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日“狐”谚语的比较研究

2020-10-26李莎莎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谚语

摘  要:谚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简单、通俗的语言向人们传递生活经验,与此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特点。狐文化渗透于中日两国的方方面面,尤其在中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及文学作品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本文以中日“狐”谚语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对比二者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分析其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心理。

关键词:狐;谚语;狐文化;中日比较

作者简介:李莎莎(1997.10-),女,汉,山东武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日本比较文学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02

目前,中日谚语比较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关于狐文化或狐信仰方面的研究论文、著作等也屡见不鲜。例如,坂井田瞳(1996)《日中狐文化的探索》通过对狐狸特性的研究,针对中日两国的狐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对比与分析;赵立远(2014)《日中文化中的“狐”文化:以“狐”与女性的关系为中心》采用民俗学的比较研究法,以女性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时期人们对狐狸的印象与当时女性形象的关联;徐丽丽(2015)《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1]则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路,着眼于世界范围内的狐文化背景在聚焦到中日两国狐文化,论证了中国狐文化传播到日本后,与日本本土狐文化碰撞并发生变异,生成新的狐文化的过程。但是,将二者结合,即以“狐”为中心的谚语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中日比较研究的则并不多见。因此,笔者通过分类整理中日“狐”谚语并深入分析其特点,从而最终达到厘清语言中蕴含的深层文化根源,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相互理解的目的。

一、中日狐意象概述

中国的符瑞形象不仅限于龙或凤,狐也是其中之一。瑞狐文化是中国狐文化的起源,而九尾狐则为瑞狐形象之首,出现在中国诸多古代文学典籍之中。瑞狐文化一直延续到东汉,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迷惑人心的“妖狐”逐渐代替了“瑞狐”。《玄中记》中,狐五十岁可以变妇人,百岁可以变美女,千岁则可通天成为天狐,迷惑人之心智,吸取人之精气。自唐起,狐意象亦正亦邪,同时逐渐被人格化,时而作为狐神,时而作为蛊惑男人的妖狐。自《搜神记》后,狐意象又逐步由狐男转变为狐女,狐精通常与妓女形象相结合,这主要缘于唐代女性常被比作“红颜祸水”,狐意象也随之被娼化了。清代狐信仰又被推向新的巅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男性占主导地位,女性则一直处在被压迫的地位,但在《聊斋志异》中,狐仙所被赋予的女性形象大多充满智慧、敢爱敢恨,这也是蒲松龄对抗当时封建思想的文学表现。日本的狐信仰主要体现为稻荷信仰。现今广为人知的日本京都的伏见稻荷大社中供奉的就是“狐”。实际上,稻荷信仰的创始人并非秦氏,而是日本本土氏族荷田氏,最初的稻荷神并不是狐,而是蛇。“日本的狐信仰起源于中国”这一结论已是学界所公认的,笔者在此不多做赘述。

二、关于中日“狐”谚语

本文是依据《中国谚语大全·辞海版》(2014)、《故事ことわざ辞典》(三省堂·1978)及《故事ことわざ辞典》(东京堂·1984)展开调查研究的。经统计后发现,中国“狐”谚语共计122项,日本“狐”谚语共计54项。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其进一步分为“生活经验的狐谚语”及“处事方法和教训的狐谚语”两大类。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一)生活经验的狐谚语:(中)A.“狐皮是红的好,话语真的好”“狐狸的皮毛红色的最好”;B.“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C.“狐狸叫,三日之内雨就到”“鸡母扑灰要落雨,狐狸出洞要天晴”;D.“狐狸再狡猾,难逃捕兽夹”“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等等;(日):A.“狐裘にして羔袖す(狐裘羔袖)”“千金の裘は一狐の腋にあらず(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百羊の皮は一狐の腋に如らず(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B.“狐の嫁入り(狐狸出嫁)”根据日本民间传说,等等。

(二)处事方法和教训的狐谚语:(中)A.“对狐狸要下夹子,对敌人要动刀子”;B.“狐狸对你笑,赶快摸出刀”“狐狸一念经,快赶鸡入笼”;C.“狐欲渡河,无如尾何”,等等。(日)A.“城孤社鼠”,与中国“城狐不灌社鼠不熏”的意思相似,均是将狐喻为小人,用以形容帝王身边很难除去的奸佞。

三、中日“狐”谚语对照分析

(一)中日意义与表达形式相一致的情况

A:(中)“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兔死狐悲”(《宋史·李全传》),(日)“兎死すれば狐これを悲しむ”;B:(中)“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国语·吴语》),(日)“狐之を埋めて狐之をあばく”;C:(中)“狐死必首丘”(《九章·涉江》),(日)“狐死して丘に首す”;D:(中)“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日)“千金の裘は一狐の腋にあらず”;E:(中)“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赵世家》),(日)“千羊の皮は一狐の腋に如かず”;F:(中)“豺狼當道,安问狐”(《汉纪·平帝纪》),(日)“豺狼路に当たれり、いずくんぞ狸を問わん”;G:(中)“城狐社鼠”(《晋书·谢鲲传》),(日)“城孤社鼠”;(中)“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日)“虎の威を借る狐”,等等。

