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代六人传承“保修情”
——记北京公交集团保修分公司职工马玺鹏一家

2020-10-23

工会博览 2020年26期
关键词:马奇厂里马丁

1930年出生的爷爷马丁,1954年7月从军队光荣复员后转入原公汽五厂,成为该厂第一批保修工;奶奶石桂英,1956年进入公汽五厂,是厂里的美女车工;父亲马奇,1979年5月进入公汽五厂后从底盘工做起,最终成为一名车质检验员;母亲刘英勤,1987年进厂,跟起动机、马达“较量”了半辈子,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小字辈的马玺鹏和媳妇闫雁,也在公交保修这个大家庭里扎下了根。现任北京公交集团保修分公司车身保修厂检验员的马玺鹏经常戏说:“我们家算是跟公交保修 ‘干’上了。”

技术“大拿”爱上巧手“美女”

“在我印象里,奶奶经常跟我说,过去他们那一代维修的是捷克产的客罗沙及斯柯达车型。机器是柴油发动机,不仅外观很简陋,车内密封性更差。报修的车辆回厂在场院开上一圈,车身、机器在不同行驶速度的情况下会叽里哐啷地乱响,不仅响声大而且还会排出大量浓烟,大有 ‘猪八戒驾到’的架势。”马玺鹏说,奶奶石桂英时常回忆自己的修车经历。她曾详细讲述过当年公交车的状况:那些车的电路系统非常简单,从保险到开关再到各部分灯光及发电机,根本谈不上科技含量。车上的所有保险都是由保修工亲手造的,两头用模具压制成铜帽,中间用木筷截成3厘米绝缘体,再用一根电线的铜丝连接,用鱼形钳固定,保险就做好了。虽然凭借师傅们多年的经验,通过听、看、摸就能判断解决车辆故障,但是由于车辆太破,经常“趴窝”,一次维修下来,总是累得修车师傅们喘不过气来。

马玺鹏的爷爷马丁,在军队时就是汽车兵,不但驾驶技术好,修车手艺也很有一套。刚到厂里,他就连续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这当兵的人就是耿直,哪儿有困难就往哪儿钻。没多长时间就成了车间的技术骨干,带出了一批修车麻利的徒弟。当时,小人精似的我就问奶奶,你俩是怎么凑到一起的?奶奶听了,呱唧了我小脑袋一下没好气地说:‘这孩子没个正型’……”马玺鹏说,这最终的谜底是爷爷马丁给揭开的。

原来,当时由于汽车零部件紧缺,很多螺丝、螺母、车轴之类的部件都是到车间自己做。有一次,马丁去车工组做急用的零件,刚好碰见石桂英在工作。当时的石桂英,可是车工组的第一美女,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手底下麻利,想要加工什么零件,只要简单沟通几句,准能心领神会地做出来。当时,马丁在保修组修车技术是响当当的,而且军人的那种气质更是吸引了很多厂里的姑娘。可马丁就是一眼就相中了石桂英,在车间工会一位老大姐的撮合下,两个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马丁帮石桂英补习文化知识,教石桂英机械制图原理。石桂英不仅人长得漂亮,还烧得一手好菜、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到现在,爷爷在家也只吃奶奶做的饭。他说是托了奶奶的福分,吃了多半辈子的顺口饭。”马玺鹏说,后来,爷爷因为技术好被调到厂里担任技术部长,奶奶更是承担了全部家务,抽空还帮爷爷整理技术资料和讲课稿。“风风雨雨一辈子,如今两位老人家都已经90多岁了,但仍旧恩爱如初。用他们的话说,那是在不断的帮助中互相建立起了革命的友谊,树立起了革命的感情,矢志不渝……”

马丁与石桂英合影。

年轻时的石桂英(前排右一)与所在车工组的工友们合影。

车间里长大的“修二代”

谈到父亲马奇,马玺鹏自豪地说:“我爸,那可是根红苗正的 ‘修二代’。听爸爸说,他小的时候,虽然爷爷奶奶是双职工,但是因为要照顾两边的老人,他俩把一多半的工资都拿出来贴补老人家用。奶奶绝对是把过日子的好手,即使再艰难也要每月挤出钱来给爷爷买几包香烟,让爸爸吃上一顿红烧肉。”

