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的狂欢:网络文学的“间性”研究

2020-10-26谢慧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狂欢对话网络文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文学现代性视阈下的网络历史小说类型研究”(15B091)。

摘  要:文学理论将文学活动主要分为文学创造活动、文学鉴赏活动。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新形态,其文学活动也是如此。间性是网络文学的本性,强调关系、互动。具体体现在主体间性、文学间性、媒介间性三方面。间性已经成为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在不断的对话整合中改变了文学活动的种种方面,使之出现间性狂欢与间性交互的新变。

关键词:网络文学;间性;对话;狂欢

作者简介:谢慧(1997.12-),女,汉族,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02

网络文学从本体上改变了传统文学。文学一经计算机进入网络,便成为网络文学。存在于赛博空间的文学改变了传统文学线性的单向传播,成为非线性的、交互链式的新文学形态。传统文学认为文学性是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区别性特征,而在网络文学之中,间性才是文学称之为文学的区别性特征。包括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媒介间性三种,互联网的出现使主体间性更加可视化:“合作小说”、“接龙小说”等文本的创作由作者和读者合作完成。网络文学本身就是媒介间性的体现:电子媒介与语言文字媒介的结合造就了网络文学这一新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的媒介间性促使网络文学文本成为互文性文本,在不断的对话互动中,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媒介间性走向统一并使网络文学活动发生以下变化。

一、间性狂欢的文学创作活动

间性强调多个要素间的共在与对话的动态过程。各种数字媒介的出现,使网络文学这一文学的新形态成为众语喧哗的间性空间。印刷时代的作者主要是专业的学者,他们更多的处于书房中进行封闭式创作;而数字媒介时代,互联网以其蛛网覆盖、实时交互传播的特性使得文学创造活动的主体成为间性主体,文学创造活动的作者多重化,主体间性得到更明显地体现。文学间性是主体间性的文学表达,网络文学所特有的文本存在形态:电子化文本、超文本、多媒体文本等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学的文学间性。因特网无远弗届、无所不包的特性实现了文本的无限撒播与延异。同时,这一特性使得赛博空间成为人们的狂欢广场,网络文学作品成为人类欲望的宣泄。这一切都造就了网络文学创造活动的间性狂欢。

(一)作者的缺场

“电子媒介的交流系统改变了我们思考主体的方式,促成了个体的不稳定身份以及个体多重身份形成的连续过程。”[1]自由平等兼容的网络虚拟空间正需要主体间性的存在。传统印刷媒介时代作者专业分工,而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创造活动的主体只是一个虚拟符号,个人可以掩藏自己的真实身份,现实生活与电子生活截然分开。网络文学文本的视窗延异性进一步规约和强化了这种主体间性成为“主体间性的网络化文学表达范式。”[2]知乎上的“你能用‘长安城死了个戏子开头写一个故事吗?”等话题下,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创作,或是根据前一个人的故事进行续写,这些文本多向延伸打上了多个作者的印记,同时通过不同媒介的传播不断游移,成为一系列的互文符号群。由此可见网络文学的间性空间造成了作者的空场。

(二)在线编织型文本

文学走进网络是对处于“年老”的传统文学的一次技术救赎。以往的文学文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但在电子时代,这种单媒介性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受间性影响,网络文学文本可以依托多种媒介这促使了文本间性的出现,电子化的文学文本、超文本、多媒体文本是其具体表现。间性导致了能指与所指表征危机的出现。能指成为一连串漂浮在网络空间的符号串,文学文本变成了可写文本,随着不同作者的介入文本的形式指向文本与文本所构成的文本网络;所指变动不居,意义分延,指尖轻点随意滑向下一个意义范畴;能指与所指互不干涉,这一表征危机正是文学文本成为在线编织型文本的原因所在。如晋江文学城上书迷出于对“润玉”一角的不平,创作了大量的同人小说,源文本《香蜜沉沉炽如霜》中“润玉”这一角色的改写同人小说就有488本。《香蜜沉沉炽如霜》及其同人小说就是典型的在线编织型文本。

(三)上癮的乌托邦

传统文学创造活动中,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体现,而在网络文学创造活动中文学创作却成为欲望的发泄。创作的自由性和低门槛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的理想成为现实,但大众文化素质的良莠不齐导致网络空间成为异化的上瘾的乌托邦。身体是人的物理的存在方式是人与世界直接接触的第一媒介,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导致理性对人的压迫使现代人迷失了自我。网络文学作品的身体迷恋成为现代人寻找自我确证感的明确表现。以《十年华衣》、《山河赋》等为例,通过对身体欲望爽点的描写人们找到了自我的镜像。文学的发轫就是展现人的审美——表现活动,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这一点。但网络小说过多地注重身体叙事欲望宣泄、沉迷于虚幻的电子空间之中,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赛博空间的界限,只会使得网络空间变成令人上瘾的乌托邦的存在。

网络文学创造活动是间性主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互联网等媒介的交互式特点创造互动式文本的过程。“网络主体间性使本源性自我建构转向非中心化主体零散”[3],又促使网络媒介间性使传统文学单一媒介转向多种媒介交流对话,文本间性将传统单向传播的文学文本变成交互非线性传播的互文文本。间性的对话互动促成了间性狂欢的网络文学创造活动。

