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2020-10-21杨利娟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18期
关键词:高年级应用题小学生

杨利娟

【摘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知识考试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数学应用考试的主要方式是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分析情境中已知的条件,建立数学关系,从而获得未知答案。学生在分析应用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调动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应用题;高年级;小学生;数学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知识的主要考查方式,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普遍感觉吃力。应用题教学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善用应用题教学方法,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项数学能力,也能让小学教学困境得到解决。故此,文章将从“分析情境,获取信息”“思维变通,多样解题”“创设问题,积极实践”三个方面分析问题,以期推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发展。

一、强化基础训练,理清数量关系

应用题是对基础知识的深化与提高,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并在理解题意的前提下理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解决好应用类题目。强化基础训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比如,找关键词法、画线段图法,假设法、列举法等等。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从而清楚、快捷地解决问题,提高做题效率。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时,教师给出例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鸡兔分别有几只?”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各自在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充分体现了“生本”理念。在展示环节,有的小组用到假设法,如全是鸡,则35×2=70,那么多出的足则为兔的足,再用(94-70)÷(4-2)=12,则可得出兔为12只,则鸡为23只。有的小组也用了假设法,但假设的是全为兔,则35×4=140,那么不够的则为鸡的足,再用(140-94)÷(4-2)=23,则可以得出鸡为23只,则兔为12只。有的小组展示的是方程法,设兔为x只,则鸡为(35-x)只,列方程为4x+2(35-x)=94,解得到x=12,35-x=23。这样的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能呈现出多样化解题方法,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思维变通,多样解题

数学应用题具有灵活性,经常存在着一题多解的情况。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唯一解题方法进行教学,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混淆。其实不然,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能够进行数学抽象思考。此外,高年级数学教学仍然采用单一式教学方法也符合高年级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数学题进行深度探究,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教师在设置应用题时也需要考虑题目的多样性与可研究性,培养学生的多样解题思维。

例如:“五年级二班生活委员采购班级课外书,共有两套方案:第一套,采购5本数学课外书、6本语文课外书、3本自然科学课外书;第二套,采购4本数学课外书、5本语文课外书、3本自然科学课外书。其中数学课外书12元,语文课外书14元,自然科学课外书7元,请问哪种采购方案更划算?”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列出算式“5×12+6×14+3×7”与“4×12+5×14+3×7”,并通过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其实可以发现这道应用题并不用计算也同样可以得出答案,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两套方案均采购了3本自然科学课外书,因此不用将其列入其中,并且第一套方案的数学课外书与语文课外书采购数量均高于第二种方案,书的价格一致,只要比对书本数量即可。教师通过灵活的数学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

三、分析情境,获取信息

应用题由一个个微型数学情境组成,其中有各项数学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学关系,并由已知量求出未知量。因此,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正确分析应用题情境,獲取有用信息,得出数学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分析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应用题情境分析能力。首先,教师为学生创设应用题情境;其次,合理进行小组分组;再次,引导各个小组进行深度思考,为学生答疑解惑,并让各个小组根据应用题情境得出数量关系式;最后,学生与教师共同对其进行验证。

例如:“某小学进行校园绿化,已有绿化面积100平方米,学校决定再绿化40平方米。工人每天可以绿化4平方米,工作5天后为了加快工期,决定提速2倍,请问此项工程用时几天完成?”教师创设情境后,将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并让学生思考其中各个数学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小组分析过程中发现,要想知道工程用时几天,必须知道每日的工作量与工程总量。但在题目中均无明显数据,教师引导学生顺着思维之路继续进行深度思考,通过“每天可以绿化4平方米”“提速2倍”得出每日工作量,并根据“40平方米”“每天可以绿化4平方米”“工作5天”得出工作量。

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总工作量存在疑惑,部分学生认为总工作量应该包括“100平方米”,而有的学生不认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仔细分析,根据“已有”“再”关键词排除干扰项,建立关系式:用时几天=(40-4×5)÷(4×2)。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其验证。

参考文献

[1] 陈秀芳.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251-252.doi:10.3969/j.issn.2095-3089.2016.18.269.

[2] 朱志坚.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分析[J].速读(下旬),2019,(8):71.

猜你喜欢

高年级应用题小学生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