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壹街区”街道活力提升规划探索

2020-10-23马思思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年19期
关键词:活力街道要素

马思思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成都分院,成都 610000)

1 引言

“壹街区”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项目,体现了“小街区、密路网”的新城市街区营造理念。伴随城市建设的不断进步,契合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带着新的思考重新审视空间,其中,注重人与城市互动关系的街道空间是构建城市活力的核心因素,是城市活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关注街道空间,探索街道空间与城市活力的联系,营造更宜人的生活空间品质。

2 城市活力与街道空间

2.1 城市与街道的关系

扬·盖尔在其著作《交往与空间》中,讲述了户外活动以及户外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1】,在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中,好的市民生活空间促进城市中的交往及丰富公众生活,在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中,如何通过精细的细部设计来营造充满人情味并具有活力的室外空间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街道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城市结构主要是依靠街道组织来体现,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街道,街道成为人与城市链接的情感纽带。

2.2 城市街道空间活力要素

2.2.1 城市活力持续性

城市活力是城市的生命力,是人们生存生活的价值承载。因而营造丰富而具有文化内涵的街道空间,使得人们在生活中得到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满足,从而持续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2.2.2 公共设施便利性

街道空间设施为人服务,其在街道空间科学布设直接影响人们在街道空间活动的频率与时长。

2.2.3 空间尺度适宜性

尺度是构成街道空间的主要空间要素,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设计适宜、人性化的空间尺度会激发人潜在的活动欲望。

2.2.4 街区生活完整性

交混的街区功能与开放的街区形式利于人群构成的混合,提升城市活力度。

3 “壹街区”空间活力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壹街区”项目概况

“壹街区”是5.12 地震后,上海援建都江堰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街区建设项目,以新城市街区为方式营造城市活力为目标,形成集居住、学校、医疗、购物、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区。设计理念以体现“川西风貌、上海风情、时代风尚”为引导核心,实现生活形态与空间形态的多样化,营建街道界面完整、院落围而不合、畅而不透的特色城市街坊空间。项目占地约1.2km2,落址于都江堰二环路东侧,城市北区、蒲江河畔【2】。

3.2 “壹街区”回访评述

“壹街区”的实施落建基本实现了设计初衷,混合的街区功能、尺度适宜的小街区、上海里弄川西风情的完美交合以及城市级配套设施的完善。而街区场景却出现了活力失衡的现象,以颐湖为中心的开放空间在傍晚、周末、夏季时刻人气集聚,满足了城市级开放空间的需求,但这样的人气集聚却未对“壹街区”的街区空间产生良好的经济及活力带动。偏离颐湖开放中心的街坊巷道呈现沿街商业冷清、街道空间活力不足等问题(见图1)。探究其本质在于街道空间未能发挥最优效益,实现与开放空间良好链接与互动。

图1 “壹街区”活力失衡现状

3.2.1 街道功能设施不全

“壹街区”街巷空间在设计之初的尺度设计是“人本位”,建成后,街道空间仅仅保留了设计尺度,而非“人本位”的设计断面,道路断面仍然是“车本位”,导致建成后道路断面由于设施侵占,人行空间被压缩;针对残障人士关爱考虑不足,自行车停放混乱,部分区域阻断人行盲道,造成安全隐患;街道照明设施不完善,尤其是居住区内小街巷空间,照度不够、街道眼缺失带来治安问题;作为安置为主的住区,老龄化居住特征明显,而针对老龄化休憩设施配置不足;公厕的配置仅有1 处且位于公共广场周边,未能覆盖整个街区范围。

3.2.2 街道景观特征不足

街区内道路绿化单一,部分街坊的围墙采用铁艺围栏,缺乏立体绿化的装饰。街道沿街面趣味性不足,未能通过景观要素的表达彰显街区的文化特征,使得尺度本底良好的“壹街区”未能实现以街道空间为媒介,链接开放空间与沿街面功能,达到吸引人气激活城市活力的目的。

3.2.3 街道空间功能单一

真正的街道空间不仅是道路红线范围,还应该包含建筑退距前区范围。“壹街区”小街区尺度是以人为本的,在其设计理念中一再强调以人的活动尺度为准则,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学科与权责部门的划分与分离,导致街道空间被忽略,未能解决街道空间的事权协调,出现城市街道空间共有的问题,各个事权部门及建设单位仅遵循道路设计规范标准进行断面建设,未结合沿街面功能、景观要素表达、人群导向设施分级等研究,进行街道一体化设计,导致街道空间呈现通行为主的单一功能。

3.3 问题总结

“壹街区”的落建实施实现了“小街区、密路网”规划意图,但在后续的使用和管理中缺乏人性化的持续优化更新,以机动车为主的道路空间导致路权分配比例被机动车侵占比例过高,管控失衡。街道空间仅承担了交通的通行功能,未被赋予更多的人行活动,导致活力失衡。

