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望句的事实性及其时间条件

2020-10-22袁毓林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副词宾语条件

鞠 晨,袁毓林.2

(1.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2.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1. 引言:愿望表达的三种事实性

在汉语中,表达愿望有两种常用的句式:

(一)愿望句:用表示愿望的动词(本文称为愿望动词)作谓语的简单句。例如①如无特殊标注,本文例句都来自于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

(1)墨子希望,能够使天下一切人都实行他的兼爱之道。

(2)我想做一个网站。

(二)愿望条件句:固定表达愿望的假设条件句,条件句的主句固定为“就好了/(该)多好”。从句中的假设连词可以被替换,也可以不出现。例如:

(3)如果你有个兄弟姐妹就好了。

(4)俺能娶一个做妻子,该多好!

无论是哪种愿望表达的句式,都存在事实性上的差异。例如:

(5)a.我希望当时我能来。(自拟)

b.要是我当时能来就好了。(自拟)

(6)a.我希望以后我能来。(自拟)

b.要是我以后能来就好了。(自拟)

在例(5)中,无论是愿望句还是愿望条件句都暗示了“我当时不能来”,说话人所表达的愿望与既成事实相反,带有反事实(coun⁃terfactual)意义②关于汉语反事实表达的讨论,参见陈国华(1988);蒋严(2000);袁毓林(2015;2020)等。;例(6)中,无论是愿望句还是愿望条件句都既不表达“以后我能来”也不表达“以后我不能来”,说话人所表达的愿望既可能与事实相反,也可能是事实,带有非事实(nonfactual)意义。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事实性意义:

(7)a.我真希望明天我能来。(自拟)

b.要是我明天能来就好了。(自拟)

在上例中,无论是愿望句还是愿望条件句都表达了一种比较特殊的事实性意义:一方面,所表达的愿望发生在未来,并没有与既成事实相反,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反事实表达;另一方面,句子又暗示了主体的消极判断,即“我”认为“我明天能来”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类句子表达的愿望与未来“事实”相反,具有相当的虚拟性。因此,我们将这种事实性意义称为“虚拟意义”。

我们发现,三种愿望表达的事实性意义与宾语小句的时制具有密切的联系。对于愿望条件句来说,只要愿望发生在过去或当前,那么句子一定是反事实的;反之,只要愿望发生在未来,句子一定是虚拟或非事实的。但是,在愿望句中却并不一定是这样:

(8)a.我希望他当时在场。(自拟)

b.要是他当时在场就好了。(自拟)

在例(8)中,愿望句(8a)所表达的愿望“他当时在场”对愿望主体“我”来说,既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与事实相反,句子表达非事实意义;而在愿望条件句(8b)中,愿望主体“我”已经知道“他当时不在场”,“我”所表达的愿望与既成事实相反,句子表达反事实意义。①有关愿望条件句和愿望句在事实性表达上的异同,我们将另文讨论。可见,不同事实性的愿望句,其时制条件要比相应的愿望条件句更加复杂。

那么,三种事实性的愿望句的时制条件是什么?时制在什么情况下能够限制愿望句的事实性?在特定时制条件下,愿望句产生反事实意义的机制是什么?

2. 三种愿望句的时间条件

2.1 愿望句的次级时制

Reichenbach(1947)系统讨论了句子时制结构(tense)②相关术语的汉语翻译及现代汉语中时间系统的相关讨论见陈平(1988),龚千炎(1994、1995)。。时制结构包括三种时间的相互关系:情状的发生时间(point of event,E)、说话时间(point of speech,S) 和参照时间(point of reference,R)。Reichenbach 从两个角度讨论了E、S 和R 的关系:

(一)以说话时间S 为出发点,观察说话时间S 和参照时间R 的相对关系:当R<S③符号“<”表示时间上的先于关系,“>”表示时间上的后于关系,“=”表示时间上的同时关系。,则称为过去时(past);当R=S,则称为现在时(present);当 R>S,则称为将来时 (future)。这一角度得到的结果,一般被看作初级时制(primary tense)。

