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是亲近的人,为何越不爱好好说话

2020-10-23

新传奇 2020年38期
关键词:施暴者受害者暴力

很多人会因为家庭语言暴力而变得更加自卑、敏感。“我一直很卑微,稍微做错一点儿事就不停地说‘对不起。他们影响了我的一生。”还有一些人不仅自己从“被害者”变成了“施暴者”,其“不好好说话”的习惯也“传染”给了下一代。

今年4月,《人物》杂志微信公众号发起了一次关于“不好好说话”的调查,仅一个晚上,便收到近600份、总字数超过10万字的反馈信息。在其选登出来的43条留言中,80%以上提及家庭成员间的的语言伤害。文章总结道:“越是亲近的人,越爱不好好说话。”这不禁让人反思:家庭语言暴力究竟因何而起?又该如何化解困局?

焦点:学习成绩

谁是网友陈述中最常见的语言施暴者?调查显示,父母出现的次数最多。大量的讨论都在描述或“控诉”来自父母的语言暴力。

在施暴主体为“父母”的留言中,有241条提到了“父母关系”,多为讲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无休止的言语争执乃至恶语相向。在这些情形下,子女或是父母撒气的对象,或是成为被迫聆听者。

明明是最亲近的人,为何说话如此难听?有1398条留言提及了家庭语言暴力的针对点。其中,学习方面是最常见的。一些父母对子女大加指责,或将自己的期望不顾实际地强加于子女,不如意时便借此进行打击。

有时,语言暴力其实是家庭中“不公正待遇”、“不平等现象”的载体之一,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间的差别对待。有108条留言提及因身材长相而受到语言暴力,其中98%的受害者是女性,而施加语言暴力的一方可能是父母、其他亲戚,也可能是伴侣。自己的亲人不时流露出对自己身材长相的不满、嫌弃,并用极度伤人的方式进行表达,这让部分受害者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方面,非独家庭中更为复杂的情况也值得关注。在语言暴力的问题上,亲生兄弟姐妹间不一定“同病相怜”,手足的存在也可能成为语言暴力的“催化剂”。

有的受害者因为弟弟或妹妹成绩差被骂,有的承受着来自父母无尽比较而带来的压力,有的不知自己为何被嫌弃,回忆时说:“我妈指着我大骂‘你成心不让我们一家人好过。”

此类情境中,受害者成为家庭语言暴力的唯一承受者,明明是家庭一员,却在某些时刻失去了应有的疼爱与尊重。

语言变暴力:贬低+反问

对所获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可以发现,家庭语言暴力可大致分为6种类型。根据家庭语言暴力的特点,又可以总结出7种典型的暴力语言句式,伤人于无形。

在家庭语言暴力中,贬低性的词语出现次数最多。在施暴者面前,受害者所说的话是“废话”,做不好事情是因为“笨”、“活该”,受害者进行申辩,就会被认为是“胡说”、“顶嘴”。诸如 “不要脸”、“连猪都不如”等,也会从关系最亲密的家庭成员口中说出,化为刺向亲人的“利刃”。

不好好说话已成了许多家庭的日常顽疾。但施暴者往往不会直面家庭沟通上的问题,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数据中,施暴者将自己的行為解释为“刀子嘴豆腐心”的达到了109次,声称“都是为你好”有24次,强调某一方“不容易”有19次。

尤为特别的是,经济实力似乎成为了施暴者为自己开脱的重要筹码。“钱”被父母作为指责子女,或应对子女反抗、顶嘴时的“利器”。

观察施暴者的常用句式,我们发现最常见的是反问句,次数高达703次,这些句子中通常饱含挖苦、讽刺、质疑的情绪。“你是傻子吗?”“你有病吧?”等带有侮辱贬低性质的句子也占了一定比重。这些话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发泄压力和情绪,加深家庭关系中的裂痕。

后遗症: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语言暴力所带来的的伤害可能深藏于内心“隐秘的角落”,但其导致的后果却可能体现在受害者的人生之中。那些遭受家庭语言暴力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有403条留言提及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家庭的影响,也成为日常交往中“不好好说话”的人,活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其中,一些网友不仅自己从“被害者”变成了“施暴者”,其“不好好说话”的习惯也“传染”给了下一代。

家庭语言暴力的另一个影响,表现在受害者的性格上。其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因为在家庭中受到语言上的打压,自己变得更加自卑、敏感。“我是家里最小的,家人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讽刺我的所有……我一直很卑微,稍微做错一点儿事就不停地说‘对不起。他们影响了我的一生。”

除此之外,有38个网友表示家人的语言伤害改变了自己对成家的看法。比如,因为遭受语言暴力,有的人对家庭关系失望,未来不想组建家庭;有的人认为自己在压抑的环境中没能养成健全人格,未来不想生小孩,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出路:自我保护和教育

如何认识家庭语言暴力现象,又该如何化解?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治疗师陈优表示,许多孩子在面对家人的语言暴力时,常常会放弃与施暴者正面对峙,寄希望于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远离家人,通过扩大物理距离,来逃避家庭暴力的伤害。这种看似消极的处理,对于缺乏自保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其实是很有效的方式。陈优认为,针对家庭语言暴力现象,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父母和孩子调整心态。

教育学博士、澳门大学教育专业副教授黄素君认为,孩子能做到的确实不多,要解决问题应该从家长入手。她指出,亲子沟通模式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文化水平、经济能力、相处时间等,所以家庭语言暴力问题应该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家长教育在现今社会上是相对欠缺的,很多父母对子女教育都是走一步看一步。”黄素君建议,一方面可以从社区宣传活动入手,为家长们提供科学、正确的育儿方法,由专家来帮助调节家庭矛盾;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大学教育,开设相关的教育课程,教授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念,帮助大学生们做好未来为人父母的准备。

(《人物》等)

猜你喜欢

施暴者受害者暴力
反性别暴力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暴力的班长
校园暴力施暴者的施暴行为分析
暴力和痛苦
短文改错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