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差异

2020-10-23许文思

读与写·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致橡树古典诗歌现代诗歌

许文思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共同存在于一个至高的地位,二者既有传承,亦有创新,古典诗歌的雅致意蕴和现代诗歌的自由开放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对比,也承载着时代变迁所遗留下来的痕迹。爱情是永恒的话题,王昌龄的《闺怨》和舒婷的《致橡树》均以女性视角来对描绘爱情中的情绪,但其在语言风格、艺术形式、审美哲学、主旨追求等方面却有着巨大的差异,本文意在借此来探究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区别。

关键词:古典诗歌:现代诗歌;闺怨;致橡树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4-0001-02

1.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诗人在社会实践、创作来源、生活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具有诗人个人特色和审美观念的语言艺术个性。中国近代的诗人们在古典诗歌的基础之上,受到西方思想开放、社会变革,以及白话文普及等多方面的影响,催生了“新诗”这一种具有鲜明现代性和时代性的诗歌类型。与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不同,中国新诗的语言具有大胆新颖、自由朦胧、形象具体、生动跳跃等特点。

王昌龄的《闺怨》是一首闺中怀人诗,这首诗以细腻出色地描写“闺中少妇”的心理活动而称誉诗坛,其语言精炼而细致、表达含蓄而丰富,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怨”不是情绪的瞬间发泄,而具有一定过程和阶段性。诗人用简洁的笔触和传神的片段勾勒出了人情人性中最鲜活的一面,“不知”二字虽简单,却形象地勾勒出女孩子从少女变成少妇的心性和情绪。烂漫的春色让“不知愁”的女子精心妆扮,这美妙的一切中突然被“忽见”打破,全诗的情感突然有了转折,勾起了一种人性底层流露出来的情感,不知是爱、是怨还是渴望。王昌龄“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①,以简单而细腻、圆润且蕴藉、的语言表达出了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的复杂心绪。古代诗歌的语言凝练、深邃,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来源,若要真正理解诗中含义和情感表达,就需要读者能够具备丰富的文化理解力和细腻的情感去思考和体会。

《致橡树》作为中国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在倾诉爱情的热烈的同时,更表达出一种对爱情的理想和信念,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虽然与古代诗歌一样都有托物言志的意味,但现代诗歌的语言风格更口语、生活化,更通俗易懂。同时,现代诗歌也会大量采用各种表现手法来支撑起想要表达的感情色彩,“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意象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相互独立却又相互依赖,“‘分离是外在的、表象的;‘相依是内在的、本质的”②。美好爱情是建立在男女双方都同时拥有独立且平等的人格,能够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拥有这样的爱情却也并非易事,所以在语言结构的运用上,采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③用来为诗人内心的情感寻找解脱的出口,这就是现代诗歌所具有的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从古至今,诗歌的语言风格都与社会环境有着非同寻常的紧密联系,在作者的创作中语言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情感特性具有时代的特殊性,才能让诗歌成为我们宝贵的文化素材和独特的语言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诗歌的语言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典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自然细腻,而现代诗歌的语言则是大胆新奇、自由跳跃,这是时代更替的结果,同时“也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④。

2.艺术形式

《闺怨》是盛唐一首典型的七言绝句,诗人借“杨柳”抒发少妇对外出丈夫的无限思念。全诗的颈联是情感的转折点,本是凝妆登楼,欣赏春光,结果看到远方一片杨柳色,反倒想起在外的丈夫,引起了无限哀愁与伤感,这种情绪的转变在诗歌中不着痕迹,却又给读者留下挥之不去的思考和念想,这就是古典诗歌独特的艺术表现。

与古典诗不同,现代诗歌的形式更多在表现手法上。《致橡树》就运用了拟物化的语言,将自己化作一株木棉向“橡树”告白,表达出诗人相互尊重、信任,独立之外又相互依赖的爱情观。通过对多种意象的侧面比喻来代替对木棉的形象的正面描写,将爱情中男女双方相处模式和地位身份形象这种外在的层面表达出来,同时也在心理的层面上运用拟人、对比、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来将木棉和橡树的爱情加以升华,使全诗更富哲理、耐人寻味。

现代诗歌喜欢运用象征的手法对表象背后的深层意蕴进行探索,使其在“总体诗学特征上呈现为一种艺术表现的深度模式,这种深层次的艺术表现方式同样构成了中国现代诗人的自觉追求”⑤,也成为了区别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审美哲学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丰富且多变的情感体验和文学观感,关于人生的悲欢离合,人性的善恶美丑,揭露社会的黑暗腐朽,赞扬祖国的大好河山等多种情绪,诗歌以自身独特的文学美感和张力赋予了读者解读作品的多种可能性。诗歌的审美特征是多变的,并且具有主体的差异性,古典诗歌侧重于打造一个符合古典审美的意境,而现代诗歌则更注重于体现现代性的特征,这就有了不同的审美诉求。

3.1 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意象是读者理解体会其内容的关键,承载着整首诗的灵魂,语言意象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它的内容意义总是与具体可感的形象联结在一起来激发人的想象。