(二)以情状时间E 为出发点,观察情状发生时间E 和参照时间R 的相对关系:当E<R,则称为先事时(anterior);当E=R,则称为简单时(simple);当E>R,则称为后事时(posterior)。这一角度得到的结果,一般被看作次级时制(secondary tense)。

在上述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分析愿望句的时制结构:在一个愿望句中,情状发生时间E是愿望发生时间,说话时间S 是句子产生的时间,而参照时间R则一般为愿望状态产生的时间。

对于愿望句来说,说话时间S 一般不影响句子的事实性。因为,愿望句的事实性取决于愿望是否与既成的事实相违背。也就是说,句子的事实性只与愿望所指向的时间(即情状发生时间E)和愿望产生时间(即参照时间R)的相对位置有关,而跟整个愿望句的产生时间无关。因此,愿望句的次级时制是直接限制愿望句事实性的条件。

2.2 反事实愿望句的时制限制

反事实愿望句中,愿望与既成事实相反。因此,反事实愿望句的次级时制结构必须是先事时或简单时(E≤R)。在这两种时制结构下,在愿望产生时(R),与愿望对应的事件已经发生(E);因而,愿望主体能够确认愿望是否和既成事实相悖。例如:④例句后的图示分别表现了该例句的三种时间在时间轴上的相对位置。

上面两组例句分别是先事时(例9)和简单时(例10)愿望句,两组例句都表达反事实意义。可见,在愿望句中,只要情状发生时间E 在时间轴上不位于参照时间R 后面,都有可能产生反事实意义。如果改变情状发生时间E,使其位于参照时间之后,则句子表达非事实意义。例如:

(10')a. 他当时希望自己第二天看的是玛丽亚塔,而不是安琪拉。

b.我希望明天我们在山的另一边。

c. 在明天天黑之前,你就会希望自己以后一直留在这屋子里面。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句子事实性的判断以愿望主体的主观态度为基准,带有显著的主观性。如果判断句子表达反事实意义,那么愿望句表明:愿望主体在愿望产生时认为,愿望与既成事实相悖,愿望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对非事实意义和虚拟意义的判断也遵循相同的原则。因此,在例(10')a 中,从说话时间来看,他第二天看的是谁已经有了定论;但是,如果从愿望产生时间来看,在“他”产生愿望时,“他”对第二天看的到底是谁并没有明显的判断,句子仍然是非事实的。

同时,例(9)和例(10)中的a、b、c 句的初级时制分别是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可见,愿望句的初级时制并不影响句子的反事实意义。

根据上面的初步讨论,反事实愿望句要求句子的次级时制为先事时或简单时,这种时制条件是由反事实的定义决定的。也就是说,先事时和简单时的时制条件是产生反事实愿望句的必要条件。不过,时制条件并不是产生反事实愿望句的充分条件,这一情况我们将在2.5中详细讨论。

2.3 非事实愿望句的时制包容

当愿望句是一个非事实愿望句时,在愿望主体看来,愿望可能与事实相符,也可能与事实相悖,愿望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当愿望句的次级时制为后事时时,相对愿望产生的时候,所愿望事件发生在未来,因此仍然有实现的可能。因此,从定义上看,非事实愿望句应该要求句子的次级时制为后事时(E>R)。例如:

例(11)中,a、b、c 句分别是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下的后事时愿望句。同时,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后事时愿望句都能够产生非事实意义。这种情况也符合我们的第一直觉。但是,由于事实性意义的主观性,先事时和简单时的愿望句也可以表达非事实意义。例如:

在例 (12) 中,a、b、c 分别是先事时下,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愿望句,并且三例愿望句都表达非事实意义。以例(12)a 为例,虽然从客观上来看,当“她为他熬汤”的时候,是否“有女人为他熬汤”已经是既定事实;但是,对于愿望主体“她”来说,在“她”的主观世界里,是否“有女人为他熬汤”仍然是未知的,“从来没有女人为他熬汤”还有可能成为事实。因此,由于事实性的主观性,句子仍然表达了非事实意义。其他两例句子的事实性也遵循相同的原则。

