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着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研究

2020-10-21王涛

唯实 2020年6期
关键词:苏州

王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坚持全面创新,以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为发展方向,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才能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效率。当前正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全球经济发展的脉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文化创新、生态创新,充分释放政策红利,為确保经济稳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必须一体推进、一起发力,尤其是要根据发展实际创造性贯彻落实。为此,加快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稳增长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发展方式,增强创新供给,突出机制创新,打造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苏州经济发展概况

苏州经济实力雄厚。以2019年为例,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万亿元,同比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21.8亿元,同比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90亿元,同比增长6%。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20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工业投资1200亿元,同比增长8.9%。工业经济稳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率提高0.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3.4%,比2018年提高1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1%,生物医药产业已被列为苏州地标产业。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依靠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学习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借势上海,错位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走在全国发展前列。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创新活力,无论是地区生产总值还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苏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排名均位列前茅。从地区生产总值排名来看,苏州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苏州排名第二,仅次于南京。从第二产业产值排名来看,苏州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从第三产业产值排名来看,苏州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来看,苏州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来看,苏州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苏州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86万元和3.5万元、增长8%和8.1%。39项市级实事项目全部完成。苏州更大力度地推动就业创业,新增就业17.3万人,扶持2万人成功创业,培训城乡劳动者4.4万人,发放稳岗补贴4.7亿元。

金融基础雄厚。截至2019年末,苏州全市银行业总资产3.97万亿元,比2019年初增加3131亿元,同比多增845亿元,存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2019年末,全市银行业各项贷款3.0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381亿元,同比多增915亿元;增幅12.29%,同比提高2.42个百分点;贷款增量居全省第二。2019年末,全市银行业各项存款3.3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176亿元,同比多增1200亿元;增幅10.4%,同比上升3.48个百分点;存款增量全省最高。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情况持续好转,信贷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苏州银保监分局出台了《苏州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监管评价办法》,新增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小微信贷投放持续增加。2019年末,辖内法人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97.29亿元,比年初增长26.26%。2019年,苏州银保监分局开展了“普惠金融进基层”系列活动,先后在常熟市、苏州高新区举办小微企业和科创型企业专场,累计有30家银行机构与672户企业成功对接,初步授信金额68.7亿元,其中首贷金额31.96亿元,占比46.52%。2019年,苏州银保监分局组织辖区内41家中资银行开展“百行进万企”活动。2019年8月份以来,共与符合条件的26万多户企业对接,实地走访企业超3万户,达成初步授信意向超5600户,金额110亿元。2019年全年苏州辖内已有9家银行通过物联网技术向84家企业授信超过11亿元,发放贷款9.4亿元。

产业结构逐步完善。一直以来,苏州经济发展给外界最大的印象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产业结构逐步开始完善。体现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活力增强、民营经济贡献提升、高端要素加快汇集四个方面。其中,全市完成新型产业投资431.5亿元,同比增长8%。创新型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19年6月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4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225家。截至2019年5月末,全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5.51件,比2018年末提高2.51件。苏州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5G应用、高端装备制造业、物联网、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把生物医药打造成苏州的地标产业,苏州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苏州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重大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与否的重要标志除了GDP总量以外,就是其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其经济总量与重大基础设施的发展极其不相称。从2011年开始,苏州GDP总量迈入万亿元大关以来,每年都保持着较好的上升势头,2019年更是达到了19300亿元,差一点就达到2万亿元的关口(见图1)。与同级别甚至高于苏州级别的城市相比,苏州的经济实力依旧处于领先地位(见图2)。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州目前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依旧落后于国内其他发达城市。以轨道交通为例,截至2019年12月,苏州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4条,分别为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及支线。车站数量135座,其中换乘车站9座,运营里程166千米。

未来苏州将建设8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1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350公里。其中,S1线是首条和上海轨道交通线网实现对接的线路,是苏州实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前沿探索。到2024年左右,苏州轨道交通已获得批复的9条线路将全部建成,线网日均客流将超400万人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达46%。与其他城市相比较,苏州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轨道交通的建设还需要更上一层楼。