4 “壹街区”活力提升总体思路

4.1 街道一体化设计

所谓一体化设计,是指把街道断面内部所有的静态空间元素进行整体的考虑和统一设计,其范围涵盖道路两侧建筑前区,形成完整街道空间要素的展现,同时,结合动态要素引导形成统一的整体。其中,静态空间元素主要包含沿街建筑物和构筑物、街道绿化、沿街首层建筑界面、店招和霓虹灯等,动态元素主要是行人和车辆,这两者也是街道空间的主要参与者。

4.2 街道界面设计

主要是指沿街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沿街首层建筑的界面设计。整合沿街底商门头、店招店牌、景观绿化及前区空间设施小品等界面要素,结合人行视感、车行视感的不同需求进行界面秩序重构,塑造慢行有致、车行有景街道界面。

4.3 绿化设计与公共设施

街道中的绿化是街道空间的“软装饰”,削弱建筑硬化质感所造成的视觉不适,承担人车分离的保护阻隔,同时起到净化空气、除尘降噪的作用。

公共设施的主题化设计和布局是体现人性化设计和文化呈现的载体,主题各异的公共设施配置结合街道绿化,两者互相协调,呈现一个可观、可赏、可参与的步行空间。

4.4 交混功能设计

合理有活力的街道应该是混合的空间组织。车行道应匹配车速控制良好街景面;非机动车道或自行车道,两者之间应有阻隔装置;步行与外摆驻留空间,匹配人行流线布设高大的行道树,形成遮阴防护,树下布局休闲座椅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提供驻留的空间;邻近店铺的外摆空间,可以形成精致休闲的集聚空间,结合不同的群体活动需求混合多元功能。

5 “壹街区”活力提升规划对策

“壹街区”作为灾后重建安置项目,为城市设计做了良好的示范样板,以街道空间为切入点,持续发挥其空间价值,通过再提升与再设计激发街区活力。

5.1 串点成片,多点成域的微空间植入

结合现状公共开放空间和灰空间,重新梳理街道空间类型,结合沿街面骑楼、临街底商的秩序变化,植入不同的微空间主题设计,营造区域大主题的氛围,同时有效引导多元复合业态的植入(见图2)。

图2 主题性微空间改造示意

5.2 在地营造,有机更新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

街道中,如公交站、休闲座椅、电话亭、垃圾箱、路灯等与行人最易产生互动的设施,其功能应该更加多样性。作为居住功能主导的复合街区,设施布设上更应该关注老龄、儿童等人群的需求,设施分布及设计要以安全便利为主。

结合公交站点布设自行车停放;公交设施导览装置应结合城市文化及旅游信息展示,展现智能公交的同时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垃圾箱、路灯等设施的设计应充分体现都江堰的文化特色。

5.3 借景提质,自然要素对空间活力的积极主导

以上善南路为例,需要将现状的引水渠进行二次提升和改造,结合周边业态的形式,将水位进行提升的同时增加亲水、戏水游乐设施,充分体现都江堰城市水文化的内涵,感受自然景观的同时增加街道活力和互动吸引力。

5.4 特色强化,景观要素的多元艺术表达

景观要素包含了街道中的各种绿化、雕塑小品、公共家具、导识标识、景观灯具等这些营造舒适氛围的要素。“壹街区”内的景观要素需要结合不同主题街道空间进行主题设计,街道绿化在原有基础上补充灌木花卉,丰富季相与层次,最终营造一个从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展现多元艺术的城市活力街道空间(见图3)。

图3 街道空间景观小品艺术化表达

5.5 空间复合,人群活动的空间复合利用

空间复合利用主要是指建筑前区【3】。在此区域内既包含了行走的人流,也应该包含驻留的等待人群和参与活动的人群。集合功能需求的要素复合,将商铺前区空间充分结合多样化功能组织形成复合利用的空间体系(见图4)。

5.6 优化管控,街道要素的管控建议

图4 “壹街区”街道空间复合利用示意图

梳理街道空间管控要素,包括建筑控制线、退界距离、临街面覆盖率、街墙高度、公共通道、广场绿地等,纳入城市设计管控体系进行管控。将刚性与弹性管控相结合,在保障精细化街道建设的同时,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不同阶段预留弹性。商业业态的组织和社区的文化活动以及城市文化展示相协调,而非单一的某个活动组织,同样也是一个多元统一、互相协调的过程。

6 结语

城市街道是城市活力体现的集中地,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以及对城市的初步印象都来源于街道。“壹街区”作为成功的小街区实践地,理应在新时代、新要求的发展背景下,积极探索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的模式与实践,激发“壹街区”活力的同时,持续发挥其示范效应。

猜你喜欢

活力街道要素
热闹的街道
活力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热闹的街道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风居住的街道
也谈做人的要素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