同样,由于这种主观性,简单时制下的愿望句也可以是非事实的。例如:

在例 (13) 中,a、b、c 分别是先事时下,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愿望句,并且三例愿望句都表达非事实意义。以例(13)a为例,当“我扮作这种样子”的时候,我是否是第一个在客观上已经可以确定;但是,在“我”的主观世界里,“我是否是第一个”仍然是未知的,愿望还有可能成为事实。因此,句子也表达非事实意义。

可见,与反事实愿望句不同,非事实愿望句可以涵盖所有的时制形式;愿望句的非事实意义对时制没有任何条件限制。

2.4 虚拟愿望句的时间限制

在虚拟愿望句中,愿望动词的宾语小句虽然也指向未来,但是却带有“愿望难以实现或无法实现”的意义。从定义上可以看出,虚拟愿望句都是后事时愿望句。例如:

由于事实性判断的主观性,虽然未来的事件还没有发生,但愿望主体却可以根据经验对未来事件进行主观预判。当愿望主体认为愿望在未来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小时,就可以用特定的愿望句表达虚拟意义。可见,事实性判断的主观性决定了虚拟愿望的存在。

虚拟愿望句的时间条件比较复杂,并不是所有的后事时都可以产生虚拟愿望句。我们可以根据愿望内容,将虚拟愿望句分为两类,两类虚拟愿望句对时间条件有不同的选择限制。

2.4.1 时长类虚拟愿望句

第一类虚拟愿望句是时长类虚拟愿望句。这类愿望句的愿望内容是愿望者对某一事件所能持续时间的估算。在形式上,其宾语小句的结构一般为:NP+能/可以/会+V 到+时间点;或者是:NP+能/可以/会+V+时间段。例如上面的例(14)以及下面两例:

人们可以根据日常经验,对某个事件可持续的时间进行估算。如果愿望主体对事件所持续时间的期望,远远偏离了该事件惯常的持续时间,那么愿望主体就能够产生消极的判断:自己的愿望很有可能无法实现。这样,就能够产生时长类的虚拟愿望句。比如,例(14)中,从湾仔走到铜锣湾一般只需要20-30 分钟,“一直走到明天”明显偏离了这一事件的惯常持续时间;例(14)的愿望句带有明显的虚拟意义。其他两例也是如此。

从上面的观察和讨论,我们可以总结时长类虚拟愿望句的时间条件:除了要求次级时制为后事时以外,句子还要求情状发生时间E 显著偏离事件惯常所需要的时间;否则,句子不太自然。例如:

(18)a.他真希望会议能开一整天。

b.?他真希望会议能开半小时。①句子不太能说也与副词“真”有关。“真”使得句子倾向于表达虚拟意义,这种倾向与宾语小句中合理的估算时间相矛盾。因此去掉“真”,句子就比较自然。有关“真”的作用,我们将另文讨论。

例(18) a 是一个虚拟愿望句:“一整天”超过一般开会所需要的惯常时间。愿望者能预估一般会议需要的时间,“开一整天”不太可能实现。相反,“半小时”并没有超过一般会议所需要的惯常时间,当我们将例(18) a 改为例 (18) b 以后,句子就不太自然。

不过,如果语境表明了愿望者无法确定事件所需要的惯常时间,句子对时间就没有上述限制②如果句子的情状发生时间远远偏离事件惯常的持续时间,那么愿望者可以凭以往经验和生活常识来确定愿望不太可能实现。这时,即使有语境表明愿望者不清楚事件惯常所需时间,愿望句仍然表达虚拟意义。例如:“虽然不知道这个会议要开多久,但我真希望能开三天三夜。”;同时,愿望句也不是虚拟愿望句,而是非事实愿望句。例如:

(18’)a. 虽然不知道这个会议要开多久,但我真希望这个会能开一整天。

b. 虽然不知道这个会议要开多久,但我真希望这个会能开半小时。

另外,例(14)、例(16)、例(17)的初级时制分别是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虚拟愿望句。可见,初级时制不影响时长类愿望句的虚拟性。

