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建筑设计的思考

2020-10-23方卫华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年19期
关键词:校园内绿色生态噪声

方卫华

(无锡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无锡 214001)

1 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类住宅小区、科技园区、城市新区拔地而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原有的教育配套设施无论是布局、规模还是自身功能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以中小学建筑为代表的教育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充满了现代化和时代化的气息,完善了城市教育配套设施布局,成为城市发展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因中小学生均为未成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本次主要结合江苏省无锡市近年来亲历设计的极具代表性的非寄宿制中小学,引发对中小学(主要为初中和小学)建筑设计的思考。

2 科学规划

2.1 立项选址

中小学建设项目的立项决策必须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收集数据和实地调研,分析区域教育基础设施情况,结合城市或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从而合理确定项目规模造价,对项目选址做出准确评价。

由于中小学建设项目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其选址除了满足城市或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之外,还要考虑到教学品质及师生的身心健康,故其建设基地应选在阳光充足、空气优良、地势较高、远离污染源、无自然灾害及人为风险高的区域;要求周边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市政条件;合理避免与基地周边25m 范围内相邻建筑的相互干扰;充分考虑周边教育设施情况,合理确定其服务半径,做到区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小学建设项目立项选址阶段关系到整个项目建设的成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2.2 规划布局

校园内不同的建筑或场地布局根据使用功能讲求动静分区。

首先,要避免周边25m 范围内道路及建筑产生的噪声对学校日常教学的影响,故校园内的建筑需要合理布局,除了满足正常的规划退界要求外,有条件时尽量多退规划控制线,并且在校园四周设置绿化隔离带,阻隔城市噪声;同时,将对噪声敏感程度高的建筑尽量远离城市主干道布置,也是避免城市噪声对校园影响的有效手段。

其次,校园内的建筑或场地按照功能一般可分为运动区、公共区和教学区3 个基本单元。其中,运动区主要设置各类运动场地、体育设施及体育馆(风雨操场),使用时会产生较大噪声并且本身对噪声敏感程度相对较低;公共区主要包括行政办公楼、餐厅、图书馆、报告厅、展示馆等,使用时不产生或产生较小噪声并且本身对噪声敏感程度相对一般;教学区为各类教学用房(教师办公室、普通教室、专业教室等),使用时会产生较大噪声并且本身对噪声敏感程度相对较高。

根据每个单元建筑的特性,作为动静分区的依据,将运动区布置在校园内离城市噪声最大的一面,可以加大城市噪声源与校园内对噪声敏感程度相对较高建筑的距离,减轻城市噪声的影响;将公共区布置在运动区与教学区之间,既可以进一步加大城市噪声源与教学区的距离,还可以有效减轻运动区产生的噪声对教学区的影响;将教学区远离城市噪声源布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弱城市噪声及校园噪声的影响,提升学校的教学品质(见图1)。

图1 无锡市某小学规划总平面效果图

2.3 交通及停车系统组织

校园的交通流线组织力求做到人车分流、车辆分流(见图2)。

图2 无锡市某小学交通流线组织示意图

校区一般设置3~4 个出入口。1 个主出入口,是全校师生的主要进出与集散空间,同时也是体现校园风貌的形象空间,需要重点打造;1~2 个次出入口,既方便临近居住小区学生家长接送学生,有效缓解主入口的交通压力,还可以作为消防车专用出入口;另有1 个后勤出入口,便于后勤人员及货车通行,还可以满足体育场馆等建筑对社会开放后外来人员的通行,避免对校园产生不必要的干扰。

原则上除了消防车及后勤货车外(消防车仅在紧急情况下才会进入校园,而货车的专用停车位也会设置在紧邻后勤处入口区域,不会深入到校园内),机动车一律不进入校园内,既避免机动车对校园正常教学活动的干扰,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故校园外各出入口附近会设置数量不等的临时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供家长接送学生时使用;教师的机动车通过专用汽车坡道(汽车坡道出入口一般与城市道路直接对接或位于校园某个出入口附近)直接进入地下汽车库。

校园内非机动车流线设计也较短,尽量避免干扰校区,一般分布在校区主次入口处,方便师生、后勤工作人员就近停放。

2.4 景观设计

沿校区周边设置不同层次的绿色植物,不仅丰富了城市道路沿线的绿化景观,又可起到阻隔城市道路噪声对校园干扰的作用。

通过各建筑的自然围合,形成体量不等的庭院空间,配以不同的绿植和文化元素,营造了移步换景的江南园林特色景观。

景观绿化种植选型上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结合当地自然、文化、历史背景,选择无污染、无刺激性气味、少毛无刺、形态优美、色彩艳丽、气味芬芳并具文化内涵的绿植,例如,松、梅、竹、菊、香樟、迎春、桂花、牡丹等,从而营造四季变换分明、轻松活泼愉悦、饱含文化气息的美好校园(见图3)。