很明显,苏州日均客运量与人口比(8.26%),大大低于国内其他城市,说明本地居民使用轨道交通的占比还不是很高,对标上海(46.31%)、深圳(46.01%)、南京(41.84%),有一定差距(见表1)。以苏州未来良好的发展势头,完全可以在现有获批9条线路的基础上,向国家发改委再次提交轨道交通10号线、11号线等规划。

苏州重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另一方面表现在缺乏自己的独立民用机场,使得对外交通联系非常被动,只能借助于上海的虹桥、浦东机场,或是无锡的硕放机场(见表2)。2018年苏州航空出行人次超过1600万,航空出口货运量约100万吨。

一个城市拥有自己的机场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城市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外界的经济联系。目前国内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都修建了自己的机场,而作为经济强市的苏州到现在都还没有自己的机场。尽管由于周边的上海、无锡等地都有机场,因此机场的缺失并不会对苏州的对外交通构成太多的实际障碍。苏州在航空运输方面需求巨大,增长旺盛,社会各界对建设苏州机场呼声很高。一个城市整体实力的提升,除了GDP的增长以外,还需要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引进人才的使用培养机制有待完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人才的使用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最近几年来,苏州深入开发国际、国内两大资源,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引进人才方面力度不可谓不大(见表3)。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加速了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苏州工业园区于2016年被列入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目前,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特色产业保持年均30%左右增幅。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提高苏州工业园区的综合实力,必须加快开放的步伐,提高开放的层次。作为新兴工业园区,核心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近年来,苏州先后出台各项政策,实施了“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来推动吸引人才,并整合各项资源,为苏州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做准备。根据之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到2020年底,苏州将新增各类高技能人才16万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3%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到620名以上,高、中、初级技能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更加合理。苏州工业园区的独墅湖高教区聚集了大量的科研院所、创新创业平台。先后已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后改名为百年职业学院)、苏州大学、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人大国际学院、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进入园区发展。通过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大产学研结合。园区目前在校生达10万人,其中在读研究生约2.2万名,教职工6000多人,近50%拥有高级职称。为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人才保障。多年来,苏州人才引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多而不强”的问题,直接表现在引进人才向上一级申请各项资源并不是十分成功,高端科技创新要素还有待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

优秀人才来到苏州以后,由于房价、收入、配套等原因直接导致一些引进人才无法安心投入工作,有的两年之后就萌生离开苏州的想法(见表4)。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仍然短缺,人才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金融业生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是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苏州金融业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首先,金融机构特别是外资银行在苏州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从1997年12月26日三井住友银行正式开业以来,苏州目前共有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含代表处)18家。与苏州雄厚的经济实力相匹配,外资银行在苏州还可以更进一步拓展各项业务,这也同目前国家所倡导的扩大对外开放不谋而合(见表5)。

其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实体经济是一个经济体的根本,苏州各大商业银行对于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业务往往显得动力不足,体现在模式创新种类较少(见表6)。

最后,重点行业依然存在金融风险。截至2019年末,苏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42%,增速同比提高3.5個百分点。全年全市本外币存款新增3176亿元,同比多增1200亿元。2019年,苏州全市贷款也保持了较快增长。截至2019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53%,增速同比提高2.32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年全市本外币贷款增加3381亿元,同比多增915亿元。近年来苏州P2P发展迅速,从2015年至2019年不时发生老板跑路的现象,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这体现出目前虽然苏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但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一方面,加大合规经营的宣传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强自身监管;另一方面,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金融产品,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远离一些风险较高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维护自身的权益。例如:一家注册地在园区,办公地点在姑苏区地铁口的理财公司滇元财富,通过P2P方式在苏州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由于资金链断裂,一些客户的投资连本金都无法收回。另外,互联网金融由于出现的时间不长,苏州地方政府并无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层面也无监管法律条例。立法不足导致互联网金融法律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苏州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诈骗导致资金无法收回,法律又缺乏保障的案例并不少见。