这可能是因为,事件的惯常持续时间不太受当下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某件事所用的惯常时间是相对恒定的,愿望产生的时间并不能影响某件事所用的惯常时间。因此,愿望产生时间和说话时间的相对关系不太能影响估算的结果,所以也不太能影响句子的虚拟性。

2.4.2 事件类虚拟愿望句

第二类愿望句是事件类虚拟愿望句。这类愿望句的愿望内容是愿望者对未来的规划或预想,如上文的例(15)和下面的例(19):

例(15)的愿望内容“立刻就去你那儿”是愿望者能够自行规划的行为。此时,愿望句暗示愿望内容与愿望者的当前规划相悖,愿望实现的可能性较低,带有虚拟意义。例(19)是愿望者能够预估的行为。此时,说话人可以根据当前情况,预估“你”是否会马上娶自己过门。此时,愿望句暗示愿望内容与愿望者当前的预估结果相悖,愿望实现的可能性较低,带有虚拟意义。

这类愿望句也有一定的时间要求:它要求相对于参照时间R(即愿望产生时间)来说,情状发生时间E 处于近未来,否则,愿望内容会超出愿望者可规划或可预估的范围,虚拟程度大大降低,成为非事实愿望句。例如:

(15')a. 我当时真想立刻就去你那儿。→我不太可能立刻就去你那儿。

b. 我当时真想明年就去你那儿。→我明年可能能去你那儿,也可能不能。

(19')a. 我真希望你马上娶我过门。→你不太可能马上娶我过门。

b. 我真希望你明年娶我过门。→你明年可能能娶我过门,也可能不能。

不过,一些宾语小句带有特定副词的虚拟愿望句,并不要求情状发生时间E 处于近未来。例如:

(20)a. 我当时真想明年再/才去你那儿。(自拟)→我不太可能明年再去你那儿。

b. 我真希望你明年再/才娶我过门。(自拟)→你不太可能明年再娶我过门。

(21)a. 我真想多/再在这里呆几年。(自拟)→我不太可能在这里多呆几年。

b. 我真想只在这里呆几天。(自拟)→我不太可能在这里只呆几天。

例 (20) 是由例 (15’)b 和例 (19)’b 改编的一组例句。当我们为原句添加副词“再/才”后,虽然情状发生时间E 处于远未来,但句子仍表达虚拟意义:愿望句表明,愿望者已经规划或预见到“去你那儿”或“娶我过门”在近未来发生,而让它们发生在远未来是不太可能的。

而在例(21)中,情状发生时间E 并不明确,但这一组的例句也都表达虚拟意义:a 句的副词“多/再”表明,愿望者已经规划好在这里呆的时间,比预计时间再“多”呆是不太可能的;而b 句的副词“只”表明,愿望者已经规划好在这里呆的时间比几天长,“只”呆几天是不太可能的。

可见,当宾语小句用副词“再、多、才、只”等来修饰谓语时,宾语小句暗含了另一个参照时间:愿望者原本规划或预想某事发生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情状时间E 是近未来或远未来,句子都暗含了一个既定的计划。此时,愿望与既定计划相悖,愿望很有可能无法实现,愿望句表达虚拟意义。

和其他愿望句不同,事件类虚拟愿望句对初级时制也有要求:此类虚拟愿望句不允许句子是将来时,否则,句子将很难带有虚拟意义。也就是说,愿望产生时间不能在说话时间之后。例如:

(22)a. 我当时真想立刻就去你那儿。→我不太可能立刻去你那儿。

b. 到时候,我会想立刻就去你那儿。→到时候,我可能可以立刻就去你那儿,也可能不行。

c. *到时候,我会真想立刻就去你那儿。

(23)a. 我真希望你马上娶我过门。→你不太可能马上娶我过门。

b. 到时候,我会希望你马上娶我过门。→到时候,你可能可以马上娶我过门,也可能不行。

c.*到时候,我会真希望你马上娶我过门。

当上面各例a 句变为b 句时,相对于说话时间来说,愿望产生于未来。此时,a 句的虚拟意义被消解,各例的b 句变成了非事实愿望句。

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在预想某个未来事件时,只能参考当前的规划或现实条件,而这两者都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愿望产生于未来,那么从当前到未来的时间段内,预想所依据的条件可能会产生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愿望者不得而知,那么愿望者也就无法预测更遥远的未来。这样,所愿望的事件已经不可预想,愿望句难以产生虚拟意义。另外,这种情况下,句子也不允许“真”等副词修饰愿望动词(如上面各例中的c 句)。

