留下了三枚金币便消失了。主人大受感动,悔恨交加,以猫留下的三枚金币为本钱发奋创业,从此家宅逐渐兴旺了起来,为纪念这只叫“玉”的猫,他还在自家门前放了猫的雕像。后人也跟着效仿起来,有的将雕像放置门前,有的则请至家中或店铺中供奉,于是供奉招财猫的做法便逐渐流行起来。

(三)薄云太夫与爱猫的民间故事

元禄年间,江户新吉原京町三浦屋有位叫薄云的名妓。薄云以爱猫出名,给猫取名为“玉”。一日,猫跟在薄云身后进入了茅厕,却被三浦屋的老板拔刀斩去猫首。猫首落入茅坑,老板湊前一看,竟发现猫首咬住一条蛇,方知这猫原来是为了保护主人才跟来的。老板后悔杀死猫,遂将猫的尸骸埋入道哲寺,并为其建造了猫塚,日本唐物屋的老板拿来了木材,雕刻成猫的样子送给薄云,据说这便是招财猫的起源。

三、从民间故事看招财猫文化

(一)招财猫文化诞生的原因

从精神层面来看,古今中外,猫是既具神性也具魔性的极富灵动力的动物。在古代日本,“猫”作为上层社会的宠物,具有善、恶两面性。那么,为什么会变成招来福运的招财猫呢?笔者认为,这大概源于日本人对怀有魔性的猫的强烈的恐惧吧。古人认为,做了坏事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而礼数周全则会得到恩宠。神拥有两面性的这种朴素的民间信仰与猫的习性相结合,令人很容易认为猫就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为此将猫视为福瑞之神进行供奉的做法应为产生招财猫这一特殊角色的最大诱因。

再从经济生活層面来看,江户时代这一社会背景能立刻令人联想到从大米到货币的经济转移,当时“招财猫”作为商业神被世人所供奉。但就“为何捉老鼠的招财猫会被视为象征生意兴隆的吉祥物”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对农民来说若能除去鼠害,就不必担心庄稼受损,便能收获更多的粮食,而商家与花街柳巷之人亦可通过此种意义来使用招财猫。随着时代的变迁,从事农业的人数逐渐减少,于是人们便把招财猫作为生意兴隆和招揽客人的吉祥物而广为使用起来。

(二)招财猫文化的本质

无论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诗词,还是古代市场流行的《猫新娘》等文献中,都出现过“猫洗脸天下雨”的说法。但关于为何有“下雨之前猫洗脸”这一说法,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说下雨前低气压逼近,湿度变大,猫的眉毛和胡子会随之变得湿黏,为防止靈敏度高的重要器官变迟钝的情况发生,猫便会通过洗脸的方式来消除湿气;另一种观点是由于气压和气温的变化,会使令猫的身心都感到不适,心神不宁的猫便会通过磨爪子、洗脸等方式以平复焦躁的情绪。这似乎说明了猫在焦躁不安之时是会通过“洗脸”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排解负面情绪的。但无论何种解释,均说明猫是感受到环境的微妙变化而洗脸的。

那么,又为何会有“猫一洗脸,客人就来”的说法呢?如上所述,猫能迅速感受到环境的微妙变化,能立刻察觉到人类靠近的迹象而感到不安。于是,猫为了消除不安,便会通过洗脸、掏耳朵等方式来调整情绪。如此一来,猫洗脸等动作也便成了“有客前来”的征兆。事实上,早在我国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谈》中已有“猫洗面过耳,则客至”的记载,这段话在日本松井辉星著的《它山石 》中也有所引用,日本的民俗中也有“猫面を洗ひ耳を過 れば、遠 からずして雨降るの候(按我国民俗,猫洗脸过耳,雨不久将至)”的说法。由此,将“猫洗脸”作为“有客前来”的前兆这一民间信仰,也便不足为奇了。另外,除“猫洗脸”外,猫的行为习惯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招财猫像的构造上产生了影响,例如豪德寺中向井伊直孝抬起前爪的猫就是其中一例。可以说,猫的自然习性是招财猫像诞生的开端,猫洗脸时摆动前爪的姿态及其起身的姿势则成为了招财猫像的主要造型。

(三)招财猫文化的现实意义

首先,商人在店铺里摆放招财猫的目的不外乎祈求财源滚滚、生意兴隆,这在民间信仰中直接体现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利益,也是人们心理需求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实用功利性的现实利益的最终诉求。这种民间信仰主要受到了日本自古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反映了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而导致的人们精神的空虚。而供奉招财猫则是信仰者与招财猫间精神互动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既是为了招揽顾客,也是为了寄托追求财富的诉求。此外,其具体信物是信仰者随性、率真的感情表达,是对困扰自己问题的精神解决方法。如其诉求最终得以满足,功利色彩便愈浓,人们对招财猫的信仰度也便愈加强烈。单从物质层面来看,这种精神寄托极易退化为功利精神补偿的需要,但从功能与作用的角度来看,招财猫也是为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存在的。

其次,招财猫有美化店铺的作用,能提高商店整体的视觉效果,成为商店整体的一个亮点。招财猫的外观不容忽视,潜藏着消费者对店铺的装饰要求。温馨舒适的店铺装饰加上招财猫憨态可掬的笑容,这毫无疑问能够调节消费者的心情,促进他们的购买欲望。

四、结束语

招财猫文化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从有关招财猫诞生的民间故事来看,其产生原因主要是人类对猫的恩惠表达报恩之意。随着时代的发展,招财猫逐渐变成商人们为追求利益的吉祥物。招财猫信仰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猫的自身习性,一方面,招财猫呈现的姿势与现实中猫洗脸的姿势如出一辙;另一方面,猫洗脸这一生活习性在俗语里面的含义与招财猫所蕴含文化意义也是基本一致的。

参考文献:

[1]辻原康夫.招き猫は何を招いているのか[M].東 京:光文社,2006.

[2]藤田一咲·村上瑪 論.幸せの招き猫[M].東 京:河出書 房新社,1995.

[3]杨维波. 日本招财猫信仰的研究[D].宁波大学 2011.

[4]徐丽丽.论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男”意象[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

[5]徐丽丽.东亚视阈下的文化接触与文化认同——以对日本高中国语 教科书中汉诗选材及其影响因素的考察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

猜你喜欢

本质
进退自如彰显本质
诗歌的本质
追根溯源回归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析体育行为的本质
追根溯源 突出本质——聚焦微积分创新题
抓本质 析变化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直销新常态下的本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