《闺怨》采用了“少妇”“春日”“翠楼”“杨柳”四个意象,单独意象的意义是多维且不确定的。但在具体的文本中,意象的语言显现方式与其它物与景的关系及场合语境实际上达成了一种默契,进而构成一种特定的,能够表达情感的意境。短短四句诗描绘了一个天真青春的少妇的心绪从愉悦、欢快瞬间变化为哀愁、凄清,这是一个生动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画面定格在少妇于翠楼遥望,可脸上对春日的享受和那无忧无虑的笑容早已凝固,眼中流动着淡淡地哀怨之情,少妇的心绪并没有戛然而止。古典诗歌在短短字数之间,可以营造出一个完整的、动态的、鲜活而有延续力的意境,这除了诗人的纯熟的技巧和敏感的觸觉外,也少不了深层的文学文化底蕴。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我国独有,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境界,也正是因为汉语言文字具有意会默想、感性形象、气韵生动等基本特征,所以《闺怨》的情感转折点——“忽见”二字 “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学,作品中的生活图景与表现出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⑥,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加之接受主体在对作品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将其自身的经历、心境、学识、情感融入文学作品中形成不同的审美观感和情感体验。

3.2 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龙泉明先生在《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一书中提到:“中国新诗现代化与整个20世纪文学的现代化步伐是一致的,虽然其行程艰难曲折,但在总体上却是逐步深入向前推进的,它的现代性特征也在此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⑦20世纪列强的入侵使中国诗人和作家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世界性、自由性、开放性意识勃发,“诗界革命”使中国新诗开始萌芽、蜕变,进而走上了一条与中国传统诗歌迥然不同的道路,然而,新诗的发展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比古典诗歌获得了更高的艺术追求和更大的艺术自由。

鲁迅、郭沫若、艾青等人强调文学作品的“真”,随着人们意识的开放和觉醒,“真、善、美”成为中外诗歌的审美价值标准。《致橡树》从思想内容上着手重新构建女性世界的人格理想;在人性的意识基础上,以女性视角来阐释了男女双方相互独立、尊重,却又相互依靠的爱情观,强调男女平等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这个观点就是建立在男女身份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之上,即审美价值标准中的“真”。

五四时期,新诗诗人提出“善”的诗歌审美价值标准,将其与人生表现联系起来,给中国古代固有的“善”的观念赋予了新的内容——表现中国人对不公命运的反抗和斗争,体现出中国人的理想和精神品质,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的爱情观蕴含着诗人对男女的身份意识、社会地位的反思,是基于男女平等相处,互不为其附属产品之上的期待。

真正称其为诗,成为富于感染力和生命力的诗都具备“真、善、美”。“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对爱情的最真实而美好的刻画,这样的爱情观是在当时那个缺乏尊重、信任的社会中诗人对人们的关切和美好愿望。所以,只有当“真、善、美”有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而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才是现代诗歌有别于古典诗歌的特征。

4.主旨追求

传统的力量如同生命赖以传承的基因与血液,代代相传,绵延无尽。所有文学艺术的文本语言、结构、形式、风格,其所承载与表现的思想、意义、文化、价值均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与制约。在中国,传统而强大的男性父权思想长期抑压着女性意识的苏醒,表现在诗歌领域就是把握一切、俯视众生的男性父权思想。

《闺怨》中本应是天真烂漫的女孩子,却成为了一个独守空闺的少妇,全然不知身为一个女孩子也应该有独立的生活。诗人细腻地刻画出少妇对丈夫的思念,实则更深层次地表现出了古时男权思想下女性意识压抑和埋葬。一个人的力量太弱小,想要改变传统的男权观念需要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所以诗人不自觉的将少妇刻画成一直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形象,这是值得人们同情的,但却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莫名地让读者感到一丝怜悯和无奈。

实际上,传统女性诗歌在女性意识的诉求上,更多的是一种不自觉的被压抑、规训的女性意识,特别是女性性别意识的表达与呈现。到近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和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潮的涌入使得传统的父权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以男女平等为主导的女性主体意识开始逐渐觉醒,她们所肇始的开端为随之而来的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与女性诗歌真正的发展与变革奠定了基础。

《致橡樹》的爱情观是颠覆、自由、创新的,是对传统男权文化的冲击。木棉和橡树是相互尊重独立、相依相靠的。从现代爱情观的视角否定了男权的无条件优先和依附于某一方的相处模式,而是站在独立人格的角度去宣扬正确的、合乎现代社会发展轨迹的爱情观念,这无疑是诗人对女性地位的重新审视,同时也是现代诗歌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期待,女性意识的觉醒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内容和表达,在越来越进步的社会中,文学会不断地随着历史的更替而呈现出新的面貌,但其反映社会现实的基本主旨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总的来说,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诗歌在演变的过程中以其自身的优势结合历史发展的轨迹,以及读者的接受程度不断去粗取精,融合新的文化、形式、手法,表现出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情感心理,同时也保留了最原始的古典诗歌元素,这是文学自身的包容与创新,也是民族文化不断进步的优秀成果。

注:

①胡振鹏:论王昌龄七绝诗的艺术风格.贵州师范大学.

②温锁林: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名作欣赏,2009.7.

③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

④周东娜: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⑤冯俊锋:象征主义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及嬗变.西南师范大学.

⑥何雅如:浅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学.

⑦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参考文献:

[1] 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冯俊锋.象征主义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及嬗变[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3] 胡振鹏.论王昌龄七绝诗的艺术风格[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

[4] 温锁林.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J].名作欣赏,2009.7.

[5] 周东娜.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6] 何雅如.浅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学.

猜你喜欢

致橡树古典诗歌现代诗歌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舒婷《致橡树》的解构
从现代诗歌的核心要素谈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和谐课堂魅力语文
致橡树
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略谈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