2.4.3 小结

相比其他两种愿望句,虚拟愿望句的时间条件较为复杂。根据愿望内容的不同,虚拟愿望句对时间的要求也不同。我们将上述观察列表如下:

表1 :虚拟愿望句的时间条件

事实上,上述时间条件都是为了保证所愿望事件能够预见:不同性质的后事时愿望句需要不同的时间条件来满足可预见性。

2.5 愿望内容对事实性的影响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发现,不同事实性的愿望句对时间有不同的限制条件;同时,仅仅凭借时间条件,也并不能确定愿望句的事实性:先事时和简单时愿望句可能表达反事实意义,也有可能表达非事实意义;而后事时愿望句既可能表达虚拟意义,也有可能表达非事实意义。其中,虚拟愿望句和非事实愿望句可以通过副词“真”和具体的时间条件区别;而反事实愿望句和非事实愿望句就需要依靠愿望的具体内容判断。下面,我们将从主语所指和愿望性质两个方面来讨论愿望内容对先事时/简单时愿望句事实性的影响。

(一)宾语小句的主语所指和愿望者一致

如果宾语小句的主语所指和愿望者一致②很多时候,如果宾语小句中主语所指和愿望者相同,主语可以省略。,那么愿望者愿望的是有关自己的情况。此时,愿望句的事实性根据愿望性质分为两种情况:

I. 如果愿望性质是动作行为或身份属性,那么愿望句一般带有反事实意义。例如:

(24) 有天你会希望自己没有说过这句话。→自己说过这句话。

(25)杨威利从不曾积极地想成为一名军人,他到现在仍一直希望自己是一名历史学者。→自己不是一名历史学者。

在例(24)和例(25)中,宾语小句的主语所指都和愿望者一致,愿望内容分别是愿望者自己曾经实施过的行为(说过这句话)和愿望者自己的身份属性(是一名历史学者)。一般来说,一个人对于自己做过的事或自己是什么样的身份都非常确定。此时,用愿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确定的事件,就会产生反事实意义。

II. 如果愿望性质是行为结果或主观评价,那么愿望句是非事实愿望句。此时,如果想要表达反事实意义,需要在句中添加“真”等副词,或是通过语境来暗示反事实意义。例如:

(26)a.我希望我没看错。(自拟)→我可能看错了,也可能没看错。

b.虽然明知不可能,但我希望我没看错。→我看错了。

c.我真希望我没看错。→我看错了。

(27)a.我希望我是聪明的。(自拟)→我可能聪明,也可能不聪明。

b.虽然我知道自己很笨,但我希望我是聪明的。→我不聪明。

c. 我真希望我是聪明的。→我不聪明。

在例(26)和例(27)中,愿望的性质分别是行为结果(我没看错)和主观评价(我是聪明的)。在这种情况下,愿望者虽然知道自己实施过的行为,但却不能确定自己行为的结果或别人对自己的主观评价。此时,如果没有相关语境的提示,那么愿望句就表达非事实意义(如上面两例的a句);但说话人也可以通过语境(b句)或添加“真”等副词(c句)的手段来表达反事实意义。

(二)宾语小句的主语所指和愿望者不一致

如果宾语小句的主语所指和愿望者不一致,那么愿望者愿望的是有关他者的情况,愿望句一般为非事实愿望句。如果想要表达反事实意义,需要通过语境来明确反事实意义。例如:

