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观察

2020-10-22畅永萍吴玉梅

医药前沿 2020年17期
关键词:日常行为医护行为习惯

畅永萍 吴玉梅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近年来,我国临床中冠心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且处于高水平状态,冠心病患者的病程时间较长,在治疗期间患者的饮食、生活及运动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均直接影响其疾病控制效果和预后,所以做好冠心病患者的行为护理至关重要[1]。以下将着重探究对于冠心病患者开展行为护理的具体方法与应用效果。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8 年1 月—2019 年8 月本院80 例冠心病患者,依据护理差异分组,观察组40 例,男22 例,女18 例;年龄47 ~85 岁,均值(68.3±0.5)岁。对照组40 例,男19 例,女21 例;年龄46~87 岁,均值(67.6±0.4)岁。两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即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护理、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开展行为护理:(1)不良行为护理:通过健康宣教来使患者明确不良日常行为所具有的危害性,同时充分发挥家属的积极作用,引导患者逐步纠正不良的日常行为,针对患者表现的主动配合治疗等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2)饮食行为干预:患者日常饮食不当容易影响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所以需要向患者讲解健康科学饮食对于疾病控制的重要性,以及不当饮食行为所产生的危害性,使患者能够了解到日常饮食结构对于冠心病控制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所具有的危害性。同时鼓励患者坚持科学饮食,特别是要遵循低胆固醇、低脂肪以及低热量的饮食原则,患者避免暴饮暴食,防止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不良事件;(3)日常行为干预:冠心病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日常行为也将对疾病控制和康复产生影响。所以在护理中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并保持语气和缓以及态度和蔼,来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拉近与患者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提高其依从性与配合度。密切关注患者日常行为情绪和心理等状态的变化,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负面情绪以及情绪波动对于疾病控制的不良影响。引导患者通过收听节奏舒缓音乐、培养兴趣爱好以及转移注意力等多种方式来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4)用药行为干预:运用口头讲解、图片展示以及视频播放等多种途径,向患者普及药物治疗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同时向患者讲解各类药物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效果等。充分发挥患者家属的积极作用,督促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并且应按时回院接受复查,便于医生对患者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

1.3 评价标准

(1)评估并对比两组的冠心病患者治疗期间的依从性情况,分为依从性良好(患者可积极的配合完成全部的医护工作)、依从性一般(患者在医护人员即家属等的督促下可完成医护工作)以及依从性较差(患者在医护人员即家属等的督促下仍有部分治疗未能完成)。(2)两组均随访6 个月,统计其期间的冠心病相关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的依从性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 <0.05)。

表1 两组依从性比较[n(%)]

2.2 随访期间并发症率对比

观察组随访期间并发症率为2.50%,对照组12.50%,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 <0.05),见表2。

表2 两组随访期间并发症率对比[n(%)]

3.讨论

冠心病患者的病程时间较长同时危险性较高,患者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依从性下降的情况,特别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增加了各类并发症风险,对于患者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2-4]。通过开展行为护理,能够对患者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通过加强心理疏导以及健康宣教等途径来帮助改善患者的行为习惯,纠正其不当行为,这有利于规避患者冠心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更好的维护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命安全[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运用行为护理,从对比结果来看,该组的治疗依从性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冠心病相关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提示,运用行为护理有利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运用行为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医护依从性,并不增加其并发症风险。

猜你喜欢

日常行为医护行为习惯
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3-6岁幼儿日常行为礼仪养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南充市西充县东风路幼儿园为例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智能家居中的居民日常行为识别综述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农村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