图3 无锡某中学庭院景观效果图

3 建筑设计

3.1 建筑形体设计

形体设计方面突出体块虚实对比效果。通过体块的高差对比、体量对比、建筑实墙与敞开连廊的虚实对比,形成建筑群体错落有致、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的效果。

以公共廊道、特色单体建筑串联整个建筑群,在公共廊道上分散设置公共活动阳台、露台、灰空间等,协调好个性展现与群体风格的关系,既赋予建筑丰富活泼的形象,又达到建筑群体的和谐统一(见图4)。

图4 无锡某小学丰富多姿的形体组合

3.2 建筑材料与色彩设计

建筑立面根据建筑特性采用不同材质和色彩的建筑材料。教学区墙面多以简洁明快的涂料、面砖为基本材料,细部点缀色彩、材质对比较为强烈的金属材料;公共区和运动区多以灰色石材和彩色铝板为主,材料质感对比鲜明、简洁活泼,使建筑层次更丰富,更富有内涵,提升了校园建筑的时代感,展现校园的活力与朝气。

通过形体设计的虚实对比,不同色彩、质地的建筑材料的运用,展现了中小学校园生机勃勃的生活气息,散发出充满文化底蕴的时代气息(见图5)。

图5 无锡某小学形体与材料运用的实景

4 绿色生态校园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现阶段,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必须要告别传统的粗放型模式,树立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和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造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的新校园。

4.1 安全舒适

绿色生态校园的最重要目标就是要为广大师生创造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除了前述的动静分区、人车分流、绿化无污染等措施外,还应进行防火防灾、安全通行等方面的深化设计。

4.1.1 防灾设计

2008 年,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校园建筑倒塌损毁,损失惨重,震后,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的建筑设计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例如,无锡市政府在第一时间就发文,明确了学校建筑抗震设计时,抗震设防烈度须提高一度,确保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4.1.2 防火设计

各类建筑的防火设计历来是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具有一票否决权,而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其自主防灾逃生的能力较差,故中小学建筑防火设计的地位更是重中之重,容不得半点疏忽。中小学建筑的防火设计除了要满足一般公共建筑的防火设计规范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小学的教学用房不应设于4 层以上,中学的教学用房不应设于4 层以上;楼梯段的踏高踏宽有别于其他公建;梯段、疏散走道宽度均须为600mm 的整数倍;位于走道尽端教学用房的疏散条件异于一般公建……

4.1.3 安全通行设计

安全通行设计主要包括出入口处的人车分流设计,出入口、道路、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低窗台、阳台、外廊等临空部位的防护栏杆设计,路面、楼地面的防滑设计,还有主管部门的特殊要求也是安全通行设计的内容:如教学用房的2 层及以上不得使用玻璃幕墙等。

4.2 绿色生态

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条件,设定绿色建筑设计星级目标,对应规范要求进行建筑的节能设计。

采用各项绿色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见图6),主要包括:使用市政中水、收集的雨水等进行冲厕、绿化灌溉、道路冲洗,减少自来水的用量;屋顶设置太阳能热水集热装置,为厨房、餐厅等场所提供所需生活热水;屋顶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作为校园用电的有益补充;地下汽车库设置光导系统,减少用电光源的开启时间;使用节水型卫生洁具,使用节能灯具,使用能效比高的空调设备;地下车库设置一氧化碳浓度监测系统等。

图6 无锡某小学太阳能热水、地下光导系统应用实景

通过绿色生态设计,践行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塑造了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新校园,提升了教学品质。

5 结语

中小学建筑因其使用对象主要为未成年人,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所在地区的地域特征,采用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设计手法,树立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和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造反映时代风貌、具备绿色生态特征的新校园。

猜你喜欢

校园内绿色生态噪声
校园里若有人行凶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噪声可退化且依赖于状态和分布的平均场博弈
墨尔本女子学院将拆除校园内所有垃圾桶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墨尔本女子学院将拆除校园内所有垃圾桶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某高中校园内颗粒物尘源调查实测与分析
绿色生态的企业担当
控制噪声有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