(28)a.我希望他已经来了。(自拟)→他可能来了,也可能没有。

b.虽然我知道他还堵在路上,但我(真)希望他已经来了。→他还没来。

c.我真希望他已经来了。→我知道他没来。/他可能来了,也可能没有。

在例(28)中,宾语小句的主语(他)和愿望者(我)不一致,“我”所希望的是有关别人的情况。在没有相关语境的情况下,“我”并不能完全确定他人的情况,愿望句表达非事实意义(如a 句)。此时,说话人需要通过语境和副词来表达反事实意义(b 句);如果只添加副词“真”,那么句子倾向于表达反事实意义,但反事实意义不够明确,有表达非事实意义的可能。

可见,当宾语小句的主语所指和愿望者不一致时,句子更倾向于表达非事实意义;如果要表达反事实意义,就需要更多手段来推动反事实意义产生。

同时,带有比较意义的副词“更、再”等,能够为先事时/简单时愿望句带来反事实意义,而不受到主语所指或愿望性质的影响。例如:

(29)a.我老是在想我说过的话,希望当时把话说得更好/再好一点。→我当时没有把话说得更好。

b.我老是在想他说过的话,希望他当时把话说得更好/再好一点。→他当时没有把话说得更好。

在(29)a 中,宾语小句的主语所指和愿望者相同;而在(29)b中,宾语小句的主语所指和愿望者不同;同时,两例的愿望性质都属于主观评价(把话说得更好)。但是,a 句和b 句都表达反事实意义:副词“更/再”暗含了愿望与既成事实的比较,因此,愿望句表明愿望与既成事实不同。

总体来看,愿望内容对先事时/简单时愿望句事实性的影响如下表:

3. 愿望句反事实意义的产生机制

Van Linden 和 Verstraete(2008) 通过跨语言研究,提出反事实语义往往由表示可能的情态词与过去时间一同推导得出。根据Grice(1975)的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说话人一般会在会话中使用强信息来达到交谈目的;而当说话者采用弱信息时,则往往暗示了强信息不成立。例如:“一些”的强度小于“所有”,因此可以推断出,当一个人说“一些人是大学生”时,暗示了“所有人是大学生”不成立。尽管从逻辑上来说,当“一些人是大学生”时,并不代表“所有人是大学生”不成立。

Van Linden 和Verstraete 将这一推论应用在情态推理上:过去发生的事件是可以确认的事实,因此,与过去时间联系的陈述是一种强信息;如果这种陈述加上带有[+可能性]意义的情态词,那么强信息就成为了弱信息;此时,如果说话人故意使用弱信息,就暗示了强信息不成立。他们将上面的过程表示为下列推导①推导式来自Van Linden&Verstraete(2008),示例为笔者自拟。:

(30)a.potential (past p)< past p

示例:我昨天可以来的<我昨天来了

b.potential (past p) → ¬(past p)

示例:我昨天可以来的→我昨天没来

c.potential(past¬p)< past¬p

示例:我昨天可以不来的<我昨天没来

d.potential (past¬ p)→ past p

示例:我昨天可以不来的→我昨天来了

文章进一步说明,反事实意义常常与过去时间相联是因为:一般来说人们能够确认与过去时间相联的事件是否为真,因此能够得到对应的强信息,此时,[+可能性]情态表达的强度弱于断言,听话人从而能够根据Grice 的合作原则判断强信息不成立,得出反事实语义的推论。

我们认为,这一理论也能够解释愿望句中反事实意义的产生,并且能够解释不同愿望句的时间条件。

反事实愿望句要求句子的次级时制为先事时或简单时,此时,相对于愿望产生时间来说,所愿望事件应当发生在过去或现在。这时,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一个与愿望对应的既定事实,也就是说,存在一个对应的强信息。如果语境或愿望内容本身提示,愿望者知道这一事实,却仍然做出了[+可能性]的祈愿,用愿望句表达在他心中已经有定论的事件,那就说明,愿望者(或说话人)故意用弱信息替代了强信息。这样,根据Grice 的合作原则,听话人能够推论出强信息不成立,宾语小句真值为假,从而识解出反事实意义。相反,如果愿望句的次级时制为后事时,相对于愿望产生时间来说,所愿望事件应当发生在未来,那么现实世界中就不存在一个与愿望对应的既定事实,也就是说,不存在一个对应的强信息。这样,祈愿行为和愿望句的表达方式就不再是一个弱信息,也就不可能产生反事实愿望句。