苏州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对策分析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和管理创新。制度可以让人有明确的预期,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可以保护科研人员的权益,激励科技人员研发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创新的热潮。制度可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反对垄断的制度可以鼓励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制度可以引导旧经济形态向新经济形态升级转换。例如,环境保护制度可以引导企业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态势。鼓励外向型的经济制度,可以引导企业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利用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制度的力量可以更好地推动苏州新旧动能转换的速度。

以人才政策改革为核心,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更大力度改革编制、职称、人才举荐、降低人才停居留和落户门槛、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等,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苏州来,让苏州的人才引进机制更具竞争优势。以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为龙头,充分发挥苏州各个板块集群优势,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优化整合,共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以苏州“三大法宝”为支撑,培育新时期创新文化。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过三次华丽转身,实现了从“农转工”“内转外”到“量转质”的飛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苏州因改革而腾飞,因开放而奋起。成就的取得,来自“三大法宝”,即“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这确实是苏州文化的优势。时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在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讲话中指出:“苏州城市因文化而名,苏州经济因文化而兴,苏州人民因文化而雅。”苏州具备理性文明的创新文化底蕴,要努力营造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营造创新友好的市场、法治、政策、文化环境,提升创新文化软实力。

加快苏州跨产业升级的步伐。着力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必须加快跨产业升级的步伐,推动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以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为指引,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产品研发,通过波浪效应推动新产业的形成,通过集群升级并向本地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延伸,最终达到地区产业层次的提升。发达国家就是利用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产业的融合,培育新型业态。苏州实行跨产业升级可以利用代工资源创造跨产业品牌,苏州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悠久的历史又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吴文化,可以运用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来实现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苏州代工企业较多,长期代工积累了较多的知识、技术和物质等资源,将这些资源运用于跨产业创造品牌产品,既不会与客户相冲突,也比较容易做到,是一种低成本,比较现实的创新路径。加快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带动潜力足的旗舰型、地标型项目,更加注重项目对结构优化、产业提升、消费升级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加注重对高端要素的虹吸能力。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为了进一步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苏州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可以发挥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的作用,吸引更多需要依托真空互联实验站的机构、重大科技团队和企业共同参与进来。力争把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建设成国际上最先进的纳米器件与材料综合研究系统和公共实验平台,为国家战略高技术提供重要支撑,并成为引领纳米科技的重要基地。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更多的听到“苏州声音”。发挥苏州港作为国内最大内河港的重要作用,与上海港一体化运行。港口码头是现代物流重要的基础设施,苏州拥有良好的水运条件,利用苏州园区港至上海港外贸航线,助推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对接融入上海。随着园区港开通至上海港的内外贸航线,苏州工业园区基本形成对接上海、水陆并行的立体化交通体系,有效加强园区与上海口岸功能衔接和交通对接,构建区域大交通、大通关体系,提升两地的交通运输一体化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将有效推动苏州工业园区更好地接受上海辐射带动,争当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区。深入贯彻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把高铁苏州北站建设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上海虹桥站减轻负担。高铁苏州北站是京沪高铁和通苏嘉高铁的交会,同时也是规划当中的南北城际和东西城际的交汇,构建“丰”字形铁路网,将高铁苏州北站打造成长三角的高铁枢纽站。

参考文献:

[1]鲍萌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路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

[2]张永凯,韩梦怡.基于博弈合作的银行业协会治理机制研究[J].开发研究,2018(4).

[3]顾丽敏.创新生态视角下的苏南现代化动力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9(9).

[4]李耕.创新驱动战略视角下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方向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7(11).

[5]陈晓雪,谢忠秋.红色创新发展视阈下科教园区创新生态系统成长能力研究——以常州科教城和苏州独墅湖科教园区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9(3).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苏州
让安家在苏州的他们,共享“家”的温暖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不一样了
民间书画艺术团体捐赠抗疫情
寻觅江南
苏州百园图
有味道的苏州云
苏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