马奇可以说是在车间里长大的孩子。因为那时候的运营车太破,老出故障,马丁和石桂英总是要加班到很晚。一次,马丁把马奇从幼儿园接到组里就急着抢修去了,晚上10点多才完事儿。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夜里是灯火通明的。马丁干完活儿脸上的油泥还没来得及擦,就看见在昏暗的灯光下,爱人石桂英抱着儿子马奇守在长条凳子上,炉台上还热着给自己的窝头和白菜豆腐,而儿子早就在爱人怀里沉沉睡去……

1979年,马奇也到保修厂参加工作。虽然自己的父亲就在技术部,但马丁从不走这层关系,扎根在底盘组里,从学徒工一路干到检验员。白天,他在组里学技术、练体力,晚上回到家里,只要有不懂的就问父亲,爷俩还经常因为新接触到的国产黄河车维修工艺挣得脸红脖子粗。在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共同实践中,马奇的维修技术迅速提高。后来,同在保修厂的爱人刘英勤进了门儿。刘英勤是厂里直流电工组专修起动机的高手,平时在家除了做家务就是与公公、婆婆和爱人一起“摆龙门阵”——厂里遇到的新车型、新故障、新总成、新配件,都是他们乐此不疲讨论的话题。马玺鹏自豪地说:“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所以打小我就喜欢坐公交车,看着老爸老妈修公交车。在同龄人眼里,公交车就是巨无霸,而在我眼里,公交车就是一个个总成部件的集合。”

不负期望的“修三代”

2010年,马玺鹏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起初做起了“白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终于,他跟父亲马奇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坚持要调到公交保修来工作。他说:“第一,我学的就是汽车技术与服务,专业对口;第二,我喜欢伴随自己成长的公交保修氛围。我觉得自己的“根”在保修,发展也必须在保修。”马奇是个开明的父亲,听到马玺鹏吐露心声后,很感动。他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孩子,如果你来到保修厂,咱们家就是三代保修人了。咱们家可没有怂主儿,你爷爷奶奶、我和你妈都是要强的人,你也不能掉队。路就在你脚下,苦你得能吃得下、累你得能扛着住,明白吗?”

马玺鹏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车身保修厂,他从没拿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当招牌,一门心思地扎进保养组,专挑最脏、最重、最难的工作干。别人午休玩手机打游戏的时候,他在用手机上网查资料;师傅们都挠头的故障,他却非要搞个通透才罢休。因为勤奋,他成了组里技术攻坚的骨干;因为刻苦,车间技能比武他勇闯前三。由于表现突出,马玺鹏很快被厂里选中到检测线负责车辆竣工验收工作。对于这项工作,马玺鹏可是看得比命都重要。

在保修厂里,马玺鹏收获了自己的爱情。爱人闫雁是保修分公司材料供应中心的一名材料员,经人介绍与马玺鹏相识。很快,她就被小伙子身上那一股倔强劲头深深吸引。最终,两人在同事和家人们的祝福中步入婚姻的殿堂。

如今,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但总是喜欢让孙子马玺鹏驾车带着他们到各保修厂前转一转。车上,一家子三代六口公交保修人,从解放初期捷克产的客罗沙、斯柯达,聊到中国自产的第一代解放、黄河,再到2008年奥运会引进的康明斯、依维柯,然后一直到现在的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从当初只凭听、摸、看的维修技术手段,聊到现在电脑诊断检测的广泛应用;从当初保修厂四面漏风的艰苦环境,聊到如今一座座拔地而起带有电动库门、新风系统、360度视频监控等黑科技的现代化厂房……作为公交保修战线的普通职工,马玺鹏一家目睹了北京公交60多年来的改革发展与变化。60多年里,他们维修的车型在不断淘汰和更新,年长的父辈退休了,年轻的新生代成熟了,正成为公交保修的生力军。

猜你喜欢

马奇厂里马丁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神笔马丁
基因工程菌有什么本领?
倪进明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维马丁的诗
天赋
放心
山寨情人
生意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