非事实愿望句对时间条件几乎没有限制,即使是能产生反事实意义的先事时/简单时愿望句也能够产生非事实愿望句。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事实性”带有主观性,是从愿望者的角度来判定的。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制条件下,对愿望者来说,都有可能不存在一个强信息:在后事时愿望句中,不存在一个既定事实,因此不存在对应的强信息;在先事时/简单时愿望句中,因为人能够获取的信息总是有限的,并不能知道所有的事实,所以站在愿望者的角度上看,仍有可能不存在一个强信息。此时,愿望句并没有传递弱信息,表达非事实意义。正是因为这种主观性,非事实愿望句和反事实愿望句的界线常常并不明确,需要依靠语境或愿望内容来判断愿望者是否知道已经发生的对应事件,判断在愿望者的主观世界中,是否存在对应的强信息。

虚拟愿望句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严格的反事实表达,但是,虚拟愿望句暗示,在愿望者心目中,所愿望事件很有可能不发生(与未来“事实”相反),因此也带有反事实的内涵。同样,上述机制也能解释虚拟意义的产生。

虚拟愿望句对时间有更加特殊的要求,不同的愿望内容对时间条件有不同的限制。但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发现,不同的时间条件,是为了使愿望内容保持可预见性。此时,虽然在客观世界中,事件还没有发生,但当前的条件已经足以让主体判断愿望在未来实现的可能性。此时,未来事件对于主体来说是能够基本确定的。此时,[+可能性]的愿望词后接宾语小句的信息强度要低于陈述一个预见到的未来。此时,听话人也可以推论出愿望在未来很难实现,从而识解出句子的虚拟意义。相反,如果句子的时间条件使得愿望内容难以被预见,那么,在愿望者心中也不存在对应的强信息,愿望句就是一个非事实愿望句。②另外,虚拟愿望句的宾语小句一般都带有“真”等副词。具体情况我们将另文讨论。

4. 结语

通过对于语料的观察和整理,我们发现,不同事实性的愿望句对时间有不同的选择限制。 我们的观察结果可以列表如下:

表3 :三类愿望句的时间条件

换一个角度来看,只有先事时和简单时的愿望句有可能产生反事实愿望句;所有时制的愿望句都有可能产生非事实愿望句;只有后事时愿望句能够产生虚拟愿望句,并且,不同类型的虚拟愿望句对时间条件的限制也有所不同:如果是时长类虚拟愿望句,要求情状发生时间E 明显偏离事件的惯常消耗时间;如果是事件类虚拟愿望句,要求初级时制不是未来时,并且情状发生时间E 处于近未来。

通过考察,我们也发现,时间条件并不是影响愿望句事实性的唯一因素。愿望内容、副词等其他因素也会对愿望句的事实性造成影响。但是,时间条件直接与事实性的本质相联,是限制愿望句事实性最基本的条件。

愿望句事实性的时间条件,从另一个方面支持了 Van Linden & Verstraete (2008) 的理论,即反事实意义是由具有[+可能性]的情态加上过去时间共同产生的。对于过去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断言是一个强信息,而加上带有[+可能性]的情态时,则成为了弱信息;根据Grice 量的准则,当说话人采用弱信息而非强信息时,暗示了强信息不成立。

但我们也发现,反事实愿望句与时间的关系比单纯的“过去+可能性”的模式更加复杂。在先事时和简单时愿望句中,也存在非事实愿望句;而在后事时愿望句中,也存在带有虚拟意义的愿望句。事实上,包括愿望句在内的反事实表达虽然在形式上常常与过去时间相联,但在本质上是与一个能够确认的事件相联。当[+可能性]的情态与一个确定事件相联时,就成为弱信息,听话人就能够通过量的准则进行语用推理,从而识解反事实语义。

猜你喜欢

副词宾语条件
排除多余的条件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选择合适的条件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短句—副词+谓语
宾语从句及练习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副词和副词词组
认同或对抗——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