二、间性交互的文学鉴赏活动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介,对文学鉴赏活动进行了新的置换:网络文学鉴赏活动的主体也是间性主体,读者以网络文学文本的“文本盗猎者”自居。受间性影响,出现了在线批评这一新的批评方式。传统审美是一种远观的审美体验,间性使我们走进了“读图时代”,网络与图像、音乐等媒介的结合带给我们的是沉浸式的审美体验。此外,对传统文学文学性的抹杀引发了网络文学鉴赏活动的祛魅与技术返魅:网络媒介的视图化、市场化特点消解了传统文学作品的“光晕”、剥离了文学作品应有的诗性,文学作品特有的语言艺术魅力被直观可感的图像刺激取代;与此同时因特网也对文学进行了电子赋魅:网络成为人们的共同文化空间;新型文本的技术艺术成为新的文本形态;比特叙事的电子诗性成为网络文学新的诗意特性;这一切都是网络文学新的魅力所在。

(一)在线批评

传统文学的批评对象是纸质媒介,其文学批评理论和方式基本是固定的且可以对应多种文本的解读;而网络文学批评的对象则是数字媒介,其交互性、流动性使得文学批评理论和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线批评。这是间性在文学鉴赏活动中的首要体现。互联网信息交换的瞬间可达性使得作者与读者同时在场,不同媒介之间的互动促使读者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点评。以千山茶客的《重生之将门毒后》为例,不少书迷将一些电影片段剪辑成为同人视频,用相应的明星替代书中的角色,这些同人视频的播放量非常之高,又引发其他粉丝结合角色视频发表自己的同人小说。而作者则会根据这些在线批评,对作品进行适当的改动使之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或者是表示对同人小说、视频等的支持,这样一来,网络文学批评的主体也成为了间性主体:读者、作者、角色三位一体。

(二)沉浸式审美体验

电子媒介使人成为一个整体,而以往的书面媒介使人的感知系统只偏重视觉、文字、和线性结构,“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4]电子媒介的出现则对人的视、听、触觉都有影响“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5]从文本到图像、文本到音乐等的多媒介互动以及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不断指涉,改变了传统文学韵味无穷的有距离的审美体验。古代文论所讲求的象外之象的远观之美变成了主体沉浸式的审美投入。“复制与拼贴已经成为电子文本的一种生成方式”[6],網络文学文本的创作也以拼贴戏仿为常态,破坏了传统文学的经典与恒美;机械复制造成了文本间性,文本之间的互相指涉将艺术视作满足人们观赏消遣的消费品,文学被拉下神坛,进一步导致了欣赏者沉浸式的审美体验。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以其通俗、快感刺激使人们只能专注于眼前的屏幕,感官的刺激成为欣赏者唯一能得到的审美感受。

(三)祛魅与电子赋魅

网络文学的间性规避和排挤传统文学的审美范式,传统文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变成直观可感的快感刺激,从语言艺术到视界文本的转变,语图并茂的新型文本代替了间接可感的文字形象。文学最受技术影响的文学形态,网络的虚拟性、自由开放性让个体得以回归本真状态,间性主体们在文本中的欲望表达实则就是间性所启蒙的生命美学。文字与互联网、图像、音频等互动的媒体间性置换了传统文学文本形态,出现了多媒介互动的间性文本;文本形式与意义的无限延伸造就了新的电子诗性:在线活性审美、快乐游戏审美。互联网的无所不包与触角覆盖决定了网络文学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文学,它是一种活的文学;网络创作与批评的低门槛使得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言说,无论写作还是批评都是无所顾忌的随意宣讲。

间性给网络文学鉴赏活动带来的新变化,再一次验证了间性是网络文学的根本特性。间性互动催生的“在线批评”的新型批评方式、主体全身心投入的“沉浸式”审美体验、对传统文学的技术祛魅以及把工具理性与诗性智慧统一的电子诗意“赋魅成为网络文学鉴赏的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间性的统一互动使网络文学成为人类一直寻找的诗意的栖居地。

三、结语

文学与网络的结合是文学数字化生存的体现,电子技术的实时互动与交互传播促使网络文学成为一种间性存在。间性使得网络文学活动发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活动的诸种变化:文学创造活动方面,媒介间性所引起的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消失,文本间性所带来的新型文本形态促成了人人皆可成为作家理想的实现并运用多种数字媒介制造出间性文本,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无实名制与创作的无条件使得网络文学创作成为一种快乐游戏;文学鉴赏活动方面,出现了在线批评这一新的批评方式,读者作者故事人物三者间性统一。网络文学文本的媒介间性与文本间性全方面刺激人的感官,消散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诗意性特征,艺术欣赏成为感官满足与快感消费。间性对文学诗性特征进行了祛魅的同时,又赋予了网络文学以新的审美魅力,使网络文学得以成为人类一直寻找的无何有之乡。

注释:

[1][加]麦克卢汉:《第二媒介时代》,何道宽译,商务图书馆,2000年,第61页。

[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3]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第272页。

[4][加]麦克卢汉:《第二媒介时代》,何道宽译,商务图书馆,2000年,第2页。

[5][加]麦克卢汉:《第二媒介时代》,何道宽译,商务图书馆,2000年,第2页。

[6]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第236页。

猜你喜欢

狂欢对话网络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狂欢背后权力“颠倒”的闹剧
试论户外真人秀节目中的快感文化传播
缺席本轮楼市“狂欢”,昔日温州炒房团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