由上可知,中日“狐”谚语在意义与表达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将日本谚语直译成中文后,均可在中国典故中找到出处。中国作为日本的邻国,一直与其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中日同形同义的狐谚语也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宝贵结晶和重要表现之一。

(二)中日意义相同,表达形式不一致的情况

A:(中)“狐皮红的好,话儿真的好”“狐皮是红的好,话语是真的好”“蛇口中的舌头红,狐狸身上皮毛红”,(日)“焼き餅は狐色(烤饼是狐狸的颜色)”“赤犬が狐を追う(红狗追狐)”;B:(中)“狐不打灶下鸡”“虎不吃孤寒肉,狐不打夜鸣鸡”,(日)“狐も目の無き人はだまさず(狐狸不骗没眼睛的人)”;C:(中)“狐欲渡河,无奈尾何”“狐欲渡河,无如尾何”,(日)“狐その尾を濡らす(狐沾湿了尾巴)”,等等。

由上述中日狐谚语可知,中日相对应的“狐”谚语虽意义相近,但由于其所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因此使其表达形式产生差异,而在谚语词汇的使用及结构上也更具有民族特点。如两国的狐谚语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由于日本人喜爱吃烤饼,故将烤饼的颜色与狐狸皮毛颜色联系在一起,演变为人们口口相传的谚语;而在中国原始社会,人们靠狩猎为生,因狐皮贵重,狐便成为狩猎者最喜爱的狩猎对象之一,因此人们也通过狩猎总结出许多有关狐的生活习性的经验以供后人学习等。

(三)意义与表达形式均不一致的情况

中日“狐”谚语在狐意象的表达方面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体现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出的独特性。其中,中国谚语中的狐一般为“不吉”的象征,如“狐向窟嗥不祥”等;而日本恰好相反,是“吉”的象征,如“月夜狐打っても鳴かせ”,意为月夜听到狐叫预示将有好事发生。另外,狐与天气的关系,中日两国之间也有所不同,中国有“鸡母扑灰要下雨,狐狸出洞要天晴”,日本有“狐狸叫,三日之内雨就到”,前者预示“晴天”,后者反之。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各具特点的“狐”谚语,具体情况及数量如下:A.(中)“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10项)、“一窝狐子不嫌臊”(9项)、“麻雀落日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14项)、“狐狸总要露尾巴,毒蛇总要吐舌头”(12项)、“村里出个狐狸精,绕村绕巷勿太平”(5项)、“狐狸莫笑猫,屁股一样皱”(5项)、“狐向窟嗥不祥”(3项),(日)无与(中)A中相对应的“狐”谚语;B.(日)“月夜狐打っても鳴かせ”(2项),(中)无与(日)B中相对应的“狐”谚语;C.(中)“狐狸叫,三日之内雨就到”(2项),(日)“蜘蛛は大風の吹く前に巣を畳み、狐は雨の降る前に穴を塞ぐ”(1项);D.(日)“狐釣りの伯父坊主”(2项)、“狸は入道、狐は女”(3项),(中)无D.(日)中的“狐”谚语。

由上可知,中国独有的谚语主要与狐的弱点、喜好及自然生理特点等有关。其中,与“狐和鸡”相关的谚语14项,与“狐尾”相关的谚语12项,笔者认为这与我国原始社会涉猎的生产方式有关,在长期的捕猎生活中,人们逐渐掌握了狐的生活习性,并诞生了瑞狐文化,作为瑞狐文化中符瑞形象代表的“九尾狐”则具有九条神尾,自春秋来关于狐尾的故事不胜枚举,也衍生出许多关于狐尾的谚语。而日本独有的谚语主要与狐附身、狐与狸猫、象征吉利有关,在日本民间狐与狸是两个对立的存在,狐常被人看做奸诈的一方,而狸则是憨厚忠实的形象存在。狐叫声在日本被看做吉利的象征,听到狐叫表示要有好事发生,中国反之。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狐”谚语的比较研究,分类整理了其特点,并对蕴含其中的深层文化根源进行了探究,其结果发现在中日两国的狐文化中对作为自然狐的狐意象的理解极为相似,但对作为社会狐(即民间信仰中的狐)的狐意象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而“狐”谚语的对比结果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内容:(1)中日“狐”谚语在意义和表达形式一致的情况下,将日本“狐”谚语直译后,均可在中国古代典籍或成语中找到起源;在意义相同、表达形式不同的情况下,其狐意象则根据两国狐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运用相异的语言要素形成各自不同谚语;在意义与表达形式均不一致的情况下,中日特有的“狐”諺语则多产生于不同的民间故事等[5]。

参考文献:

[1]徐丽丽.论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男”意象[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2]三省堂編修所.故事ことわざ辞典[Z].株式会社三省堂,1978.

[3]鈴木棠三.故事ことわざ辞典[Z].東京:東京堂出版,1984.

[4]温端政.中国谚语大全·辞海版[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5]徐丽丽.《东亚视阈下的文化接触与文化认同——以对日本高中国语教科书中汉诗选材及其影响因素的考察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猜你喜欢

谚语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西夏谚语中的日月意
说说谚语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二)
谚语趣画(一)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谚语趣画(二)
谚语趣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